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人到中年想得最多的是自己的老人,這種感覺有時是那樣地情不自禁。 母親今年七十多歲了,身體還算硬朗,用自己并不太堅強的身體,支撐著一個家。 常聽大姨說起,母親小時候體弱多病,姥爺死得早,母親姊妹四個由姥姥一人帶大。為了解決一家人的吃飯問題,姥姥蒸過饃,賣過布,什么苦活累活都干過。這樣,家里較小的孩子就由較大的孩子哄著,母親就是這樣由大姨帶大的。在大姨出嫁時,母親正病得厲害,已到了奄奄一息的程度。大姨久久不肯上轎,放心不下病重的妹妹。在迎親人家的再三催促下,大姨才強忍悲痛,扭頭離去。大姨出嫁后,母親竟奇跡般活了下來,直到長大成人,身體雖算不上結實,但也能燒火做飯,忙吃忙穿。 母親非常勤勞。自打我記事起,母親總是在我還是睡意朦朧的時候就起床了。掏灰、掃院、喂雞、做飯,一大通忙活完之后,母親飯都做好了,我卻還沉浸在睡夢中,每每總是在母親一聲聲的叫聲中醒來,洗臉吃飯。聽鄰居三奶奶說,我奶奶死得早,母親當初進我們劉家門時,姑姑年齡還小,家里沒有個當家女人,很自然的,全家人的吃穿就全落在了母親一個人身上,后來母親又添了兒女,人口增加了,母親的任務更重了。別的不說,單說全家六、七口人的鞋子,也夠母親忙活的了。所以母親白天干活,晚上就忙著給家里人做鞋子、縫衣服。有時我一覺醒來,還看見母親伴著油燈,飛針走線。那時盡管家里人口多,但在我兒時的記憶里,我很少穿漏腳趾頭的鞋子,一家人穿得雖不高檔,但都干凈、整潔、完整。多年后生活條件好了,買的衣服鞋子多了,母親才不那么沒黑沒白的為全家操勞。 母親很孝敬老人。我小的時候,家里生活條件差,母親總是將家里不多的面粉給爺爺蒸幾個饃饃,她和父親還有她的兒女們則吃著窩窩頭。菜也是做成兩樣,其實那時家里沒有什么蔬菜,雞蛋就是最稀罕的東西了。母親總是蒸上一碗雞蛋蝦醬放在爺爺的面前,家里的其他人則吃別的咸菜,偶爾用筷子夾點蝦醬吃,算是解饞。因為這樣,有時吃飯時饞得我們孩子們眼睛直看著爺爺手里的白面饅頭。看著我們孩子們的樣子,爺爺有時吃不下,就將手中的饃饃和菜分給我們吃。母親每每總是勸著爺爺,盡量讓爺爺多吃點。在爺爺鬧病時,母親更是盡心伺候。爺爺脾氣不好,愛使性子,母親每次也總是耐心勸說,有時嬌怨了偷偷地掉眼淚也從不對別人說,苦水總是咽到肚里,埋藏得很深。正因為如此,母親在附近甚至整個村里有很好的口碑。長大后才明白,母親是在用自己的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她的子女們。人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話真是一點都不假。 母親很注意與別人和睦相處。我們劉姓家族在村里門戶大,人口多,僅父親一輩不出五服的弟兄就有二十多個。門戶大,人多嘴雜,因此,妯娌、婆媳之間鬧矛盾的就時有發生。在我的印象里,母親從沒和別人紅過臉,更沒同別人吵過架。母親不愛應酬,少串門,總是低調過日子,從不和人家爭個你高我低。所以誰家鬧矛盾了,總愛跑到我家來和母親嘮叨嘮叨,母親也總是本著家和萬事興的原則,每每總是耐心勸說,直到將人家的矛盾化解。所以別人都說母親隨和、好處,也都樂意和母親相處。嬸子大娘誰家娶妻嫁女娘生日孩滿月的總愛叫上母親,母親也從不拒絕。 母親的心還特別細。地里的活輕活重,母親會作出不同的飯食,一家人同樣干活回家,母親總是先給爺爺和父親燒出開水沏茶,給我們孩子們涼上一盆開水,然后再給全家人做飯。我們都知道,七月流火,干了半天的活兒,再到炙得人臉發燙的灶前做飯,難受程度可想而知。母親想不了這么多,每每總是在汗流浹背中,給全家人做好了飯。等到爺爺和父親的水喝的差不多了,再給每個人盛好飯,招呼著全家人來吃。一家人吃飽后,休息的休息去了,玩耍的玩耍去了,母親呢?還得刷鍋洗碗忙上一大通,趕忙活完了,離上工的時間也不多了,有空就歇會兒,沒了空就接著與我們一起再上工。到了晚上,仍舊是這樣地燒火做飯,等全家人吃飽喝足出去乘涼后,母親又是好一陣忙碌。夜深人靜時,家人都睡下了,母親還要仔細的將我們放在外面的家什拿進屋,擋好雞窩門,給牛兒拌上草料,再沒有什么事情時,母親才最后一個進屋。天下的東西再細,哪有細過母親的心的。 幾十年如一日,母親總是那么任勞任怨,無怨無悔。她那被勞作拖累得略顯彎曲的腰身,分明已不再挺拔,可我覺得她依然是我生命里最壯麗的圖畫;她那被歲月侵蝕得略顯蒼老臉龐,分明已不再秀麗,但她臉上長期綻放著的燦爛笑魘,分明似朝霞光芒萬丈!有人說母親的故事總是閃著凄美的淚光,母親的故事又總是閃著金子般真誠的光芒。我的母親的故事,不也閃著凄美的淚光并閃著金子般真誠的光芒嗎? 父親去世后,母親一直是一個人生活。平時一人在家習慣了,不愿意出來跟我們住一塊。說我們兩個人都上班,周圍的人又不認識,沒處串門嘮嗑,不如在家里住得自在逍遙。我也沒有強求著母親,就讓她一個人在家清閑地住著。母親今年已七十多歲,耳朵稍微有些背,身體還算健康。平時一日三餐,吃得也很勻和。白天忙時種種園子,弄弄花草,閑時和鄰居們打打撲克,嘮嘮家常。晚上則會和嬸子大娘們在門前的馬路上遛彎,鍛煉身體。我每周至少回家一次,跟母親一起吃飯,拉家常。每次臨走時,母親總是將我送出大門,站在門口看著我走遠,有時我走出很長一段距離了,回頭一看,母親還站在門口向我前行的方向張望著……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真不知何時,我的人生會只剩下歸途。面對著平日那么熟悉的鄉村、和睦相處的鄉鄰、家里的老屋及周圍的一草一木,變得一點點生疏起來,模糊起來,直至完全沒有了印痕。想此種種,心里便涌起一種無名的惆悵和一股難言的痛楚。“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老人不會陪伴我們一輩子,趁著他們還在,趁著我們還年輕,常回家看看吧,這樣或許會減少我們今后許多遺憾! 在這充滿了溫馨與感恩的五月,花兒也含笑,綠水也溫柔。我們有太多的理由,發自內心真誠地說一聲:“母親,您辛苦了。” 愿我的母親身體安康! 愿天下的母親幸福、安康! 作者:劉利軍,濱州市沾化區黃升中學教師,熱愛文學,喜歡寫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