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薄命佳人》:
美人的命運總是坎坷的。昭君最后老死異鄉,吳越之爭后,越王得勢,便將西施裝在袋子里沉江,據《吳越春秋》載:
還有美得舉世無雙的楊貴妃,古往今來,對于她的身世下落一直都眾說紛紜,她到底在馬嵬坡到底是真死還是假死呢?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祿山借口討伐楊國忠發動叛亂,是為安史之亂。叛軍一路勢如破竹,直搗京師長安,天寶十五年(756年),叛軍攻破長安門戶潼關,長安無險可守,唐王朝統治集團驚慌失措。 7月15日,唐玄宗逃至馬嵬驛。隨行將士處死宰相楊國忠,并強迫楊玉環自盡,這就是著名的“馬嵬驛兵變”。 當時唐玄宗為了討楊貴妃開心,重重提拔了楊貴妃的親戚家人,叔父楊玄皀、兄長楊、楊锜等都被任命了重要的官職,她的三位姐姐分別被封為韓國夫人、虢國夫人和秦國夫人。 尤其是她的父親楊國忠直至升任宰相,封衛國公。身兼四十余職。他任相期間,專權誤國,敗壞朝綱,與安祿山的矛盾最終導致了番將安祿山、史思明以“誅國忠、清君側”為名,發動安史之亂。
唐玄宗言國忠亂朝當誅,但是貴妃無罪,本應該赦免,無奈禁軍士兵皆認為貴妃乃禍國紅顏,說她是紅顏禍水,安史之亂乃因貴妃而起,不誅難慰軍心、難振士氣,繼續包圍皇帝。 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勸言,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賜死了楊貴妃。最終楊貴妃被賜白綾一條,縊死在佛堂的梨樹下,時年三十八歲。 除了自縊這個說法,楊貴妃的“死法”還有很多。 有人說她是死于亂軍之中。這個說法多見于古詩,比如杜甫曾在詩中寫到“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游魂歸不得”暗示楊貴妃不是被縊死于馬嵬驛,因為縊死是不會見血的。還有類似的,如杜牧《華清宮三十韻》的“喧呼馬嵬血,零落羽林槍”;張佑《華清宮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艷”。他們都認為楊貴妃血濺馬嵬驛,并非被縊而死。 還有人說楊貴妃可能是吞金而死,種說法僅見于劉禹錫所用的《馬嵬行》一詩。《妖貓傳》里的楊貴妃吞的假死藥可能就是改編于此。 最離譜的說法,可能就是傳說楊貴妃并沒有死,正因為楊貴妃長得好看,被侍衛看上被解救,送到日本安享晚年。 不過,根據《新唐書》和《舊唐書》記載,關于楊貴妃的死因大致相同,由此可見,楊貴妃確實死于馬嵬坡。后人傳說貴妃沒死,可能只是一種美好的愿望。 詩詞大會第六季即將開啟 聽康震教授品讀古詩詞 世間所有美好都藏在古詩詞里。 30位傳奇詩人的青春史,濃縮600年家國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