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不少人將“管事”和“管閑事”混為一談,于是一波操作猛如虎,回頭一看蠢似豬。不要以為愛管閑事的人很少,事實上大部人都不愿意管事,卻總忍不住要去管閑事。畢竟,管事要承擔責任,管閑事就不需要了,最常規的操作就是湊個熱鬧,然后不嫌事大地說上幾句不腰疼的話。古人云:“清官難斷家務事。”別人的家務事是最難管的,哪怕是一家人也不方便插手其他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我有一個讀者曾向我訴說,自己和老公離異十多年,都沒有再婚,直到公公去世才辦了復婚。 
本以為二人的婚姻是由于遭父母反對才不得不暫時分開,卻不料她接下來告訴我的是,他們離婚并不是因為公公阻擾,而是每次夫妻之間有點小分歧,公公都要站出來管閑事,管的目的是不希望兒子兒媳拌嘴鬧離婚,結果管著管著就將家管散了。這種情況很常見,小孩子哭鬧時,家長越哄哭得越大聲,兩人吵架時,外人越勸吵得越兇。人的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拍球效應,想要球不繼續蹦就不要追著拍,事情慢慢自會靜下來。做人,學會閉嘴比什么都重要,少管閑事,生活中自然就會少去很多閑雜之事。 《事林廣記·警世格言》有言:“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這句話并不是說做人要冷漠,而是在教人先管好自己的事,盡量少插手別人的事。很多時候事情的真相并不是眼睛所看到的那樣。比如寒冷的冬天,一場大雪過后,麥田里的麥苗被厚厚的雪嚴嚴實實蓋住,管閑事的“愛苗人士”就要去鏟雪了。殊不知,雪蓋住麥苗是在保護它們不被凍死,鏟雪實屬多此一舉,不僅做起來勞神費力,還會讓麥苗因“棉被”被掀掉而凍死。愿意助人為樂之人不在少數,然而他們卻分為兩類,一類是幫助別人為了使自己快樂,另一類是幫助別人目的是令別人快樂。都是助人為樂,出發點不同,結果便千差萬別。做人千萬不要為了求心安而去多管閑事,哪怕是幫助別人,也要先堅守原則,超出自己干涉范圍的事千萬不要隨意插手。 鄭板橋在《贈君謀父子》中寫道:“多讀古書開眼界,少管閑事養精神。”智者都懂得不過多討論別人的是非對錯,專注提升自己的認知修為。閑人才愛管閑事,不僅浪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還給對方添堵。人生在世要有自知之明,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給朋友的建議最好適可而止,給親人的關心也要留出空間。否則,“忙”到最后,往往誰都不待見。心直口快不一定就是好事,太多事情不能說破,閑下來的時光里多讀讀書,多思考一下自己的過去和未來,不要一雙眼睛都盯在別人身上,對方是對是錯,生活自會給他評判。閑談莫論人非,靜坐常思己過。做一個安靜的好人,而不是聒噪的批判者。 有人說:“我們用一年時間學會說話,卻用一輩子學會閉嘴。”這句話雖然運用了夸張的手法,說的確是事實,學說話很容易,會說之后還能保持沉默卻很難。這就如同養成一個好習慣很難,破壞它只需要一次打破原則的放棄那般簡單。生活中不說話的人有兩種,一種是孤陋寡聞不知從何下口,另一種則是睿智博學深知話不可多說。事實上這兩種人皆不多見,最常見的是另外兩種人,一種好為人師,只知皮毛便知乎這也教人做事,另一種不懂裝懂,滿嘴跑火車。古有皇帝金口玉言,又有君子駟馬難追。物以稀為貴,什么東西都不是多多益善,說話亦是如此,再好的話說得多了也會變成耳旁風,沉默而堅定才會讓出口的話語顯得貴重。 鬧市中婦人罵架的場景從不罕見,兩人各持一詞爭論不休,恨不能吵個天昏地暗,優雅在她們身上絲毫不存,圍觀者樂個熱鬧,爭吵者愈吵愈躁。沒有人會真正在意事情的原由和結果,多數人觀戰觀的不過是個生活無聊,看誰吵得兇,聽哪個叫聲高,一場鬧劇的上演,猶如斗雞一般。老話說:“得饒人處且饒人。”揪著別人的錯處不撒手是小氣之人所為,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凡事不能太過計較,為人過于斤斤計較,難免落入俗套。《左傳·宣公二年》有云:“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誰都不是圣人,做不來無縫之衣,無心之失可諒解,揪著別人的錯處不放,容易迷失自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相互的,寬容和刁難亦是如此,管好自己別伸手去管別人,會讓生活好過許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