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晴沙夕照西,此心唯有斷云知。 注釋①雁圖:指畫有大雁的畫幅。 賞析南宋時期,北方中原被金國占領(lǐng),金兵還頻頻南下騷擾進犯淮南一帶,使江南勝景被攪得殘敗不堪,這一切令詩人憂心如焚,痛心疾首,遂借年年自由地北去南來的鴻雁來抒寫山河割裂的悲憒。 這是一首題詠飛雁圖的七絕詩。它借雁圖的形象,抒發(fā)了詩人內(nèi)心傷時懷國的深切情思。全詩虛實相成,有無相立,哀婉悲涼、韻味無窮。 首句“萬里晴沙夕照西”,先突出描繪出飛雁圖的遼闊渺遠背景,但卻是在“夕照西”的空間中展現(xiàn),這就暗喻了南宋小朝廷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衰颯景象:試看那晴朗無際的塞北沙原,夕陽正在緩緩西沉下去了。可謂景中寓情,情溢行間。在這里,詩人首先借飛雁圖景推出了通篇的題旨,而后一句“此心唯有斷云知”,順勢表述了他深埋心底的憂國傷感之情——它似乎哀傷地向人們訴說著:我的心正隨著大雁飛向遠天,也許只有那高處霄漢的斷云才能曉得我的心事。接下來,筆鋒一轉(zhuǎn)就寫詩人的心事。 “年年數(shù)盡秋風(fēng)字,想見江南搖落時。”原來,作者年年歲歲都在仰頭歷數(shù)著北雁南來的列陣字行,從而思念著那凋敝殘敗的江南敞鄉(xiāng)。一句“年年數(shù)盡”,即把詩人的翹首冀盼、思念故國的急迫心境如睹似見般地描摹出來;而“想見江南搖落”,讀之令人更加悲戚難當,“想見”是說想象得到、顯而易見、理所當然,而詩人是不愿這樣.害怕這樣,但又無可奈何、無能為力的。最后,他只有在心明眼亮而又肝膽俱裂的極度矛盾心緒中將痛楚的淚水暗暗地吞進自己肚里去。因為事實上,在南宋表面“承平”的日子里,自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至孝宗隆興二年(1164年)的三十多年間,金人在淮南一帶頻頻騷擾進犯,已使江南勝景被攪得殘敗不堪了,這足以令詩人憂心如焚,痛心疾首。 這首詩在藝術(shù)上的突出特征,是作者采用了“雙線結(jié)構(gòu)”法。從外在的描述來看,詩人是把他對雁圖的所見、所感進行了真實而細致的描繪,其形象可觸可摸;但詩的內(nèi)里卻牢牢把握了作者內(nèi)在的情思線,即把景物、形象統(tǒng)攝在個人憂國傷懷的主脈當中,使兩者高度的交融統(tǒng)一,互寓互藏、相為表里,最后,情溢言外、語意雙關(guān),形成象外之象、韻外之韻,顯得委婉蘊藉、語意深遠、言有盡而意無窮,令人咀嚼不已。陳郁《藏一話腴》評白石云:“意到語工,不期于高遠而自高遠。”似此。亦可以用張炎《詞源》評白石詞語移評此詩: “姜白石野云孤飛,去留無跡。”亦頗恰當也。 名家點評孔壽山《中國題畫詩大觀》:全詩格調(diào)清新,韻味深美。特別是全詩未出現(xiàn)“雁” 字,卻使人感到與雁有關(guān),構(gòu)思不凡,頗具匠心,故被人稱贊。 熊柏畦《宋八大家絕句選》:這首詩滿含憂國情懷,從北雁南來的圖景中抒發(fā),別出機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