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您在哪里,只要您姓趙;請點擊上面“趙氏宗親”關注,擁抱中華趙氏大家庭,和各地宗親交流,攜手同行,弘揚趙氏文化,共建繁榮趙氏,傳播趙氏正能量,這里是免費“查家譜、閱古跡、讀資訊”一站式互動家族平臺。 為繁榮、弘揚趙氏文化, 歡迎向《趙氏宗親》微信號投稿。聯絡微信858620059!出品 | 趙氏宗親(ID:zhaoshizongqin) 編輯 | 趙英雄 
安徽天長琴鶴堂《趙氏宗譜》終于續修成功了,這對天長趙氏同宗實在是件可喜可賀之事。 距離上次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重修《趙氏宗譜》,已隔百年有余。歷史彈指一瞬間,而對一地一族的宗譜,似乎多了點太久的等待。以至我等后輩今天偶見當年的家譜,恍惚而隔世,恍然而不安。應該感謝那家在動蕩年歲之中保留了這份根基紀錄的趙氏后人,因他們的用心珍藏,才使得今天的續修順利地理清了根系,并讓我們有機會從中感悟到了點當年修譜先輩的風采。 當年續修總理十五世孫趙傳榴,灑脫飄逸高尚之君,“冷落免事”后,情歸農圃,夏穿葛衫,冬著裘衣,于林間聽鳥鳴,臨泉邊觀魚樂,在庭中“把酒話桑麻”。雖未得時志,然其有大志大慧,不只獨善其身,還致力善達族人,建家庵,修宗譜,倡正氣,聚族心,使得我族當時被稱為“義門”,被推為“望族”。 當年續譜監修十六世孫趙心隆,國學生,秉資明敏,文正儒雅才俊之士。他好學而精思,樂善好施。其書法其詩文,深得同朝學究稱賞。著有《澄心室怡情錄》一書,可惜失落未曾睹閱。 面對百余年前光緒宗譜復印件,翻閱現今續修的宗譜,我曾想,這宗譜如果續修在二十多年前,我輩也許有機會聽到更多關于我們并不遙遠的先人們或平淡也或精彩、或惆悵也或凄美的故事。然而,從光緒到辛亥,從抗日到援朝,從土改到反右,從文革到改革。。。。。。我們的祖國經歷了太多太多,我們的家族經歷了太多太多。國衰宗弱,國興族旺,《趙氏宗譜》時隔百年得以續修完成,從中可見一斑。 續修《趙氏宗譜》,在占有大量詳實材料的基礎上,精心提煉,既有歷史的凝重,又具現代的氣息。尤其是在古譜排行“傳心依正學,保世佩佳言”基礎上,新增了新序排行世次:“安邦運經緯,定國任圣賢;厚民榮千秋,愛華貴萬年”,這對天長琴鶴堂趙氏,無疑具有現實與歷史的意義,我們趙氏的后輩的世次,將一脈相承,有序而分明。 應該感謝直接參與續修宗譜的同志,他們不辭勞苦,走東鄉去西村,訪遠親問近鄰,多次牽頭開會,討論商議宗譜事宜,力求使宗譜多些完美,少點遺憾;應該感謝我們趙氏同宗同族,我們輩分不同,年歲各異,居住各地,但我們為了共同的目的-----修好宗譜,我們拿出了我們應有的熱情與責任,眾人拾柴火焰高,正因為有了您的熱情,有了我們同宗每個人的共同努力,《趙氏宗譜》才得以順利續修成功。 天長及周邊趙氏家園,根基在趙巷。從“明初元年(1368年)八月間由城都(成都)來泗訪清獻公(宋.趙抃)之政治,返旆時過天邑金鎮東愛其風土”,選擇風水寶地趙巷安家落戶后,人丁興旺,以后一部分先祖陸續從趙巷遷出,現今他們的后輩分居在關塘、金集、官橋、秦欄及河南,山東,揚州、六合等地。趙巷曾經名冠一方,現今這里樓房別墅排排,一派現代氣象,已很難尋覓當年古色古香的古樸典雅的氣息。不用說百年前的趙巷舊制,就是我輩小時記憶里六、七十年代的古色遺風也難覓蹤跡,而只能在記憶的空間搜索出瑣細的印跡。 趙巷地勢人稱“半個西流水”,即因地勢東高西低,雨水由東向西流。其實就趙巷老莊基而言,趙巷東高、北平、西低、南凹。房屋座北朝南。南北前后幾逕,由南而北地勢漸次增高,雨水由此順勢向南,經幾個院落流到闊大院場,再入村莊南端的低凹水田地帶,由低凹水田向西經趙巷下莊西端低凹地帶,與西流直入的雨水匯合,迂回轉向西北流至一彎溪水,再轉向東流入大洼水庫。水的流徑很有點G的味道。越過南凹、西低的地帶,向南向西,又呈現步步高的地勢。這樣的地形,除了便于雨水的流淌,人出趙巷,向南向東向西步步為高。所以,先祖愛其風水,就在情理之中了。 兒時記憶里的趙巷,古老的房屋掩映在翠竹綠樹之中。七十年代木材緊張,那時常常聽到年長者感嘆他們小時水桶腳盆粗的大樹在趙巷隨處可見,足見趙巷村落歷史的悠久。想象一下,高聳的古柏下,寬大縱橫成排青磚青瓦的院落,仟陌交通雞犬相聞,即便是今天也絕對是世外桃源,人間仙境。 現在的趙巷,上下前后村落已基本連為一體。我們小時,村落還相對獨立。以趙家大院為中心,向西為下莊,南有小莊,北有后莊,東有庵頭與姚莊,莊落之間,多是田地與樹木相隔。 趙巷俗分東頭和西頭,據說院落有巷為界,故稱趙巷。我們所見東西頭院落接屋連山,并未見有巷道。只是東頭院落內部杉木結構,外蓋毛草,西頭院落杉木青磚小瓦。 時至六七十年代,東頭院落局部保存還算完整。最北端是幾間寬大的正房,人字山、椽子、木結構,外蓋冬暖夏涼的毛草,這樣的房子在文革年代除了是祖上遺留,怕絕難自建。正屋有回廊,屋東西兩側各有一排南北走向的廂房,廂房之間是院落,以青磚鋪就,地面中高四邊低,便于雨水流淌,院落中央又有門庭相隔。將院落分成南北兩進。增加了層次感與深度。院落最南端有幾間房屋與北端正房遙相呼應,和兩側廂房組成封閉的四合院落。其中南端有一間房屋北面無墻通向后院,南面有一回廊,石條門坎,走廊與南面院場有一尺來高的落差,以石條鋪就。這里空間開闊,光線透亮,石條就坐方便,成了生產隊開會之地,人們聚集、小孩玩耍的好去處。 西頭院落時至六七十年代,已不是很完整,南北前后三進的院落已不存在,那時北端正房有五大間,院落中部有三大間,都是外青磚小瓦,內杉木柱,木板內墻,木椽旺磚。墻基用磚與墻體用磚型號不一樣,根基磚是寬厚一致的滾磚。墻體是厚實而更寬的板磚。用糯米汁加洋灰粘貼而成。大集體時人們需要磨刀磚基本取自老屋,撬下一塊還真需要點功夫。其磚材細、質堅、有韌性,敲擊有清脆之音。那時兩側廂房已不見,用青磚條石鋪就的院落依稀可見,在房屋最南端的谷場上,曾經有一排條石,那里成了人們戶外活動的聚集地。排石中有一塊潔白如玉,柱狀石凳,年長者說,那是登馬石。先人出入,馬牽到凳旁,腳踏石凳而上下馬。游蘇州周莊我曾感嘆,除了整體規模水鄉之特色不可同日而語,就單個院落而言,趙家大院不說在所見其之上,也絕不遜色于周莊單門獨院。南來北往的趕集行人,見了趙巷老屋常常驚嘆:一定是大地主大戶人家。其實階級成份論是特定歷史時期特定的界定。趙巷并無地主成份戶,這洽說明趙家大院只到解放后的六七十年代,還名聞一方,讓人過目不忘。 趙巷東西大院的北部有一方竹園,竹園再北有水塘,與東西水塘相連,將趙家大院從西北東三面圍于水塘保護之中。竹園成了小孩的樂園,竹高而粗大,小孩可以從這桿竹攀上另一桿竹,竹園與水塘界處長了很多的樹,其中有幾種記憶猶新,一棵不知名,但上面結有很多好吃的果實,紅紅的,有枸杞般大小,味甜色艷。一棵是糖柳,用來嫁接梨樹的一種,果實黃豆一般,酸澀而甘甜。一棵桑椹,葉養蠶,果可食,紅的硬而酸,黑紫的甜而香,那時小孩不曾見聞蘋果甘橘之類,這些純天然綠色環保的大自然恩物,想來今日的小家伙們是難以體會其中的甜美與酸澀的。居老屋室,木條穿成的方格窗戶外,嫩竹青青,或一兩株臨窗搖曳,或三五叢傍水靜觀,透出一派清韻,讓人難以忘懷。 童年記憶里的竹林,一直充滿了神秘。年長的老人,常常憶起她們從前人聽來的關于竹園的神秘,竹園在秋高氣爽之日的傍晚,常有白兔一般的光亮出現,飄忽不定,那是祖上藏留在竹園里的珍寶,如果要想找到珍寶所在位置,必須準備裙子,在白兔出現之時,迅速拋出裙子不偏不離覆蓋在白兔身體上,裙子隨白兔飄落的地方,就是珍寶珍藏之處。然而,好像從來沒聽說過有誰這樣去試過,也沒聽說過有誰真的在某個美妙的夜晚,巧遇上了那神秘的白兔神秘的光亮。不過,有段時間,在月明星稀之晚,透過窗戶,窺視窗外,常常疑心有白色光亮的閃耀,但終究沒有勇氣走近看個究竟。七十年代中期,從竹園北端開辟了一條東西走向的道路,起初路面平整,日后,路基中央一處漸漸隆起,車牛行人過往多有擋絆,有人用鍬鏟平,時日不久,被鏟的地方又有點凸現,于是旁人多有責怪,做好事不做徹底。一位同宗遺孀老太,拿鍬又去鏟平,只聽當啷一聲,鐵鍬口卷去一半,疑惑著再去輕輕一揮,凸現處竟有一壇,挖出壇一看,里面滿滿的銅錢。我國地下藏物通常算是國寶,銀行只根據情況給予一定獎勵。獎勵多少不得而知,但她家隨后就蓋了五六間新房,娶了一房兒媳,確是事實。 竹園外的水塘,時至六七十年代,已漸淤淺,里面長滿了蘆葦,端午時節人們采摘蘆葉,包粽,其香濃濃。 趙家大院南端谷場八十多米外,有一深潭,名叫大井,大概七、八米見方,井周有樹,其中在井東側有一棵兩人合抱之柳,水平橫向長在大井上端,成了天然的挑水洗菜碼頭。那時水清而甜,水面不大,而干旱之年,水不見淺,水澇之歲,水不見濁。水中有龜有鱉,人從井旁走,會聽到龜鱉叭叭落水的聲音。 趙家庵是我輩曾祖父趙傳榴,捐資所建。距趙家大院東1000米處。祭祖、做會、家法宣傳于庵中,趙家庵也為南來北往的商賈路人提供免費食宿,而在兵荒歲月中,則成了窮人的救助站。趙氏之所以被譽為“義門”,于此不無關系。趙家庵現居住的一門王氏,他們的前輩正是我趙家庵收留而扎根于此的。我輩所見到的趙家庵,當時僅存一排主屋,已成為生產隊的倉庫,青磚小瓦高大而寬闊,坐北面南,從來沒進去過,只是一年冬日,社員去那里掰花生米做種子,跟隨家人去玩,站在闊大的門邊朝里看了看,闊大幽深昏暗,粗直的房梁排排椽子,黑而油亮。 公元一九七五年某月某日,一隊人馬來到了趙家庵前,指手劃腳了一陣,隨之而來的是轟鳴一隊拖拉機,前后十來天吧,一片片青瓦、一塊塊烏磚,一根根木梁,一面面墻板,從房屋上拆下來,他們一隊人站成一排,傳遞著接力著,每一材料被傳遞裝上了驅動輪比人還高的拖拉機,隨著隆隆馬噠的遠去,趙家庵只留下名稱,永遠的定格在人們空白的記憶里,“庵頭”地名尤在,而趙家庵遺跡不存。趙家庵的磚石奠定了新成立了的官橋公社房舍基石,趙家庵的梁柱,支撐起了剛建制的官橋公社的房舍大廈。有點壯美,樂善好施先人所建的宗庵,竟以如此方式完善了它的涅磐,為一級政權奠定物質基業。大慈大仁的先祖,當會把酒高歌于天堂吧。 趙族是名門望族,歷史上多有顯赫,其家族文化與傳統對后輩影響深遠。趙巷作為天長琴鶴堂趙姓發祥地,其文化禮節深得先祖文明精髓影響。先祖尚禮、正直、儒雅、進取、義氣、勤勞等等風尚一代代言傳身教,深入族人心中,恩澤了后人,趙氏后人堂堂正正為人,踏踏實實做事。上無愧先祖列宗,下足以垂范后世。 續修的《趙氏家譜》上面有不少關于趙氏先祖名人事跡,不必重復,振奮之余,不免尚感遙遠。其實,在趙巷、在我們熟悉的仙逝的老一輩也有不少令我們后輩敬仰,很值得我們緬懷、崇敬的長者,他們溫文爾雅,他們和藹可親,他們仙風道骨,他們寬厚仁愛,他們平凡而偉大,他們普通而精彩,他們無疑是我們趙氏精神家園的風景。 趙家大院西面的下莊,六七十年代有一排南北走向坐東面西的房屋,房屋最南端墻壁開一門,屋里住著一位老者,他中等個頭,精神矍鑠,常戴著老花眼鏡,端坐而讀,說話慢聲細語,慈祥而溫和,他是我輩伯叔依全,生有十個子女,在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的今天,可以想象,當年是如何含莘如苦將子女養育成人的。我輩伯叔依謙,在我們記憶時,就是光頭八字胡須,直到八十多歲高齡,還是那樣外貌,個高超過一米八,身體硬朗,聲如宏鐘,曾做過米行帳房先生,心態平和,遇事泰然處之,其兩兒不幸先他而逝,他義不容辭擔當起撫養孫輩的重任,將他們培養成人,實在可敬可嘆。正奎,我輩呼之二哥,個高人瘦,為人豪爽,身板硬朗,力大無比,多年當隊長,一個干三人活,大集體勞動時,號子聲昂揚而動聽。做基層干部最久的,當數我輩兄正西,每日清晨,他會挨家挨戶布置男女勞力干活的任務,為人謹慎、謙虛,笑容常掛于面,也多有幾分無奈。趙巷人禮貌有代表性的當屬后莊,下至剛開口說話的小童,上到白發老者,熱情而嘴甜,見面總招呼請教,這些禮貌之舉,應該歸功正山大哥,“喊人不蝕本,只要舌頭打個滾”是他常用來教育下輩的,《趙氏家譜自律共勉訓》中“請教人,舌打滾,不費神”的靈感正源于此。他個高而爽朗,愛說笑話,家教甚嚴,廚藝精湛。正章二哥正松三哥,二位可以說是故事大王,夏日院中納晾,上下莊的大人小孩聚集一起,聽他們來上一段三國水滸風神榜。正章愛看戲,記憶力特強,表達能力極好,講起故事生動形象,引人入勝。正松三哥聰慧多智,木工、瓦工、篾工樣樣在行。擅講故事還幽默風趣,他長有一臉兜腮胡子,我輩年齡的小孩,孩提時沒被他胡須扎過的可能不多。吾父依桃,文墨之人,不是木工而自做桌椅,不是瓦工可自建鍋灶,不是醫生能自開藥方,懂占卜之術,知陰陽之理,探健康之道,悟為人之情,淡泊名利,超凡脫俗,仁慈大度。 在我們敬仰男性前輩的美德之時,我們也不會忘記前輩的老母。正德之母王玉梅,正高之母徐萬珍,學朝之母高連英,學近之母劉明珍,學和之母王德華,她們都堪為母儀,在社會動蕩生活困難之歲,以柔弱之軀擔負起家庭重任,養家帶口,為子輩撐起一片溫暖的天地,她們善良慈愛,她們勤勞堅韌,她們辛勞著也幸福著。 有過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有過多少親人,好象還在身邊。事悠悠、情悠悠。趙氏家園根基之地趙巷,曾以古色古香典雅而名冠一方,趙家之人,以其高潔正派仗義慈善儒雅進取而褒譽四鄰。隨著《趙氏宗譜》的續修成功,各地分支宗會的陸續展開,趙氏必將更加團結進取,效前輩之精神,倡和諧之氛圍,清白為人,勤勞做事,強國富家。我們的家園會更美,我們的明天會更甜! 古往與今來 族譜與祖訓 名人與古跡 弘揚趙氏文化 傳承趙氏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