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陰陽哲學是通過一套結構嚴密的象數符號系統表現出來的,是象數形式與義理內容的奇妙結合。象指的是八卦的卦象,數指的是爻的奇偶。揲蓍生爻,就有了七、八、九、六奇偶之數,三爻排列組合而成八經卦,經卦兩兩相重就有了八八六十四重卦。符號“——”是陽爻,也叫剛爻,以奇數九表示。符號“--”是陰爻,也叫柔爻,以偶數六表示。 八卦叫做經卦,單卦,三爻卦。分別代表八種自然界的物質,叫做卦象,每種卦象各有不同的性質功能和象征意義,叫做卦德。 乾卦的卦象為天,卦德為健。 坤卦的卦象為地,卦德為順。 震卦的卦象為雷,卦德為動。 異卦的卦象為風,卦德為入。 坎卦的卦象為水,卦德為陷。 離卦的卦象為火,卦德為麗。 艮卦的卦象為山,卦德為止。 兌卦的卦象為澤,卦德為悅。 《八卦取象歌》:乾三連 坤六斷 震仰盂 艮覆碗 離中虛 坎中滿 兌上缺 巽下斷 六十四卦按照一定的象數規律排列成前后相承的次序,前三十卦叫做上經,后三十四卦叫做下經,是《周易》的主體。 朱熹的《周易本義》載有《上下經卦名次序歌》 乾坤屯蒙需訟師 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謙豫隨 盅臨觀兮噬嗑賁 剝復無妄大畜頤 大過坎離三十備 咸恒遁兮及大壯 晉與明夷家人暌 蹇解損益夬姤萃 升困井革鼎震繼 艮漸歸妹豐旅巽 兌渙節兮中孚至 小過即濟兼未濟 是為下經三十四 一卦六爻,六爻所居之位叫做六位。六爻按照由下往上的順序,分別稱之為初、二、三、四、五、上。初、二為地之位,三、四為人之位,五、上為天之位,分別相征天地人三才之象。又因天地人三才之道是一陰一陽構成,于是又定初為地之陽,二為地之陰,三為人之陽,四為人之陰,五為天之陽,上為天之陰。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是一個天地人的整體,其中貫穿著“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和諧統一的規律。 六爻的配置符合上述要求才能稱為正當。否則就不正當。為了確立這種評價的標準,《周易》創設了“當位”與“不當位”的體例。“當位”即“得位”,即陽爻居陽位,陰爻居陰位。“不當位”又稱“失位”,即陽爻居陰位,陰爻居陽位。陰陽兩爻背離了秩序而陰陽錯位。 由于陰陽兩爻在六個爻位上轉流不息,變動無常,所以就產生了錯綜復雜的關系。因此,《周易》創立了承、乘、比、應的體例來表達這些關系。 以下對上曰承,以上對下日乘,柔承剛為順,剛承柔為逆,柔乘剛為逆,剛乘柔為順,陰陽柔剛的主導和從屬的關系不能顛倒。 相鄰為比,初與二相比,二與三相比,四與五相比,五與上相比,三與四處內卦與外卦交接之處則不能相比。所謂相比,實際就是一種承乘關系,其順逆視具體情況而定。 所謂相應,即剛柔兩爻彼此配合,相互感應,應有相應和敵應之分。初與四,二與五,三與上,隔體相應。若為一陰一陽則為相應。若為兩陰或兩陽則為敵應。相映則陰陽追求,志同道合。敵應則同性相斥,彼此孤立。因而凡相應必吉,凡敵應必兇。 《周易》是一種即強調剛柔之分,又強調陰陽之和的哲學,在這種分與合的辯證關系中實現天地人三才之道的整體和諧,所謂保合太和。 就剛柔之分而言:剛應居于陽位,柔應居于陰位;陽位為尊,為主導。陰位為卑,為從屬;陽應據陰以發揮主導作用,陰應承陽以成就輔助之功。這種陽尊陰卑的等級位分不能錯置。陽主而陰從的地位也不能顛倒。 就陰陽之合而言:孤陰不生,孤陽不長。陰陽兩大勢力相互依存,陽需要得到陰的輔助。陰也需要爭取陽的領導,所以必須剛柔相濟,陰陽協調,融洽配合,互為一體。才能達到整體的和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