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氏之先世,出自姬姓之后,黃帝軒轅氏之流裔也。 黃帝之子玄囂,又三世至棄,掌后稷之官有功。封為有邰諸侯,自棄十六世,至文王昌、武王發、成王誦,封同母弟叔虞于堯之故圩,曰唐侯。叔虞卒,子燮立,因唐有晉水,改國曰晉,是為晉侯。時晉公族有由余者,叔虞之二十世孫也。以國家多難,末族難挽,不忍目擊,乃去晉,游戎。戎王以為佐,國日富強。襄王二十六年乙未(公元前626年),戎王使由余覘秦,穆公知其賢,數使人間要由余去戎歸秦。秦穆公以客禮待之,徐訪以伐戎之策,穆公三十七年遂伐戎,益國十二,辟地千里,遂霸西戎。天子使呂公往賀,賜秦以金鼓,命為西方諸侯伯。時周襄王二十九年戊戌也(公元前623年)。由余卒,其子孫遂以王父字為氏,乃姓余也。此余族開姓之始,發祥地為下邳郡(即今江蘇省邳縣),此余姓下邳郡之所由來也。后有八世祖煥公遷居河南洛陽新安縣,為新安望族之始祖。 后傳至戭公,世居福建泉州府同安縣新安村。唐僖宗時(公元874—888),因黃巢之亂,徙居邵武之光澤(今福建),后遷廣東韶關曲江。長子從,生子塋(又名積善),塋之子慶(又名厚官),慶公之長子靖。從此,后世子孫奉祀余靖為始祖第一世,并視韶州為始祖發祥地。 一世祖靖公(公元1000~1064),世居廣東韶州府曲江縣拔萃坊。生三子六女,三子分別以天地人為字派。長子伯莊公(天字派),次子仲荀公(地字派余象賢堂),三子叔英公(人字派余紹賢堂)。長女適方員外郎思愈,次女適屯田員外郎孫邵,三女適宿州觀察使周熊,四女適秘書郎章淳裕,五女適越州上虞縣主簿張元惇,六女當時尚幼。 (此文謹為靖公后裔小酌,以別夏禹之姒姓也。有誤之處還請指證——余成言) 一,余學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