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字解析』 “閏“字,是半包圍結構,整體框型成微倒梯形,內部“王”橫筆等距,整體稍微靠左。 『視頻講解』 總有書友問我用什么字帖,我正楷用的是田英章老師的字帖,剛好看到微信可以直接插商品鏈接了,可以直接購買。一本系統(tǒng)教學的字帖,一本類似于字典,隨時查你想查的字。 『字形演變』 閏余成歲"這句話,語出《尚書·堯典》,有曰:"以閏月定四時成歲"。 中國文化里面發(fā)達最早、最系統(tǒng)的就是天文學,中國天文學在明朝以前,一直是領先于世界的,是我國傳統(tǒng)科技的一部分。為什么中國天文學發(fā)達呢?因為中國是以農業(yè)立本、以農為主的國家,務農的根本是不誤農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一定要按天時,不能胡來。所以中國歷代都有司天監(jiān),有"天官",專門觀測天文氣象的變化,以此作為行政施治的根據,所以把日月五星合稱為"七政"。 國家、朝廷(政府)就要負責制定律歷,計算出二十四節(jié)氣的準確時間,來指導人們務農。中國的天文歷立法,歷來是太陰和太陽合參,以太陰記月,太陽記年。我們現在使用的公歷是以公元記年的太陽歷,是根據太陽周天360度,運行365天制定的歷法,簡稱陽歷。中國很早就有太陽歷,宋朝的科技著作,沈括的《夢溪筆談》里就有詳細論述,但沒有正式頒布使用,因為太陽歷與月律(月亮的節(jié)奏、節(jié)律)不符。月球質量輕、自轉速度快,繞地軌道是橢圓。月亮盈虧朔晦,一個周期近地點時是30天,遠地點時是29天,平均是29天多一點。這樣,一年加起來是354天,按照太陽歷算是365天,中間差了11天,這就叫閏余。閏的意思是多余,門里王為閏,家里養(yǎng)個王肥吃肥喝的,不是多余是什么?所以莊子說:"帝王者,圣人之余事也"。 一年相差11天,三年加起來就差了33天,多出一個月。這樣歷法與物候節(jié)律就不符了,十七年以后,六月份就要下大雪了。怎麼辦呢?只能每三年,加多一個月出來,這樣加出的這個月叫閏月,加閏月那年就叫閏年。平年是十二個月,閏年就是十三個月。多出的這個月加在哪呢?加在有節(jié)沒氣的那個月。24節(jié)氣中有12節(jié)、12氣,平分到每個月是一節(jié)、一氣。如立春是正月節(jié),雨水是正月氣。陰歷的月律與年律有日差,轉三年以后就有一個月有節(jié)沒氣,因此設閏就加在這個月。所以讀歷史,有時侯閏八月,有時候閏十二月,不一樣。三年一閏只消化了30天,還多三天呢。五年閏兩回,天數又不夠,后來發(fā)現十九年閏七次最合適。 陽歷也同樣設閏,陽歷365天為一個自然年,但一個回歸年(歲)是365天又5小時48分46秒,多出的5個多小時,四年就累計到24小時了,多出一天,必須設閏將其消化掉。因此,陽歷每四年一閏,將多出的一天放入二月份,這樣平年的二月28天,閏年的二月29天。 "閏余成歲"的"歲"與"年"是兩個概念。年表示從今年的正月初一到來年正月初一的這一段時間,為自然年。歲表示從今年的某一節(jié)氣到明年的同一節(jié)氣的一段時間,為回歸年。 歲的本義是歲星,歲星就是木星,木星運行的軌跡叫太歲。用歲星紀年是我國天文歷法的另外一種。木星(歲星)12年繞天一周,每年行30度,為一個歲次。用之記載歷史事件,就記為:歲在某某。太陽歷紀年,歲星歷記歲,這樣年歲相符,就是"閏余成歲"。 閏的問題解決了,歷法和四季在理論上總算能對上了,但是歷與四季氣候、與實際的物候,也就是二十四個節(jié)氣,是不是能夠配在一起呢?這就要用律呂來校正、調整了。什么叫律呂呢?律呂是用來協(xié)調陰陽、校定音律的一種設備,現代音樂上叫定音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