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地產八卦女 1st 不得不說,最近地產圈風聲鶴唳。 先是某龍頭房企被傳發報告,然后是河南房企抱團組成不降價聯盟、成都高新區對某房企限制融資、房地產板塊股票和債券大跌......這一系列不良信號的出現,大有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勢。 而在這風雨背后,是“三道紅線”政策效應的持續發力。試想如果沒有三大紅線,上述房企勢必沒有這么大的資金壓力,也就不會出這么多幺蛾子了。 對此,萬科董事長郁亮甚至認為,今天“三道紅線”的出臺,影響力不亞于2002年的土地招拍掛制度。它改變了行業的游戲規則,所有的房企都歸零到同一起跑線。房地產管理紅利時代,已經來臨。 2nd 然而,當我們仔細去分析“三道紅線”的時候,我們會發現,無論是資產負債率不得大于70%,還是凈負債率不得大于100%、現金短債比不得小于1倍,這樣的“三道紅線”,在其他行業里,都可以說是比較寬松的要求。 那么,為什么獨獨在地產行業里,“三道紅線”卻像推倒第一塊多米諾骨牌一樣,引發這么多波動? 這是因為,中國的各大房企、銀行、投資人、政府和客戶,往往只通過營收來判斷房企的規模大小,進而影響自身對該房企的決策判斷。 吳建斌曾在《我在碧桂園的1000天》里說,在這個時代,房企需要有規模,有規模才有更多的紅利,在行業內才有地位。 因此,雖然用營收排名比較虛,但這個指標簡單明了,房地產上下游各方都樂意接受,再加上數十年來房價一直“穩賺不賠”,所以大多數房企就極力加杠桿、擴規模、重營收,甚至有時候明知不賺錢,也要冒著巨額風險上規模。 3rd 剛才我們說了,很多房企重視營收和杠桿,卻忽視真正有質量的增長和運營,即便穩健如萬科,在王石離開后,萬科很快拋棄了原有的輕資產重運營的思路,走上了攀比營收的道路。 那么,在地產界,就真的沒有不單看營收,而是在資金管控、產品、人力、戰略、利潤等各項綜合指標上都非常重視的房企呢? 還真有,它就是華宇。 對于華宇,說實話在地產這個行業,華宇創立距今已經有37年了,比萬科還大一歲。雖然營收規模比不上頭部房企,然而,作為一個老牌房企,能夠37年穩健發展,而且現在還呈上升發展趨勢,這絕非偶然。 為什么這么說呢?就在前一段時間,華宇披露了其2020年半年報,讓我們得以管中窺豹這家少見的不上市的百強房企。 ▲從資產規模看,華宇的總資產和凈資產雖然不像其他房企那樣爆發式增長,但每年仍舊保持著可觀的增長率。 ▲從盈利指標看,華宇的簽約收入和預收賬款保持著高速增長態勢,但是毛利率和凈利率仍舊高企,說明華宇的業績增長并非依靠有著大量利息支出的“堆杠桿”,而是實打實的自發內生性增長。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剛才說到三條紅線,華宇作為一個不上市的民營企業,其財務自律程度確實是目前地產行業里堅守比較好的: 半年報顯示,華宇集團剔除預收款后的資產負債率為59.5%;凈負債率為77.1%;現金短債比為1.12。面對“三條紅線”,華宇集團無一踩線。 顯然,這樣的財務指標,已經優于很多上市房企。比如華宇始終將負債率控制在70%以下,并堅持日均存貸比(銀行存款與貸款總額的比例)大于30%,同時要求公司常年賬上保持大量現金積蓄,以備不時之需。 而也正是這種堅持自律、有質量的發展的穩健作風,在日漸苛刻的競爭大環境下,華宇逐步凸顯出長期主義的競爭優勢。 |
|
來自: 昵稱7227519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