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來了,你會帶孩子旅行嗎? 暑假開始沒多久,表姐因為帶娃旅行這件事被家長們移出群聊。 原本各位媽媽正開心商量去哪兒玩。 一位家長說起去年帶著孩子去了青島, 那是小孩子第一次見到大海。一張萌萌的照片po到家長群里,十分有愛。 另外一位家長嗆聲:早在孩子四歲的時候,全家做頭等艙去了海南三亞,也就一般,現在孩子7歲了國內的地方都看膩了,該出國見見世面了。 這位家長說完,沒有發孩子的照片,反倒是po了許多自己在五星級酒店、頭等機艙、美食面前的自拍照片,看的出來家庭條件確實不錯。 家長群的其他人看了紛紛贊嘆,表示自愧不如,跟風站隊支持:孩子的教育就要贏在起跑線上,國內確實限制了孩子的視野,想要見見大世面還是得出國游。 表姐在群里沉默許久說了一句話: 見到了不等于見識了,以炫耀為目的的旅行根本就是在害孩子。 結果可想而知,表姐被家長們炮轟后,逐出了群聊。 表姐憤憤不平,就算她們不站隊,自己也準備遠離這些虛榮的家長。 以長見識的名義,綁架孩子的旅行;以愛的名義,綁架孩子的成長。 1 -THE FIRST- 家長群里一直流傳著這樣的趣聞,“帶娃旅行”之間存在著一條微妙的鄙視鏈: 去歐美的瞧不起去東南亞的 去東南亞的瞧不起去港澳臺的 去港澳臺的瞧不起待內陸的 旅游的瞧不起郊游的…… 其實,假期帶孩子出去走走,本來是件好事,但是很多家長之間的攀比,卻讓親子游變了味。 在接孩子放學的時候,在和同事吃飯聊天的時候,在參加家長會的時候,在和鄰居聊天的時候,聚在一起聊的都是:“去過多少個地方”、“住的什么酒店”、“逛過幾個景點”、“是不是出國了” 這些話的背后,體現的不是你的教育觀念,而是你有錢嗎?你玩得起嗎? 回想起去年8月份,杭州的孫女士曾經就因為全班只有兒子沒有出國,登上了新聞熱搜。 每到暑假,孫女士孩子所在的民辦小學,每年都會組織出國游學團,花費大約在3萬元左右。 因為自己家庭條件一般,就沒有讓孩子參加過,但寒暑假也會一次不拉的陪兒子國內游。 可通過孩子,孫女士得知了在兒子班上只有他一個人沒出過國。不僅如此,每次開學孩子的同學都會交流假期生活,分享出國經歷,但是孩子自己插不上話,仿佛成了班上格格不入的那個人。 孫女士說,孩子雖然沒有抱怨過,但曾表示過小學唯一的愿望就是出國旅游。 當媽的哪受的了別人孩子有的,自己孩子沒有。 孫女士一口氣花了三個月的工資,送了孩子一趟3萬的出國游。 像孫女士一樣,不管你是真心想帶孩子出去“見世面”,還是虛榮心做祟,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不管你的經濟實力如何,你都被卷入這陣風暴中,不得不去,也不得明辨。 同事中的一位媽媽算過一筆賬,每年花在孩子旅游上的費用,得有小3萬塊,再加上副班導、鋼琴課,一年花費十幾萬。 我問她,孩子參加這么多活動,效果大不大? 她說:“雖然看不出啥大變化,但出去看看,總比不出去強點。再說了,人家孩子都去,我也不想自己家落下點什么……” 而問到孩子喜不喜歡的時候,她卻說:“一個孩子能有什么想法?父母安排好了,他照做就行了,郎朗不就是這樣成才的啊!” 我聽后不禁唏噓,以“對孩子好”的名義,盲目的教育孩子,卻從來沒有尊重過孩子的想法,旅行毫無意義不說,對孩子也是一種道德的壓榨! 出國游說白了,滿足的是家長的虛榮心。 2 -THE SECOND- 親子游長見識被妖魔化,要從一篇公眾號文章說起。 之前,一篇名為《對不起,爸爸媽媽給不了你800萬的學區房》刷屏。 文中稱,一對八零后小夫妻,他們沒有給孩子買800萬的學區房,而是雙雙辭職,帶著他們5歲的兒子去環游世界了。 那些旅行中的照片,小男孩都是永恒的主角,無憂無慮,爛漫天真。 看得出來,孩子是真的沉浸在了旅途的美景中。 網友對此意見不一。 有人贊許: “比起800w的學區房,這才是最好的教育,富養不是金錢,而是眼界。”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看待世界和自己,形成主觀意識,明白人生意義,有的人窮極一生忙忙碌碌也不清楚自己是誰。” 有人質疑: “世界旅行對于家長的知識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只要自己有足夠多的知識,上哪兒也可以帶給孩子不一樣的體驗。” “這是一碗毒雞湯,更是一種變相炫富。”“有錢人是可以任性的。” 我覺得帶孩子見世面的心是好的,但是以辭職為代價,傾家蕩產出去旅游,完全沒必要! 不要拿大人的審美綁架孩子。 讓孩子有這種特別的經歷,給孩子帶來的到底是好還是不好,要以父母本身的價值和影響力而決定。 ![]() 如果你只是因為在朋友圈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去了法國巴黎,你就“砸鍋賣鐵”也要帶孩子去,不考慮自身經濟情況,盲目跟風或者違背孩子意愿,打著增加孩子見識的幌子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這樣的出國游又有什么意義呢? 網上曾有一個帖子炒的非常熱。 ![]() 一位寶媽發文:有著34萬存款,糾結是否花1萬帶小孩旅行。 本以為會爭議不斷,卻沒想到結果出奇的和諧: @愛拼哦 夠了,該用的還是少不了,別苦了孩子 @補丁千里馬 30多萬還舍不得出去啊,我寒假只有3萬存款就帶兒子去了一趟臺灣,花完再存唄! @echo的萬水千山 我存款只有8000還帶著女兒去了三亞,后來不夠就刷信用卡,也是沒有工作。 @Ginny 我沒有存款,還每年帶女兒出國,下半年上小學一年級,已經去過很多國家,國內也走過了很多城市。建議去三亞還不如去東南亞隨便哪個海島,沙灘比三亞的好多了,還有人文這塊,國外比國內好。 我想請問這些沒存款、沒工作、透支信用卡也要帶孩子出去旅游的父母,到底是著了什么魔! 沒有危機意識,自己都不能獨善其身,絲毫沒有承擔意外風險的能力,連基本的安全都保證不了,甭提長見識了,能平安回來就不錯了! ![]() 為人父母,我們都希望能夠給孩子們最好的一種可能!可是到底什么才是最好的?在每個人自說自話地開始表達自己的觀點之前,也許我們應該先重新審視一下,到底什么才是教育? 我們以為,教育是為了開發孩子智力,讓孩子學會更多的知識,然后考取功名,功成名就,結婚生子,天倫之類,其樂融融。 ![]() 事實上,教育的本質就像是一棵樹撼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 當你真正懂得了旅游的美麗,你才能有底氣帶孩子對孩子說: 去旅行吧,寶貝,那里有更美好的人生。 3 -THE THIRD- 網上曾有這樣一段對話: 父親:“知道嗎?當林肯像你這樣大時,他可能是班上最好的學生。” 兒子:“知道的,父親,但他像您這么大時,早已是美國總統了。” 想要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你就要成為什么樣的父母。 能在旅行中長見識的孩子背后,往往都站著一對見過世面的父母。 前段時間因為一段話被被“水哥”王昱珩的女兒實力圈粉。 ![]() 一個十歲的孩子認為只要精神世界足夠豐富,走到哪里都不孤獨。 這不禁讓我想起來另外一句話: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 多少人漂泊了半輩子,才能參透的道理,從一個十歲小孩子口里說出來,不禁讓人唏噓。 其實這一切源于她有一個好父親。 清華美院畢業的王昱珩,在最強大腦第二季首次驚艷亮相。 ![]() 在雙手不能觸碰的情況下,他從520杯同質同量,來自同一水源、同一生產批次的水中,以1秒4杯的速度成功的分辨出了第383號水,從此一戰成名。 ![]() 最讓人折服的是在于日本隊比賽中,水哥展現出的民族氣節。 他在場上說了一段話:“如果這是30萬把扇子的話,可能更適合我,我以前看過一把扇子全是文字,合上以后是一把空白的扇子。” 在賽后這段話被人解讀出來,暗示當時的比賽地南京,那段血與淚的歷史。 ![]() 在和女兒的相處中,“水哥”的優秀也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 在鄱陽湖行程中,他撿起一片瓷器,就能對女兒娓娓道來它的歷史; 兩人爬山,遇到女兒不認識的植物,王昱珩也能詳細地給女兒介紹它的習性; ![]() 女兒因為練習擊劍受傷心生恐懼,從沒學過擊劍的他挑戰擊劍冠軍,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女兒,即使失敗了,也不要失去勇氣。 不僅如此,他還在家里給女兒建立了一個微型的海底世界,就算在家也能享受探索自然的快樂。 ![]() 王昱珩平時喜歡看書,每周都會買,家里到處放的都是書。閑下來時,他就會帶著女兒一起靜靜的翻閱。 在他的影響下,孩子也喜歡上了閱讀,連《時間簡史》這類晦澀難懂的書籍,也喜歡啃。 這一切的一切,沒有刻意、沒有強迫、沒有目的,有的只是父親的言傳身教。 ![]() 我們經常說這孩子和他爸媽小時候很像,除了模樣更多的是神色,而這種神色就是父母的品質,在孩子的生活中內化的結果。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是照見你真實模樣的鏡子。 為人父母都希望孩子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但是你可曾問過自己讀了幾卷書,行了多少路? ![]() 一個沒有業余愛好的家長,培養不出有藝術情趣的孩子,孩子學的是父母,你先去行萬里路。 而不是為了炫耀“高級”教育,為了所謂的長見識走出去,是因為你對旅行感興趣。 孩子都不傻,都能在冥冥之中辨別真偽。他們更傾向于模仿家長的行為,而非聽信他們口中的道理。 想要帶孩子旅行長見識,首先父母得熱愛旅游,肯花心思了解一座城市。 沒有榜樣的力量,再多的安排都是徒勞。 4 -THE THIRD- 什么才是旅行的意義? 很多時候,我們帶孩子轉遍全世界的結果,不是讓他對這個世界有新的“認識”,只是他被迫在你的安排下,完成了家長的夙愿。 沒有一個孩子喜歡這樣的旅行,這跟你讓他去學鋼琴,考好成績一樣,并沒有什么高明之處。 ![]() 人云亦云的帶孩子,不如給孩子這個年齡段該有的生活。 誰敢否定對于一個三歲的孩子,姥姥家門前的小水坑比海底世界,更能讓他快樂一整個夏天呢? 不是只有出國旅游才能長見識,小水坑里也有美麗的童話故事。 ![]() 我這樣說并不是反對大家帶孩子旅行,而是想告訴大家真正的親子游該有的樣子。 知乎上有一位家長分享了自己帶孩子旅行的隨筆: 起初上路,我們以為是自己帶他看世界,想讓他知道,走得越遠,看得越多,懂得越多,眼界和心胸越寬闊。 慢慢地,我們發現: 在泰國,當我們迷路而執著于研究地圖時,是兒子走出去找到當地人為我們指明了路; 在斯里蘭卡,在我們因為飲食習慣而發怵嘗試當地的各色咖喱時,兒子已經和當地人同桌入鄉隨俗用手開始吃飯了; 在南極,當我們急于為他指這指那不想讓他錯過企鵝、冰山、座頭鯨這些“必看”風景時,兒子卻說:“我要做自己的船長,發現自己的大陸。” 我想這就是親子游的意義: 把人生體驗還給孩子,帶給他更大的世界,體驗不一樣的人生環境,培養他生存的技能,并鼓勵他勇敢的去追求和探索。 教育孩子不如讀懂孩子,花三萬塊帶孩子出國游,不如問問孩子想去哪里?急迫介紹“必看”的風景,不如問問孩子喜歡的是什么? ![]() 當你漸漸懂得,陪孩子旅行, 不是為了花錢享樂 不是為了強迫孩子變相完成一項作業 不是為了炫耀“高級感” 不是為了追趕教育潮流 我相信,當你成為了這樣的父母,那些他兒時自己經歷的人生體驗,會沉淀成他內心最美的風景,成為日后抵抗風雨的力量。 未來的某日,回想起來,只想說一句:謝謝你們,爸爸媽媽。 ![]() 關于作者:芊,文章首發于公眾號:小主千歲(ID:QDxiaozhuqiansui),致敬健康精致的你。轉載請聯系小主千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