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的德化瓷文物無考,至明代,德化陶瓷制作工藝從造型到釉色都登上了新境界,1637年,宋應星的《天工開物》載:“德化窯惟以燒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具瓷器”。
德化是中國三大古瓷都之一,與江西景德鎮和廣東潮州(一說為湖南醴陵)齊名。德化窯是中國古代南方著 名瓷窯,因窯址位于德化縣而得名。中 心窯址位于福建中部戴云山腹 地,此處瓷土資源豐富,水源充足,交通運輸方便,是燒制瓷器的理想之地。德化窯歷史悠久,歷經了千年的風霜,在中國陶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在世界陶瓷史上“中國白”一詞也就成了德化白瓷的代名詞。 德化窯古代著 名民窯之一,以燒白瓷著稱,窯址在今福建省德化縣。德化窯的瓷質優異,胎、釉渾然一體,色澤光潤明亮,如脂似玉,潔白之中又閃牙黃,被稱為“象牙白”、“豬油白”,為當時中國白瓷之代表。清代德化窯繼續燒制白瓷,但產品以日用器皿為主,諸如梅花杯、八仙杯、花瓶、文具,釉色白中透青。象牙白其瓷胎是用氧化硅含量較高的瓷土制成,其中氧化鉀含量高達6%,燒成后玻璃相較多,胎質致密,透光度良好。德化白瓷的釉色瑩潤明亮,白如凝脂,陽光映照下,隱現粉紅或乳白色,因此有“豬油白”、“象牙白”之稱。
清代以后除手捺外又常可見以刀具推擠的痕跡。也有仿品為掩蓋注漿之痕,在內里過多涂泥,造成胎體過于厚重。而真品厚薄適中,內空適體。 史書上記載:“‘中國白’,乃中國瓷器之上品也。”更被譽為“世界白瓷之母”。由于德化所具有的悠久的陶瓷生產歷史,得天獨厚的瓷土資源以及白瓷獨具的優良品性和廣泛的市場需求,德化很快就以生產白瓷而著稱,代表了全國白瓷生產的最 高水平。德化窯經過宋、元時期的穩步發展后,特別是元代所生產的青白瓷,很大部分是通過海陸運輸大量銷往海外。德化窯在元代其實應該就已經成為中國比較重要的瓷窯之一了。
德化瓷器以白瓷最多,據統計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明清德化瓷約760余件,分別原藏于養心殿、太極殿、鐘粹宮、寧壽宮等,皆為白瓷。其實明代中晚期,德化窯便開始生產畫面紅、藍、綠的彩瓷。至于清至民國時期,德化窯五彩器物彩工已相當精致,畫面有黃、綠、紅、藍、紫諸種顏色及黑色線條,其中又以紅、綠兩色居多。德化縣陶瓷博物館珍藏著一對清代康熙二十五年(1686)的"古彩"(即康熙五彩)天球瓶。該瓶底部銘有"康熙二十五年知德化縣事鄞縣范正輅選制"字樣。 德化白瓷窯址在今福建省德化縣,以燒造白瓷為主,宋元時已燒制青白瓷,明代主燒白瓷,清代德化窯繼續燒制白瓷。德化窯的瓷質優異,胎、釉渾然一體,色澤光潤明亮,如脂似玉,潔白之中又閃牙黃,被稱為“象牙白”、“豬油白”而得到民間的喜愛。 |
|
來自: 新用戶99079681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