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齋》的作者蒲松齡曾經整出過一個中華最著名的對聯,讓無數中小學生在作文中引用,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斗志,這就是——上聯說的是項羽,下聯說的是越王勾踐。在《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其實就只講了兩件事情——越王勾踐滅吳王夫差、范蠡的生意頭腦。至于勾踐的祖先和后代,寥寥數筆帶過。勾踐滅夫差的故事,大家熟得不能再熟了,此處略過不講。范蠡做生意的故事,年輕人知道的可能比較少,那就把《史記》上的內容的簡單翻譯一下,有興趣的看看吧,其中的樸素辯證唯物主義,也可值得品一品。后面再重點講講西施的傳說。越滅吳后,范蠡向勾踐提出了自己隱退的想法。勾踐極力挽留,并威脅他說,如果堅持要走的話,就會殺掉范蠡及其妻子。但范蠡并不動搖,決然地走了。 范蠡輾轉來到齊國,變姓名為鴟夷子皮,在海邊結廬而居。戮力耕作,兼營副業,很快積累了數千萬家產。范蠡仗義疏財,施善鄉梓,他的賢明能干被齊人賞識,齊王把他請進國都臨淄,拜為主持政務的相國。他喟然感嘆:“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對于一個白手起家的布衣來講,已經到了極點。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齊王歸還了相印,散盡家財給知交和老鄉。后又到了陶地。他認為陶地道路通暢,做生意可以發財致富,于是自稱陶朱公,與自己的兒子一齊做了商人,沒過多久就積累了豐厚的家資。 在陶地,陶朱公生了小兒子。小兒子長大后,陶朱公的二兒子因為殺人被楚國拘捕了。自古以來,凡是家有千金的犯人不會在鬧市中被處死,因此,陶朱公決定派小兒子去探望二兒子,并讓他帶一千鎰黃金。就在小兒子即將出發時,大兒子說:“我是長子,現在弟弟犯了罪,父親不派我去,卻派小弟,說明我是不肖之子。”說完就要自殺。其母見狀就對陶朱公說:“現在派小三子去,未必能救老二的命,但眼看老大說自殺就自殺,該如何是好?”不得已,陶朱公只好派大兒子去,并寫了一封信要他送給舊日的好友莊生,同時交代說:“你到楚國后,把金子送到莊生家,一切聽從他的吩咐,千萬不要與他發生爭執。” 老大到了楚國,依照父親的囑咐如數向莊生進獻了黃金。莊生說:“你現在趕快離開,千萬不要留在這里,即使在你弟弟釋放后,也不要問原因。”老大口中答應,但并沒有真的離開,而是偷偷留在了楚國,并用自己另外私帶的黃金賄賂楚國主事的達官貴人。莊生由于廉潔正直而聞名于楚國,從楚王至下,對他都很尊重。黃金送來后,他對妻子說:“這是陶朱公的錢,以后全部還給他,千萬不要動用。”莊生找了一個機會入宮見楚王,以天象有變將對楚國有危害為由勸楚王實行德政,楚王于是準備實行大赦。接受了賄賂的楚國達官貴人把這一消息告訴了老大。他尋思,既然實行大赦,弟弟自然可以釋放了,那一千鎰黃金不就等于白白給莊生了嗎?于是他又返回見莊生。莊生一見他驚奇地問:“你沒有離開嗎?”長子說:“沒有,當初我為弟弟的事情而來,現在楚國要實行大赦了,我的弟弟自然可以得到釋放,所以特來向您告辭。”莊生聽出了話里的意思就說:“你自己到房間里取黃金吧。”老大暗自慶幸黃金失而復得。莊生因為遭到陶朱公長子的愚弄而深感羞愧,他又入宮會見楚王,說:“現在,外面很多人都在議論陶地富翁朱公的兒子殺人后被關在楚國,他家派人用金錢賄賂君王左右的人,因此并不是君王體恤國人而實行大赦,而是因為陶朱公兒子才大赦的。”楚王聽罷大怒,于是他命令先殺掉陶朱公的兒子,之后才下達大赦的詔令。長子只好帶著弟弟的尸體回家了。母親和鄉鄰們都十分悲痛,只有陶朱公笑著說:“我就知道老大救不了老二,不是他不愛自己的弟弟,只是他從小就與我生活在一起,經受過各種苦難,知道生活的艱難,所以把錢財看得很重。而老三一生下來就在蜜罐子里,哪里知道錢財來得不易,棄之也毫不吝惜,本來我是打算讓他去的。老大不能棄財,所以最終害了自己的弟弟,這很合乎事理的,不要悲痛了。我日夜盼的也就是老二的尸首能回來。”西施只是一個傳說,正規的史料中都沒有這個人,無論是《史記》,還是此前春秋時的史料如《國語》等,都沒有關于西施的記載。半正式的記載,則見于東漢時的《越絕書》和《吳越春秋》,但這些記載,多是對歷史的演繹,是當不得真的。越國寧蘿山下若耶溪畔,有一位曠代絕世的美女,她就是西施。西施本姓施,名夷光,因為住在西村,所以人們稱她為西施。她到溪邊去浣紗,水中的游魚羞得潛入水底。成語“沉魚落雁”有一半就來自西施。 西施一動一靜皆是美,就連那不輕不重的心痛病發作的時候,捧著心、皺著眉、垂著髻的模樣也有萬種風情。東村的施家女兒想學她的模樣,眉毛剛一皺上就嚇得街坊們關門閉戶。這又造就了一個成語:東施效顰。顰,就是皺眉頭。 越王勾踐敗于吳王夫差后,為報仇,勾踐采納了范蠡和文種的建議,向吳王夫差實施了美人計。范蠡在全國范圍內遍尋美女,西施被選中。經過三年的教習,越王才恭恭敬敬地將她送到吳國。 吳王夫差一見西施,果然神魂顛倒、寵愛異常,為求美人一笑,不惜大興土木,把江山扔在了一邊。此時,越國卻在厲兵秣馬,伺機復仇。十多年后,勾踐認為時機成熟,下令北伐。吳國被打得落花流水,夫差請和,勾踐不肯,夫差只好自殺。 故事大致就是這樣吧。我們假設這個美人計存在,西施也存在,那么,越滅吳之后,西施去了哪里?在老衲的感覺中,范蠡之于勾踐,猶如范增之于項羽,兩個姓范的都應該是糟老頭子的形象。于是查了一下野史,稱范蠡生于前536年,死于前448年,活了88歲。勾踐慘敗于夫差的夫椒之戰發生于前494年,這一年,范蠡42歲;而勾踐滅吳的戰爭發生在前473年,也就是這一年,范蠡離開勾踐,當時他63歲。據此推算,西施被選入宮遇到范蠡時,范蠡四十來歲,讓他們倆擦出愛情的火花,勉強說得過去。等到范蠡63歲逃亡時,西施也徐娘半老,兩人也算般配。好吧,老衲就承認他們有一腿。傳說是這樣的,范蠡認為勾踐可以共患難而不可以共富貴,于是逃了出去,逃之前,給了老相好西施一個暗號:我在某時某處等你……西施收到暗號,按時赴約。兩人向東出海,由海上乘舟來到齊國,從此,王子和公主過著幸福的生活。這只不過是善良的人們的善良愿望罷了。傳說中的傳說是,西施也許是和范蠡有一腿,但越王勾踐的老婆更相信西施是與勾踐有一腿,吃醋的越王老婆在接到西施即將回歸越國的消息時,給接西施的人下了一道密令:干掉她!《東周列國志》是這樣說的,說迎接西施的使者接到越王老婆的密令后,將西施身上綁上石頭,沉到江中淹死了。弄死西施后,怕越王不高興,這個吃醋的女人就在國內公開說:這種亡國的禍水,還留著她作甚?于是沒人敢再說什么。這雖是小說的演繹,但東漢范曄所著《吳越春秋》對此也有印證:“越浮西施于江,令隨鴟夷而去。”鴟夷,是皮革制成的口袋(范蠡初遷齊國時,變姓名為鴟夷子皮,難道是以此紀念蒙難的西施?)。當年夫差派人送屬鏤劍,令伍子胥自殺,伍子胥于自刎之前對朋友說:“我死后,你一定要在我墳頭種上梓樹,等樹長大后好做棺材;再挖出我的雙眼,掛在吳都東門上,我要看著越人入都滅吳!”夫差聞之大怒,把伍子胥的尸體裝進皮袋,投入江中,拍掌笑道:“這下你可就什么都看不到啦!”越國處死西施的手段,與其相似,也是將她裝入皮袋,投入江中,令其在江濤中漂流直到沉沒。至于是將她縊死后裝進皮袋,還是活活塞進皮袋投入江中,范曄未作交代。西施只是一個傳說,史上也許真有其人其事,但也只是一個悲劇。這其中,有陰謀有血淚有奸情有虐殺有出賣有殘害,就是沒有我們希望的光明的美好的真正的愛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