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了初期的以建立關系、安全感為主的一系列暖身環節后,進入全程治療中最為活躍和深入的中期部份:情景演出。
這部份的目的通常是增加表達與溝通、角色與性格的發展、團體合作及自我揭露。
D同學描述:并沒有具體的事件,只是經常以來,會被一些復雜的感覺纏繞,自己也講不太清楚。
戲劇治療師付衍清根據她的描述,使用排列的方法,建議她選四個同學,一個代表團體,三個人代表她對團體的感覺。
付老師說過:每個人都不是偶然的選了自己的角色,一定是有某個次人格,是以這個角色面具來表達的。

我們有意無意選擇的角色都是某種層面的自己,都是在幫助我們顯現自己。
這三個“感覺”分別用語言描述了自己:
1、不太愿意摻和進來,需要借助一個屏障,回避看到“團體”。
2、即關注,又不想被直視,有被審視感,躲在角落關注即可,并不想直面能量場。
3、覺得自己是有力量的,敢直視“團體”,但有被審視的感覺。
D同學的內斂使的她有更多的時間去觀察和感覺外部,她有很好的感受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在觀看自己的系統呈現時,她的表達力很好的幫她拉近了認知和感受的距離。
D同學對團體的感覺,匹配上了小時候面對幾個親人的感覺:刻板,強勢。
這個“團體”,也可以被看做是外部世界。早年,撫育者對我們來說,就是全部的世界。他們投射到我們身上的善惡意,灌注整個世界,這將會形成孩子看待世界的眼光,和看待自己的。
“我覺得我比你差,我覺得你會討厭我?!?/span>
長期體驗無力感,會使得我們以別人對待我們的方式,對待自己,把自己當成客體。
與自己內心失聯的人,面對這個外部世界時:糾結,猶豫,彷徨,甚至生出怕自己會壓跨他人的擔憂。這是天然的感知到了對方強勢外表下的虛弱,而生出孩子般的自戀。這在當年,是可以給自己帶來力量,幫自己渡過困境的。
過去,早已留在時空深處,但感受,卻尾隨至今。
即便我們現在已經貌似泰然,但我們還能從某些自我的無意識行為中看到那個慌張的自已,和被當年那個自己壓抑下去的情緒。
它們不會消失,會被外界一次次的激蕩起來:
“我喜歡直率的,看到別人的行動特別過癮,會改變自己的行動?!?/span>
在付老師的引導下,D同學展示出了自己“力量”,“恐懼”,“不接納”三個部份。
而最終,她選擇了“力量”的部份來與世界對話。

面對這個世界,她還是各種糾結與擔心,世故且帶內疚,真誠又感失落。但在她溫良恭儉的外表下,卻能看到綿軟而強韌的堅毅。
戲劇治療的優勢,就是可以很好的釋放和呈現情緒。
而語言,通常會在結束時,讓每個人對過程形成認知:
此刻我覺得好輕松,因為覺得自己還蠻有力量的;
有點喜歡上這么有力量的自己了;
代表恐懼的時候,手腳發麻,呼吸緊張,怕失去的恐懼;
其實恐懼是我的朋友,保護者,它沒讓我們變得更弱?。?/span>
很意外,無力的自己被選作“團體”,很神奇的激發出了內心的力量;
我是真的在害怕,恐懼,讓我想起了外婆。
而D同學說:我確實在害怕,但發現肢體動作卻在推動自己。形式上的強撐,也能帶給自己一些力量,行動上走出去,力量也隨之生發。
在戲劇治療中呈現我們的焦慮困擾,也是用外顯的形式讓你看到它,并達到逐漸了解自己的困境,再著手去克服它。
這里有重要的一點,我們會在安全的“演”中,邁出這一步,即:改變自己的觀點,從旁觀者的角度轉變成參與者的角度。
這確實需要克服一些恐懼,一旦觀點改變,感覺會改變,行為會觀變,生命也會改變。我們將以自己認同的方式來為自己的生命界定意義。
羅洛·梅:這個過程主要是由自我分析、反省、和頓悟達成的。
在D同學身上,你看到了這幾點嗎?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