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被討厭的勇氣》書摘

     綠洲書苑 2020-10-31

    《被討厭的勇氣》書摘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日]岸見一郎、古賀史健)


    推薦序一 勇氣的心理學


    逐步信任隱含著一種危險——那就是過分認同并忠誠于一種信條,不知不覺間開始通過一根管子去觀察世界和人生(要命的是這根管子比你想象的要更細,哪怕是你經常反省這一點)。


    推薦序二 自我的枷鎖和解放


    1.生活給我們各種束縛,表面上看起來,這些束縛是時間的、金錢的、人際關系的,但實際上,這些束縛是心靈的。


    2.重要的不是過去,而是你怎么看待過去,而我們對過去的看法,是可以改變的。


    3.所謂的心理癥狀,并不是過去經歷的產物,而是為現在的“目的”服務。


    4.理想的人際關系大概是“我愛你,但與你無關”。


    5.現在的生活還不叫“人生”,只能算是在通往人生的路上。當我們這么想的時候,我們就把現在貶低成了實現未來的工具。但現在卻是我們唯一真正經歷和擁有的。


    6.當你急著奔向未來的時候,說明你已經不喜歡現在了。阿德勒的哲學同樣強調當下的意義,認為這才是生活的真諦。


    引言


    人并不是住在客觀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營造的主觀世界里。你所看到的世界不同于我所看到的世界,而且恐怕是不可能與任何人共有的世界。


    第一夜 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


    青年自幼就缺乏自信,他對自己的出身、學歷甚至容貌都抱有強烈的自卑感。也許是因為這樣,他往往過于在意他人的目光;而且,他無法衷心地去祝福別人的幸福,從而常常陷入自我嫌惡的痛苦境地。對青年而言,哲人的主張只不過是烏托邦式的空想而已。


    1.1 不為人知的心理學“第三巨頭” 


    阿德勒派本身被遺忘就意味著他的思想已經由一門學問蛻變成了人們的共同感覺。


    1.2 再怎么“找原因”,也沒法改變一個人


    1.為什么人家都“期待改變”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因為大家都無法改變。假若輕易就可以改變,那么人們就不會特意“期待改變”了。


    2.你說“一切結果之前都先有原因”。總之,你認為現在的我(結果)是由過去的事情(原因)所決定。


    3.如果一味地關注過去的原因,企圖僅僅靠原因去解釋事物,那就會陷入“決定論”。也就是說,最終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的現在甚至未來全部都由過去的事情所決定,而且根本無法改變。


    4.考慮的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


    5.我認為他是由于不想到外面去,所以才制造出不安情緒。


    6.先有了“不出去”這個目的,之后才會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而制造出不安或恐懼之類的情緒。


    7.這些癥狀也是為了達到“不出去”這個目的而制造出來的。


    8.如果我們一直依賴原因論,就會永遠止步不前。


    1.3 心理創傷并不存在


    1.所謂的心理創傷學說就是原因論的典型。


    2.他認為心靈過去所受的傷害(心理創傷)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禍首。


    3.任何經歷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敗的原因。我們并非因為自身經歷中的刺激——所謂的心理創傷——而痛苦,事實上我們會從經歷中發現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4.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是自己選擇自己如何生活。


    5.我們大家都是在為了某種“目的”而活著。這就是目的論。


    1.4 憤怒都是捏造出來的


    1.你并不是“受怒氣支配而大發雷霆”,完全是“為了大發雷霆而制造怒氣”。


    2.你感覺講道理太麻煩,所以想用更加快捷的方式使并不抵抗的對方屈服。作為相應的手段,你采用了“憤怒”這種感情。


    3.所謂憤怒其實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種“手段”而已。


    4.這位母親并不是因為怒不可遏而大發雷霆,她只不過是為了用高聲震懾住女兒,進而使其聽自己的話才采用了憤怒這種感情。


    1.5 弗洛伊德說錯了


    1.我們并不是在感情的支配下而采取各種行動。


    2.無論過去發生了什么樣的事情,現在的狀態取決于你賦予既有事件的意義。


    3.我們不可能乘坐時光機器回到過去,也不可能讓時針倒轉。如果你成了原因論的信徒,那就會在過去的束縛之下永遠無法獲得幸福。


    4.如果過去決定一切而過去又無法改變的話,那么活在今天的我們對人生也將會束手無策。


    5.人并不受過去的原因所左右,而是朝著自己定下的目標前進,


    1.6 蘇格拉底和阿德勒


    1.改變的第一步就是理解。


    2.答案不應該是從別人那里得到,而應該是自己親自找出來。從別人那里得到的答案只不過是對癥療法而已,沒有什么價值。


    3.我想通過對話來導出答案,而不是去剝奪你自己發現答案的寶貴過程。


    1.7 你想“變成別人”嗎?


    1.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


    2.你只一味關注著“被給予了什么”。其實,你不應該這樣,而是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這一點上。


    1.8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選擇”的


    1.一味執著于“被給予了什么”,現實就會改變嗎?我們不是可以更換的機械。我們需要的不是更換而是更新。


    2.純粹意義上想要做“惡 =沒好處的事”的人根本沒有。


    1.9 人們常常下定決心“不改變”


    1.某人如何看“世界”,又如何看“自己”,把這些“賦予意義的方式”匯集起來的概念就可以理解為生活方式。從狹義上來講可以理解為性格;從廣義上來說,這個詞甚至包含了某人的世界觀或人生觀。


    2.無論是繼續選擇與之前一樣的生活方式還是重新選擇新的生活方式,那都在于你自己。


    3.人無論在何時也無論處于何種環境中都可以改變。你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下了“不改變”的決心。


    4.即使人們有各種不滿,但還是認為保持現狀更加輕松、更能安心。


    5.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為過去或者環境,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你只不過是缺乏“勇氣”,可以說是缺乏“獲得幸福的勇氣”。


    1.10 你的人生取決于“當下” 


    1.應該立足于目的論而不是弗洛伊德的原因論;不可以從過去中找原因;要否定精神創傷;人不是受過去原因支配的存在,人是為了達成某種目的而采取行動的。


    2.要有“擯棄現在的生活方式”的決心。


    3.“如果可以變成 Y那樣的人”正是你為自己不做改變找的借口。


    4.他是想通過不去比賽這一方式來保留一種“如果做的話我也可以”的可能性,


    5.假若應征落選也應該去做。那樣的話或許能夠有所成長,或許會明白應該選擇別的道路。總之,可以有所發展。所謂改變現在的生活方式就是這樣。


    6.你依然是“你”,只要重新選擇生活方式就可以了。


    7.決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時此刻”的你自己。


    第二夜 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系


    2.1 為什么討厭自己?


    1.之所以只看到缺點是因為你下定了“不要喜歡自己”的決心。為了達到不要喜歡自己的目的,所以你才只看缺點而不看優點。


    2.不去喜歡自己是一種對你而言的“善”。


    3.她是為了給無法告白的自己找一個借口或者是怕被拒絕才捏造了“臉紅恐懼癥”。


    4.很多情況下即使那些愿望實現了,事態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5.你為什么討厭自己呢?為什么只盯著缺點就是不肯去喜歡自己呢?那是因為你太害怕被他人討厭、害怕在人際關系中受傷。


    6.在人際關系中根本不可能不受傷。只要涉入人際關系就會或大或小地受傷,也會傷害別人。阿德勒曾說“要想消除煩惱,只有一個人在宇宙中生存”。但是,那種事情根本就無法做到。


    2.2 一切煩惱都是人際關系的煩惱


    1.之所以感覺孤獨并不是因為只有你自己一個人,感覺自己被周圍的他人、社會和共同體所疏遠才會孤獨。我們要想體會孤獨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也就是說,人只有在社會關系中才會成為“個人”。


    2.任何煩惱中都會有他人的因素。


    3.你由于太懼怕人際關系所以才會變得討厭自己,你是在通過自我厭棄來逃避人際關系。


    2.3 自卑感來自主觀的臆造


    1.問題在于我如何看待這種身高以及賦予它什么樣的價值。


    2.那并不是客觀上的“劣等性”,而是主觀上的“自卑感”。即使像身高這樣的問題也可以進行主觀性的還原。


    3.是的。我們無法改變客觀事實,但可以任意改變主觀解釋。


    4.價值必須建立在社會意義之上。


    2.4 自卑情結只是一種借口


    1.阿德勒說“無論是追求優越性還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態,而是一種能夠促進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長的刺激”。只要處理得當,自卑感也可以成為努力和成長的催化劑。


    2.自卑情結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當作某種借口使用的狀態。


    3.阿德勒用“外部因果律”一詞來進行說明。意思就是:將原本沒有任何因果關系的事情解釋成似乎有重大因果關系一樣。


    4.如果抱著“我因為學歷低所以無法成功”之類的想法,那就不是“不能成功”而是“不想成功”了。


    2.5 越自負的人越自卑


    1.擁有自卑感即感覺目前的“我”有所欠缺的狀態,如此一來問題就在于如何去彌補欠缺的部分。


    2.這些情況都屬于“我”原本并不優秀或者并不特別。而通過把“我”和權勢相結合,似乎顯得“我”很優秀。這也就是“虛假優越感”。根源在于懷有強烈的自卑感。


    3.借助權勢的力量來抬高自己的人終究是活在他人的價值觀和人生之中。


    4.特意自吹自擂的人其實是對自己沒有自信。阿德勒明確指出“如果有人驕傲自大,那一定是因為他有自卑感”。


    5.如果真正地擁有自信,就不會自大。正因為有強烈的自卑感才會驕傲自大,那其實是想要故意炫耀自己很優秀。擔心如果不那么做的話,就會得不到周圍的認可。這完全是一種優越情結。


    6.這是一種通過把自卑感尖銳化來實現異常優越感的模式。具體就是指夸耀不幸。


    7.以自己的不幸為武器來支配對方。通過訴說自己如何不幸、如何痛苦來讓周圍的人——比如家人或朋友——擔心或束縛支配其言行。


    8.阿德勒甚至指出:“在我們的文化中,弱勢其實非常強大而且具有特權。”


    9.嬰兒就是通過其弱勢特點來支配大人。并且,嬰兒因為弱勢所以不受任何人的支配。


    2.6 人生不是與他人的比賽


    1.您是說人生不是競爭?是的。不與任何人競爭,只要自己不斷前進即可。當然,也沒有必要把自己和別人相比較。


    2.健全的自卑感不是來自與別人的比較,而是來自與“理想的自己”的比較。


    3.我們“雖然不同但是平等”。


    4.我們不斷向前邁進并不是為了與誰競爭。價值在于不斷超越自我。


    5.當一個人想要做自己的時候,競爭勢必會成為障礙。


    2.7 在意你長相的,只有你自己


    1.如果在人際關系中存在“競爭”,那人就不可能擺脫人際關系帶來的煩惱,也就不可能擺脫不幸。


    2.“在意你的臉的只有你自己。”那之后,他便活得輕松了一些。


    3.就像熱衷于照鏡子的少年一樣,這實際上也是自我意識過剩的反應。世上的人其實并不關注我。即使我在大街上倒立也不會有人留意!


    4.“無法真心祝福過得幸福的他人”,那就是因為站在競爭的角度來考慮人際關系,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敗”,所以才無法給予祝福。


    5.當某人陷入困難的時候你隨時愿意伸出援手,那他對你來說就是可以稱為伙伴的存在。


    2.8 人際關系中的“權力斗爭”與復仇


    1.賦予過去的事情什么樣的價值,這是“現在的你”所面臨的課題。


    2.個人的憤怒(私憤)和對社會矛盾或不公平產生的憤怒(公憤)不屬于同一種類。個人的憤怒很快就會冷卻,而公憤則會長時間地持續。因私憤而流露的發怒只不過是為了讓別人屈服的一種工具而已。


    3.如果遭人當面辱罵,我就會考慮一下那個人隱藏的“目的”。不僅僅是直接性的當面辱罵,當被對方的言行激怒的時候,也要認清對方是在挑起“權力之爭”。


    4.為什么要斗爭呢?哲人:想要獲勝啊,想要通過獲勝來證明自己的力量。


    5.對方只是想要責難挑釁你,通過權力之爭來達到讓不順眼的你屈服的目的。這個時候你如果發怒的話,那就是正中其下懷,關系會急劇轉入權力之爭。所以,我們不能上任何挑釁的當。


    6.孩子并不是受過去原因(家庭環境)的影響,而是為了達到現在的目的(報復父母)。


    2.9 承認錯誤,不代表你失敗了

    1.如果當面受到了人格攻擊的話該怎么辦呢?要一味地忍耐嗎?哲人:不,“忍耐”這種想法本身就表明你依然拘泥于權力之爭。而是要對對方的行為不做任何反應。我們能做的就只有這一點。

    2.我們應該學習不使用怒氣這種感情的方法,因為怒氣終歸是為了達成目的的一種手段和工具。

    3.不是不能發怒,而是“沒必要依賴發怒這一工具”。

    4.那就是無論認為自己多么正確,也不要以此為理由去責難對方。這是很多人都容易陷落進去的人際關系圈套。

    5.人在人際關系中一旦確信“我是正確的”,那就已經步入了權力之爭。

    6.“我是正確的”這種堅信意味著堅持“對方是錯誤的”,最終就會演變成“所以我必須獲勝”之類的勝負之爭。

    7.如果你認為自己正確的話,那么無論對方持什么意見都應該無所謂。

    8.承認錯誤、賠禮道歉、退出權力之爭,這些都不是“失敗”。追求優越性并不是通過與他人的競爭來完成的。

    9.眼鏡模糊了,只能看到眼前的勝負就會走錯道路,我們只有摘掉競爭或勝負之爭的眼鏡才能夠改變完善自己。

    2.10 人生的三大課題:交友課題、工作課題以及愛的課題

    1.人際關系是一個怎么考慮都不為過的重要問題。

    2.在“不得不面對”這一意義上確實可以說是“義務”。

    3.這些情況都不是討厭工作本身,而是討厭因為工作而受到他人的批評和指責,討厭被貼上“你沒有能力”或者“你不適合這個工作”之類的無能標簽,更討厭無可替代的“我”的尊嚴受到傷害。也就是說,一切都是人際關系的問題。

    2.11 浪漫的紅線和堅固的鎖鏈

    1.正因為沒有了工作關系那樣的強制力,所以也就更加難以開始和發展。

    2.很多人認為朋友越多越好,但果真如此嗎?朋友或熟人的數量沒有任何價值。這是與愛之主題有關的話題,我們應該考慮的是關系的距離和深度。

    3.不能等著別人發生變化,也不要等著狀況有所改變,而是由你自己勇敢邁出第一步。

    4.如果對方過得幸福,那就能夠真誠地去祝福,這就是愛。相互束縛的關系很快就會破裂。

    5.如果在一起感到苦悶或者緊張,那即使是戀愛關系也不能稱之為愛。當人能夠感覺到“與這個人在一起可以無拘無束”的時候,才能夠體會到愛。既沒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優越性,能夠保持一種平靜而自然的狀態。真正的愛應該是這樣的。

    6.阿德勒說:“如果想要和諧地生活在一起,那就必須把對方當成平等的人。”

    2.12 人生謊言”教我們學會逃避

    1.但是,那并不是因為無法容忍 A的缺點才討厭他,而是你先有“要討厭 A”這個目的,之后才找出了符合這個目的的缺點。

    2.這是因為那個人已經下定決心要找機會“結束這種關系”,繼而正在搜集結束關系的材料,所以才會那樣感覺。對方其實沒有任何改變,只是自己的“目的”變了而已。

    3.決定你的生活方式(人生狀態)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這一事實。

    4.阿德勒并不打算用善惡來區分人生課題或者人生謊言。我們現在應該談的既不是善惡問題也不是道德問題,而是“勇氣”問題。

    2.13 阿德勒心理學是“勇氣的心理學”

    從目的論的角度來講,我們是用自己的手來選擇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我們有這種力量。


    第三夜 讓干涉你生活的人見鬼去

    3.1 自由就是不再尋求認可?

    1.“貨幣是被鑄造的自由。”

    2.我在不知不覺間就把自己的希望和父母的希望重合在了一起。雖然工作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選的。

    3.因為關系實在是太親近了,所以根本不能無視其意愿。

    4.我們在活著時常需要得到他人的認可。正因為對方不是令人討厭的“敵人”,所以才想要得到那個人的認可。

    5.阿德勒心理學否定尋求他人的認可。

    6.根本沒必要被別人認可,也不要去尋求認可。這一點必須事先強調一下。

    3.2 要不要活在別人的期待中?

    1.我們“并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著”。

    2.你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著,我也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著。我們沒必要去滿足別人的期待。

    3.“倘若自己都不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還有誰會為自己而活呢?”

    4.如果一味尋求別人的認可、在意別人的評價,那最終就會活在別人的人生中。

    5.過于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就會按照別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舍棄真正的自我,活在別人的人生之中。

    6.假如說你“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而活”,那他人也“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待而活”。當別人的行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的時候也不可以發怒。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3.3 把自己和別人的“人生課題”分開來

    1.基本上,一切人際關系矛盾都起因于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夠進行課題分離,人際關系就會發生巨大改變。

    2.只需要考慮一下“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最終要由誰來承擔?”

    3.被輔導者是否改變并不是輔導顧問的課題。

    4.可以把馬帶到水邊,但不能強迫其喝水。

    5.倘若無視本人的意愿而強迫其“改變”,那結果只會是日后產生更加強烈的反作用。

    6.能夠改變自己的只有自己。

    3.4 即使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課題

    1.“別人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待而活。”

    2.信任別人,這是你的課題。但是,如何對待你的信任,那就是對方的課題了。如果不分清界限而是把自己的希望強加給別人的話,那就變成粗暴的“干涉”了。

    3.干涉甚至擔負起別人的課題這會讓自己的人生沉重而痛苦。

    4.請丟開別人的課題。這是減輕人生負擔,使其變得簡單的第一步。

    3.5 放下別人的課題,煩惱輕輕飛走

    1.關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夠做的就只有“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別人如何評價你的選擇,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

    2.別人如何看自己,無論是喜歡還是討厭,那都是對方的課題而不是自己的課題。

    3.我應該做的就是誠實面對自己的人生、正確處理自己的課題。如果你能夠這樣去理解,事情就會截然不同了。

    4.不去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

    3.6 砍斷“格爾迪奧斯繩結”

    1.讀書的時候如果離得太近就會什么都看不見。同樣,要想構筑良好的人際關系也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如果距離太近,貼在一起,那就無法與對方正面對話。

    2.伸伸手即可觸及,但又不踏入對方領域,保持這種適度距離非常重要。

    3.無論對方做什么,決定自己應該如何做的都應該是自己。

    4.我們既不可以尋求回報,也不可以受其束縛。

    5.沒有學會直面困難的孩子最終會想要逃避一切困難。

    3.7 對認可的追求,扼殺了自由

    1.你用了“認可欲求”這個詞,總而言之就是不想被任何人討厭。

    2.為了不被任何人厭惡需要怎么做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時常看著別人的臉色并發誓忠誠于任何人。

    3.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給別人,這是一種對自己撒謊也不斷對周圍人撒謊的生活方式。

    4.選擇了不自由生活方式的大人看著自由活在當下的年輕人就會批判其“享樂主義”。當然,這其實是為了讓自己接受不自由生活而捏造出的一種人生謊言。選擇了真正自由的大人就不會說這樣的話,相反還會鼓勵年輕人要勇于爭取自由。

    3.8 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1.真正的自由是一種把滾落下來的自己從下面向上推的態度。

    2.你被某人討厭。這是你行使自由以及活得自由的證據,也是你按照自我方針生活的表現。

    3.八面玲瓏地討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種極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同時也是不可能實現的事情。

    4.人際關系中,自由的代價就是被別人討厭。

    5.即使有人不喜歡你,那也并不是你的課題。并且,“應該喜歡我”或者“我已經這么努力了還不喜歡我也太奇怪了”之類的想法也是一種干涉對方課題的回報式的思維。

    6.比起別人如何看自己,我更關心自己過得如何。也就是想要自由地生活。

    3.9 人際關系“王牌”,握在你自己手里

    1.不是因為被打所以才與父親不和,而是因為不想與父親和好所以才搬出被打的記憶。

    2.把改變自己當成操縱他人的手段是一種極其錯誤的想法。


    第四夜 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4.1 個體心理學和整體論

    要想締結良好的人際關系,需要保持一定距離;太過親密就無法正面對話。但是,距離也不可以太遠。

    4.2 人際關系的終極目標

    1.像這樣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夠從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狀態,就叫共同體感覺。

    2.把對自己的執著( self interest)變成對他人的關心( social interest)。

    4.3 “拼命尋求認可”反而是以自我為中心?

    1.不能進行“課題分離”、一味拘泥于認可欲求的人也是極其以自我為中心的人。

    2.非常在意別人評價的人也是以自我為中心。雖然如此竭盡全力地在迎合他人。

    3.這不是對他人的關心,而是對自己的執著。

    4.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是只關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

    5.必須把“對自己的執著”換成“對他人的關心”。

    6.不是如何看待他人,而是只在意自己如何被看待。

    4.4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圖的中心

    1.他們超越了“人生的主人公”,進而越位到“世界的主人公”。因此,在與他人接觸的時候總是會想:“這個人給了我什么?”

    2.阿德勒心理學認為歸屬感不是僅僅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的,它必須靠積極地參與到共同體中去才能夠得到。

    3.不是考慮“這個人會給我什么”,而是要必須思考一下“我能給這個人什么”。這就是對共同體的參與和融入。

    4.歸屬感不是生來就有的東西,要靠自己的手去獲得。

    4.5 在更廣闊的天地尋找自己的位置

    1.如果了解了世界之大,就會明白自己在學校中所受的苦只不過是“杯中風暴”而已。只要跳出杯子,猛烈的風暴也會變成微風。

    2.悶在自己房間里就好比停留在杯子里躲在一個小小的避難所里一樣。即使能夠臨時避雨,但暴風雨卻不會停止。

    3.當我們在人際關系中遇到困難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時候,首先應該考慮的是“傾聽更大共同體的聲音”這一原則。

    4.如果是因為你的反對就能崩塌的關系,那么這種關系從一開始就沒有必要締結,由自己主動舍棄也無所謂。活在害怕關系破裂的恐懼之中,那是為他人而活的一種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4.6 批評不好……表揚也不行?

    1.不可以批評也不可以表揚,這就是阿德勒心理學的立場。

    2.表揚這種行為含有“有能力者對沒能力者所做的評價”這方面的特點。

    3.人表揚他人的目的就在于“操縱比自己能力低的對方”,其中既沒有感謝也沒有尊敬。

    4.我們表揚或者批評他人只有“用糖還是用鞭子”的區別,其背后的目的都是操縱。

    5.經濟地位跟人的價值毫無關系。公司職員和家庭主婦只是勞動場所和任務不同,完全是“雖不同但平等”。

    6.自卑感原本就是從縱向關系中產生的一種意識。只要能夠對所有人都建立起“雖不同但平等”的橫向關系,那就根本不會產生自卑情結。

    4.7 有鼓勵才有勇氣

    1.正因為把人際關系看成縱向關系、把對方看得比自己低,所以才會去干涉。希望通過干涉行為把對方導向自己希望的方向。這是堅信自己正確而對方錯誤。

    2.也許本人是出于善意,但結果卻是妄加干涉,因為這是想按照自己的意思去操縱對方。

    3.在理解了學習是孩子的課題這個基礎上再去考慮能做的事情,具體就是不去居高臨下地命令其學習,而是努力地幫助他本人建立“自己能夠學習”的自信以及提高其獨立應對課題的能力。

    4.阿德勒心理學認為這不是能力問題,純粹是“缺乏直面課題的‘勇氣’”。

    5.人越得到別人的表揚就越會形成“自己沒能力”的信念。

    6.假如你會因為得到表揚而感到喜悅,那就等于是從屬于縱向關系和承認“自己沒能力”。因為表揚是“有能力的人對沒能力的人所作出的評價”。

    7.如果以獲得表揚為目的,那最終就會選擇迎合他人價值觀的生活方式。你不就一直因為按照父母的期待生活而感到厭煩嗎?

    4.8 有價值就有勇氣

    1.用“謝謝”來對幫助自己的伙伴表示感謝,或者用“我很高興”之類的話來傳達自己真實的喜悅,用“幫了大忙了”來表示感謝。這就是基于橫向關系的鼓勵法。

    2.人只有在能夠感覺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可以獲得勇氣。

    3.人只有在可以體會到“我對共同體有用”的時候才能夠感覺到自己的價值。

    4.哲人:就是通過為共同體也就是他人服務能夠體會到“我對別人有用”,不是被別人評價說“很好”,而是主觀上就能夠認為“我能夠對他人做出貢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體會到自己的價值。

    5.對別人寄予關心、建立橫向關系、使用鼓勵法,這些都能夠帶給自己“我對別人有用”這一實際感受,繼而就能增加生活的勇氣。

    4.9 只要存在著,就有價值

    1.請不要用“行為”標準而是用“存在”標準去看待他人;不要用他人“做了什么”去判斷,而應對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悅和感謝。

    2.對于自己,不要用“行為”標準去考慮,而要首先從“存在”標準上去接納。

    3.“必須得有人開始。即使其他人不合作,那也跟你沒關系。我的意見就是這樣:應該由你來開始。不必去考慮他人是否合作。”我的意見也完全相同。

    4.10 無論在哪里,都可以有平等的關系

    1.反過來講,如果能夠與某個人建立起橫向關系,也就是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平等關系的話,那就是生活方式的重大轉變。以此為突破口,所有人際關系都會朝著“橫向”發展。

    2.重要的是意識上的平等以及堅持自己應有的主張。


    第五夜 認真的人生“活在當下”

    5.1 過多的自我意識,反而會束縛自己

    1.正因為厭惡自己,所以才只關注自己;正因為對自己沒有自信,所以才會自我意識過剩。

    2.自我意識總是牽絆著自己、嚴重束縛著自己的言行。我的自我意識根本不允許自己無拘無束地行動。

    5.2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納自我

    1.也就是說,你對本真的自己沒有信心吧?所以才盡量避免在人際關系中展露本真的自己。一個人在房間里的時候,你也一定能夠放聲歌唱、隨著音樂起舞或者是高談闊論吧。

    2.因為并不是“本真的自己”不存在,只是無法在人前展露出來。

    3.“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

    4.我們既不能丟棄也不能更換“我”這個容器。但是,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來改變對“我”的看法和利用方法。

    5.自我接納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誠實地接受這個“做不到的自己”,然后盡量朝著能夠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對自己撒謊。

    6.接受不能更換的事物,接受現實的“這個我”,然后,關于那些可以改變的事情,拿出改變的“勇氣”。這就是自我接納。

    7.“上帝,請賜予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給予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賜我智慧,分辨這兩者的區別。”

    5.3 信用和信賴有何區別?

    1.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人際關系的基礎不應該是“信用”,而應該是“信賴”。

    2.在相信他人的時候不附加任何條件。即使沒有足以構成信用的客觀依據也依然相信,不考慮抵押之類的事情,無條件地相信。這就是信賴。

    3.當然,無條件地相信他人有時也會遭遇背叛。就好比貸款保證人有時也會蒙受損失一樣。即使如此卻依然繼續相信的態度就叫作信賴。

    4.如果有人即使被你背叛了,也依然繼續無條件地相信你,無論遭受了什么樣的對待依然信賴你。你還能對這樣的人屢次做出背信棄義的行為嗎?

    5.只有我們選擇了無條件的信賴,才可以構筑更加深厚的關系。

    6.決定背不背叛的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課題。

    7.無條件的信賴是搞好人際關系和構建橫向關系的一種“手段”。

    8.只有拿出通過“他者信賴”進一步加深關系的勇氣之后,人際關系的喜悅才會增加,人生的喜悅也會隨之增加。

    9.自我接納。只要能夠接受真實的自己并看清“自己能做到的”和“自己做不到的”,也就可以理解背叛是他人的課題,繼而也就不難邁出邁向他者信賴的步伐了。

    10.悲傷的時候盡管悲傷就可以。

    5.4 工作的本質是對他人的貢獻

    1.真誠地接受不能交換的“這個我”,這就是自我接納。同時,對他人寄予無條件的信賴即他者信賴。

    2.阿德勒把為他人犧牲自己人生的人稱作“過度適應社會的人”,并對此給予警示。

    5.5 年輕人也有勝過長者之處

    1.我們應該思考的不是他人為我做了什么,而是我能為他人做什么,并積極地加以實踐。只要擁有了這種奉獻精神,眼前的現實就會帶有截然不同的色彩。

    2.正因為接受了真實的自我——也就是“自我接納”——才能夠不懼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賴”;而且,正因為對他人給予無條件的信賴并能夠視他人為自己的伙伴,才能夠做到“他者貢獻”;同時,正因為對他人有所貢獻,才能夠體會到“我對他人有用”進而接受真實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納”。

    5.6 “工作狂”是人生謊言

    1.具有神經質生活方式的人常常使用“大家”“總是”或者“一切”之類的詞語。“大家都討厭自己”“總是只有自己受損失”或者“一切都不對”等。如果你常常說這種一般化的詞語,那就需要注意了。

    2.阿德勒心理學認為這種生活方式是缺乏“人生和諧”的生活方式,是一種只憑事物的一部分就來判斷整體的生活方式。

    3.猶太教教義中有這么一段話:“假如有 10個人,其中勢必會有 1個人無論遇到什么事都會批判你。他討厭你,你也不喜歡他。而且, 10個人中也會有 2個人能夠成為與你互相接納一切的好朋友。剩下的 7個人則兩者都不是。”

    4.本來家務、育兒、交友或興趣應該全都給予關心,阿德勒不認可任何一方面突出的生活方式。

    5.是按照“行為標準”來接受自己還是按照“存在標準”來接受自己,這正是一個有關“獲得幸福的勇氣”的問題。

    5.7 從這一刻起,就能變得幸福

    1.對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歡自己。對于這種現實,阿德勒準備了極其簡單的回答——“我對共同體有益”或者“我對他人有用”這種想法就足以讓人體會到自己的價值。

    2.進行他者貢獻時候的我們即使作出看不見的貢獻,只要能夠產生“我對他人有用”的主觀感覺即“貢獻感”也可以。

    3.也就是“幸福即貢獻感”。這就是幸福的定義。

    4.受認可欲求束縛的人不具有共同體感覺,還不能做到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

    5.8 追求理想者面前的兩條路

    1.無論是希望特別優秀還是希望特別差勁,其目的都一樣——引起他人的關注、脫離“普通”狀態、成為“特別的存在”。這就是他們的目的。

    2.所有的問題行為,例如逃學或者割腕以及未成年人飲酒或吸煙等,一切都是“廉價的優越性追求”。你剛開始提到的那位閉門不出的朋友也是一樣。

    5.9 甘于平凡的勇氣

    1.這是因為無法接受“普通的自己”。所以,在“特別優秀”的夢想受挫之后便非常極端地轉為“特別差勁”。

    2.自我接納就是其中的重要一步。如果你能夠擁有“甘于平凡的勇氣”,那么對世界的看法也會截然不同。

    3.拒絕普通的你也許是把“普通”理解成了“無能”吧。普通并不等于無能,我們根本沒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優越性。

    5.10 人生是一連串的剎那

    1.我們只能活在“此時此刻”,我們的人生只存在于剎那之中。

    2.計劃式的人生不是有沒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

    5.11舞動人生

    1.人生就像是在每一個瞬間不停旋轉起舞的連續的剎那。并且,暮然四顧時常常會驚覺:“已經來到這里了嗎?”

    2.所有的人生都不是終結“在路上”,只要跳著舞的“此時此刻”充實就已經足夠。

    3.在舞蹈中,跳舞本身就是目的,最終會跳到哪里誰都不知道。當然,作為跳的結果最終會到達某個地方。因為一直在跳動所以不會停在原地。但是,并不存在目的地。

    4.跨出家門的那一瞬間,“旅行”已經開始,朝著目的地出發途中的每一個瞬間都是旅行。當然,即使因為某些事情而沒能夠到達金字塔,那也并非沒有旅行。這就是現實性的人生。

    5.12 最重要的是“此時此刻”

    1.我們應該更加認真地過好“此時此刻”。如果感覺能夠看得到過去也能預測到未來,那就證明你沒有認真地活在“此時此刻”,而是生活在模糊而微弱的光中。人生是連續的剎那,根本不存在過去和未來。你是想要通過關注過去或未來為自己尋找免罪符。過去發生了什么與你的“此時此刻”沒有任何關系,未來會如何也不是“此時此刻”要考慮的問題。

    2.聚焦“此時此刻”是認真而謹慎地做好現在能做的事情。

    5.13 對決“人生最大的謊言”

    1.今天這一天就為此存在,而不是為遙遠的將來的考試而存在。

    2.不要用線的形式去看其到達了哪里,而是應該去關注其如何度過這一剎那。

    3.為遙遠的將來設定一個目標,并認為現在是其準備階段。一直想著“真正想做的是這樣的事情,等時機到了就去做”,是一種拖延人生的生活方式。只要在拖延人生,我們就會無所進展,只能每天過著枯燥乏味的單調生活。因為在這種情況下,人就會認為“此時此刻”只是準備階段和忍耐階段。但是,為了遙遠將來的考試而努力學習的“此時此刻”卻是真實的存在。

    4.人生很簡單,并不是什么深刻的事情。如果認真過好了每一個剎那,就沒有什么必要令其過于深刻。

    5.并且還要記住一點。站在現實性角度的時候,人生總是處于完結狀態。

    6.人生中最大的謊言就是不活在“此時此刻”。糾結過去、關注未來,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體,自認為看到了些什么。你之前就一直忽略“此時此刻”,只關注根本不存在的過去和未來。對自己的人生和無可替代的剎那撒了一個大大的謊言。

    5.14 人生的意義,由你自己決定

    1.無論你過著怎樣的剎那,即使有人討厭你,只要沒有迷失“他者貢獻”這顆引導之星,那么你就不會迷失,而且做什么都可以。即使被討厭自己的人討厭著也可以自由地生活。

    2.我們要像跳舞一樣認真過好作為剎那的“此時此刻”,既不看過去也不看未來,只需要過好每一個完結的剎那。沒必要與誰競爭,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著,就一定會到達某一個地方。

    3.世界不是靠他人改變而只能靠“我”來改變。

    4.“必須有人開始。即使別人不合作,那也與你無關。我的意見就是這樣。應該由你開始,不用去考慮別人是否合作。”


    后記

    哲學用只有專家才能看懂的語言來敘述,這原本就很奇怪。因為哲學真正的意義不在于“知識”而在于“熱愛知識”,想要了解不了解的事物以及獲得知識的過程非常重要。最終能否到達“知”,這不是問題關鍵。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亚洲精品第一综合另类灬| 国产超高清麻豆精品传媒麻豆精品| 婷婷五月综合丁香在线| 亚洲成色精品一二三区| 国产在线不卡精品网站| 男人把女人桶到喷白浆的软件免费 | 日韩人妻中文字幕精品| 天下第二社区在线视频| 久久人人玩人妻潮喷内射人人 | 日韩av综合中文字幕| 天堂久久久久VA久久久久|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麻豆| 另类专区一区二区三区| 看全色黄大色大片免费久久| 中文字幕国产日韩精品| 国产高清自产拍AV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日韩在线|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拍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麻豆| 精品人妻无码专区在中文字幕| 亚洲成人av在线资源|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一久久| 亚洲男人AV天堂午夜在|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电影天堂| AV老司机色爱区综合| 伊人久久综合无码成人网| 精品人妻日韩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播放| 99久久国产成人免费网站|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一区发布| 国产成人A在线视频免费| 国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影片最多 | 亚洲精品国模一区二区|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一区|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三区| 无遮无挡爽爽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手机高清在线观看网站| 久久亚洲精品情侣|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精品| 成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