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屠龍記》趙敏,是金庸小說最光彩照人的女主角之一。 作為金庸小說、甚至可能是武俠小說史上登場最晚的女主角,(第23回/全40回),全書接近60%的篇幅后才登場,她的出場次數竟能高居金庸小說所有女性第三名,僅次于黃蓉(5324次)和小龍女(2372次),而高出其他所有人,相信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她登場后,就直接將《倚天屠龍記》從張無忌的“大男主戲”拉成了勢均力敵的男強女強戲,【我偏要勉強】,存在感和主動性實在太強了。 趙敏的身世極為顯赫,是元朝兵馬大元帥,汝陽王察罕帖木兒的女兒,她的兄長是名將擴廓帖木兒(漢名王保保),因此受封【紹敏郡主】。 而在真實歷史中,這對父子也是元朝末年、堪稱蒙元帝國擎天支柱的存在。 當元末民族大起義,作為地方豪強的乃蠻部色目人, 察罕起兵自為一軍,與漢人義軍為敵,竟是連戰連捷,十年征戰,就生生將聲勢浩大的北方紅巾軍上百萬之眾盡數殲滅,替蒙元收復北方各省,一時之聲勢無與倫比。 然而誰也想不到,察罕志得意滿,樂極生悲,接受山東紅巾軍投降時,輕而無備,就被降將田豐刺殺了。 而察罕的養子王保保,雖領兵破益都,平山東,斬殺田豐和王士誠,報父仇,但無力阻止北方蒙元勢力的群雄并起、分崩離析,自己也被蒙元皇室猜忌限制。 洪武元年,朱元璋趁機派大將徐達、常遇春揮師北伐,太原之戰,明軍大破王保保十萬鐵騎,打得他只帶十八騎倉卒北走。 洪武三年,沈兒峪之戰,徐達揮軍奮擊,再次大敗王保保的十萬大軍,此戰明軍俘獲北元親王、國公、平章等文武官員1865人,俘獲士卒84500人,獲馬15000匹,其他驢騾牛羊等雜畜不計其數。 洪武五年,明軍15萬大軍兵分三路,欲徹底消滅北元政權,然而徐達所率5萬中路軍,先鋒藍玉輕敵冒進,導致大軍被王保保合圍伏擊于和林,明軍戰死萬余人,精銳損失慘重,此戰也令北元轉危為安。 王保保作為此前屢敗于明軍、多次拋下大軍狼狽而逃的常敗將軍,竟能敗而不餒,令徐達這位百戰百勝的大明軍神,遭遇生平唯一一敗。難怪朱元璋此前就一直對他好生看重,公開稱贊他是【天下第一奇男子】,朝思暮想恨不能臣服之。 也正因如此,洪武四年,朱元璋將此前被明軍俘虜的王保保之妹,冊封為皇次子秦王朱樉的正妃,以示對王保保的籠絡和招撫。此女本名觀音奴,可以視為“趙敏”這個文學人物的真實原型。 然而,娶了亡國之余的蒙古女子為正妻,也意味著秦王朱樉被肯定排除出皇儲人選了,再無任何可能與太子朱標相爭了。 大概是覺得這樁純粹政治聯姻的婚事,委屈了自己兒子,于是朱元璋又讓衛國公鄧愈的女兒去當秦王次妃,而鄧次妃的家世,是完全有資格當親王正妃的。 洪武八年,王保保病死,觀音奴這個秦王妃,聯姻價值徹底消失了。 沒幾年,朱樉就和鄧次妃恩愛無間,將秦王妃囚禁并虐待。 或者是看到了洪武十一年,太子妃常氏去世,太子次妃呂氏被扶正的先例,覺得老爹也會順水推舟,“成人之美”。
誰知,朱元璋的處置卻是直接將鄧次妃賜死,再三下諭旨,要秦王對正妃以禮相待。秦王痛失所愛,繼續囚禁并虐待秦王妃。
洪武二十一年,明將藍玉攻滅北元,一雪此前敗于王保保之恥。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英年早逝。原本按禮法次序,離儲位極近的秦王朱樉,卻因屢次忤逆與觸怒朱元璋,完全沒被考慮為新儲君人選。 洪武二十八年,秦王朱樉被不堪凌虐的宮人毒殺,朱元璋認定是正妃被囚、秦宮無人主持所致,順便讓沒有生育過的秦王妃跟著殉葬了,給了她一個“愍烈”的謚號。
從此之后,明朝就形成了這樣的慣例,親王郡王的正室王妃如果“無所出”,就是沒有生育兒子,也要和側妃、姬妾一起被強迫殉葬,生下兒子的才能免死。比如朱元璋的曾孫,明仁宗朱高熾的幾個兒子,衛王朱瞻埏,越王朱瞻墉,早死且無子嗣,其王妃都依照秦王妃的先例,被勒令殉葬。 此時的明朝,已經是程朱理學成為朝廷統治意識形態的年代,按朱元璋定下的法度,甚至連皇室公主死了駙馬,都必須得守寡終身,不得如前朝公主那樣改嫁了。 明朝中期以后,郡主以下的宗室女子,如果沒有兒子,死了丈夫后就被關進一件小屋,一個老仆婦伺候,只給基本衣食,不得外出,想要茍活,便等同于囚犯。 所以,朱元璋這個絕對【大男子主義者】,對自己的女性子孫都如此身體力行地苛待,又怎么可能允許皇室的寡婦嬪妃們和前朝一樣,放她們出宮回娘家養老,甚至改嫁他人? 這才是他之所以復古殘酷人殉制度的最大動機之一,將這些沒了丈夫、不能履行生育工具職能的女子,索性打包處理,省錢省事省麻煩。 當然,朱樉的幾個年長兒子,包括繼任秦王朱尚炳,都是鄧次妃所生,(有的資料,說秦王妃生了朱樉次子朱尚烈,是弄錯了) 所以,秦王妃觀音奴作為他們幾兄弟的“殺母仇人”,為夫殉葬還能得到禮葬,或許也是這個苦命半生的女人的一個了斷,否則只有更加生不如死。 ——這個小說中趙敏的人物原型,一生境遇如此悲慘,亡國妾婦,亂世飄萍,不過如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