點 擊 關(guān) 注 電 影 派 從 此 過 上 沒 羞 沒 臊 的 觀 影 生 活 網(wǎng)上有一句流傳很廣的話說:
派爺不太認同。 因為派爺認為不管到何時,每個人總還有改變的契機。 但看過這部電影后,派爺卻陷入了淡淡的憂桑—— 《幼兒園教師》The Kindergarten Teacher (2018)這是一部關(guān)于天才的電影。 立馬讓派爺想到了同類型的《天才少女》。 《天才少女》側(cè)重點是,應(yīng)該讓天才擁有一份怎樣的人生? 是一份平凡但快樂的生活,還是為人類的事業(yè)奉獻出自己的天賦? 可能對多數(shù)人來說,生下天才兒童,負擔多過欣喜; 因為那意味著按照隨大流的模式養(yǎng)大他,多少是一種罪過; 究竟該如何培育天才兒童,更像一個社會話題。 《幼兒園教師》雖然也在說天才,卻不太一樣; 它會引起更多人的共鳴。 電影主角是幼兒園的教師麗莎,她報名了一個詩歌班; 但她寫下的那些詩,并不被人喜歡,沒有真情實感。 畢竟詩,雖是技巧,又不但但是技巧; 沒有獨特的觀察角度,和真實的自我感受,不會動人。 一天,她忽然聽到幼兒園的吉米隨口吟誦了一首詩。 感受到欣喜的她,把那首詩記錄下來,在詩歌班級分享; 一下子也擊中了詩歌老師。 但男孩的天賦,從未得到任何重視。 每天接送吉米的保姆貝卡,經(jīng)常聽到吉米的自言自語,卻從未想過記錄下來。 在幼兒園工作的梅根,也只是當吉米在唱歌。 當麗莎找到吉米的爸爸,他也只希望兒子能擁有一份正常的生活。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為了守護吉米的才華,麗莎常常創(chuàng)造時機和吉米獨處; 到后來還把自己的號碼給了男孩,以防錯過他的詩。 麗莎自己呢,也有一對兒女,這是電影中一個很有意思的對比。 上了高中的女兒,把大量時間花在了百無聊賴的事情上。 她還有一定的攝影天賦,但僅僅滿足于,發(fā)發(fā)朋友圈。 將自己寶貴的才華,棄之如敝屣,仍不自知。 母親不免為之惋惜,女兒聽到這份失望立即暴跳如雷; 對詩歌、文化,不加掩飾地嘲諷: 讓女兒如此自信的原因是她“隨便學(xué)學(xué)成績都全A”。 在她眼里,有這樣聰明的女兒,做母親的難道不該驕傲嗎? 派爺看,這正是女兒最讓人可惜的地方。 天賦高到隨便學(xué)學(xué)全學(xué)科都能拿到A,難道不是更該好好珍惜? 就像很多自由職業(yè)者,脫離公司,可不是為了找清閑; 而是因為正經(jīng)工作的節(jié)奏太慢! 以他們的自律和能量,自己干更有效率。 但很多人都會像電影中的女兒一樣,只求工作達標; 省下的時間也不會做任何有意義的事。 滿足于社會給定的評價標準,是很可怕的。 當一個人可以輕易地應(yīng)付學(xué)業(yè)、工作時,他感到的不該是慶幸; 反而是該想著跳出這個界限,再去取得一些成長。 而教育,本是促人成長的; 但教育也是爭奪:把孩子有限的注意力爭奪到特定的學(xué)科中。 如果教育不再培養(yǎng)好奇心,只求填鴨,也是圈定了學(xué)生的可能性。 對子女失望的麗莎,開始把更多精力用在了吉米身上。 她不想讓模式化的教育也圈定了吉米。 不想,這招來了吉米父親激烈的反彈。 電影進行到這里,竟然有那么一絲驚險; 若吉米離開了這所幼兒園,還會不會有人看到他的天賦呢? 為此麗莎不惜“綁架”了吉米。 二人在湖邊休憩的片段,像脫離了現(xiàn)實的夢境; 吉米念著心中天然的詩,麗莎在一旁為他記錄。 但小小年紀的天才,心中也早有了世俗; 回到旅館,他把麗莎鎖在浴室,報了警。 幾乎崩潰的麗莎,對吉米進行了極為現(xiàn)實的勸告: 但吉米這個年紀,怎么可能懂得話中的深意。 麗莎的方法確實欠妥,但想要守護一位天才,又能有什么好辦法? 吉米被“救出來”放到了警車上,這時他突然又說: “我有一首詩”。 但已經(jīng)沒有像麗莎一樣的老師聆聽它,記錄它了。 或許過不了幾年,他就不會記得這一切了; 忘了曾經(jīng)有一位叫麗莎的老師,也忘記了自己曾經(jīng)有詩歌的天賦。 天賦的隕落,從來無聲無息; 作家蔣方舟曾經(jīng)也說過:
到時的吉米,很可能變得像麗莎的女兒; 失去了好奇心,也開始滿足于他人給定的評價標準。 在隊伍中,亦步亦趨地走著,自得其樂; “只是一個影子”,卻渾然不覺。 讀到這里,你是不是也感覺這部電影,不僅僅是關(guān)于天才兒童? 它說的也是我們每個人。 天使或許吻過每一個孩子,但多數(shù)人,被多數(shù)人抹去了吻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