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十步之澤,必有香草,十戶之邑,必有忠士。蜀漢雖小,也有百萬人口。當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后,見到馬忠,就說道,雖然失去了黃權,但是又遇到了馬忠,可見天下人才是不會缺乏的。因此,在諸葛亮去世時,雖然大家都感到是蜀漢的巨大損失,可蜀漢依然后繼有人。諸葛亮在去世前,向劉禪秘密推薦的繼承人是蔣琬。于是蔣琬繼承了諸葛亮的職位,蔣琬死后,又由費祎接任。 那么,偌大的蜀國,在諸葛亮去世的時候,難道就只有蔣琬和費祎可以繼承諸葛亮的職位了嗎?其實,在當時,還有至少四個人擁有相當的才能,足以接替諸葛亮的。那么,這幾個人是誰呢? 首先第一個人是魏延。魏延在當時官居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南鄭侯。他在蜀軍中,地位僅次于諸葛亮。在諸葛亮去世的時候,不但魏延自己,當時的絕大多數人都認為他必然會接任諸葛亮的職務。 魏延這個人軍事才能很強,智勇雙全。在劉備手下時,就深得劉備的器重。在選擇提拔漢中太守的時候,就越過張飛選拔了魏延。在諸葛亮時代,由于老一代的將領紛紛凋零,魏延成為了蜀軍的頂梁柱。他在陽溪之戰時,獨自率領一支蜀軍,在曹魏的腹地機動穿插,把郭淮打得大敗,取得了以少勝多的戰績。 在諸葛亮去世后,安排魏延為撤退的大軍斷后。魏延對此十分不滿,他拉住前來報信的費祎,想要接管軍權,繼續率領蜀軍北伐。但是大軍都按照諸葛亮的布置撤退,魏延一怒之下,率領部下搶先趕回漢中,攔截大軍。最后兵敗逃走,被楊儀派馬岱追殺,滅了三族。 第二個人是楊儀。楊儀此人在政治上有一定的才能,在諸葛亮北伐時,擔任蜀軍的參軍,主管軍務和后勤。楊儀安排籌劃后勤工作,駕輕就熟,十分快捷。但是,楊儀此人心胸狹隘,和魏延勢同水火。諸葛亮對魏延、楊儀十分倚重,同時對他們兩人不能和睦相處十分感嘆。在諸葛亮去世前,將軍權交給楊儀,讓他按照自己的遺策將蜀軍帶回漢中。 魏延對諸葛亮的安排十分不滿,為了爭奪軍權,和楊儀發生了激烈的沖突。由于魏延平時過于高傲,和同事關系不好。再加上楊儀有諸葛亮的遺命,這使得魏延的部下紛紛離散。楊儀派馬岱追斬了逃亡漢中的魏延,并滅了魏延的三族。 但是,楊儀對魏延的所作所為確實過分了。在他率領蜀軍回到蜀國后,發現一切都不是他所想象的。諸葛亮的位置已經被蔣琬接替,而蜀軍也被各個將領接管,漢中也被吳懿接管。他最后只得到了一個中軍師的虛職,沒有任何權力。 楊儀自認為對蜀漢有大功,自己無論從年齡上、資歷上、才干上都超過蔣琬。可現在卻落得個無所事事的下場,心中十分怨恨。因此,他總是口出怨言,最后被人抓住把柄,削職流放。在流放的場所楊儀不汲取教訓,依然我行我素,最后被逼自殺。 魏延和楊儀是正在諸葛亮軍中的人員,還有兩人的才能也可以繼任諸葛亮。可惜的是,這兩人都在諸葛亮的時期都因錯誤被削職流放了。這兩個人一個是李嚴,一個是廖立。 李嚴是劉備臨終前的托孤大臣,諸葛亮總攬政務,而李嚴作為副手統中外軍事。李嚴的軍事能力很強,在作為地方官的時候,鎮壓當地的叛亂,他不動用正規軍,用數量遠少于對方的民兵就消滅了對手。因為他的軍事才能,被劉備提拔為托孤大臣,率領一支兩萬的精銳軍隊,鎮守永安。 李嚴鎮守永安的時候,在開始時與諸葛亮關系密切,配合默契,深得諸葛亮的稱贊。但是隨著時間的延續,兩者之間逐漸發生了矛盾。這是因為,為了彌補夷陵之戰的損失,諸葛亮親自訓練了新的蜀軍,而這支軍隊諸葛亮掌握在自己,并不交給主管軍事的李嚴。 諸葛亮在隨后的歲月里,又親自指揮作戰,發動了南征和北伐。李嚴無所事事的鎮守在永安,自然和諸葛亮有了隔閡。諸葛亮在發動第四次北伐的時候,為了增加兵力,想動員李嚴手中的軍隊。李嚴百般推脫,諸葛亮只得任命李嚴的兒子都督江州軍務,接管李嚴的職權。李嚴這才率領兩萬人馬進駐漢中。 可是在這一次北伐中,李嚴并沒有上陣的機會,他的主要職責是后勤運輸。由于連續長時間的降雨,使得后勤運輸困難,無法保證前線的需要。李嚴與諸葛亮商議,要求諸葛亮撤軍。可是諸葛亮撤軍之后,李嚴的表現卻十分反常。他一面散布說糧草充足,不知道諸葛亮為何撤軍。一面向劉禪上奏,說諸葛亮是為了引誘對方出戰,才故意撤退的。 其實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李嚴的用意,他一方面是推卸運糧不力的責任,一方面是給諸葛亮抹黑,想要嫁禍于人。結果李嚴的詭計被大家識破,諸葛亮拿出李嚴的書信作為證據,使得李嚴低頭認罪。諸葛亮上奏劉禪,將李嚴削職為民,流放梓潼郡。李嚴到了流放地,還抱著被起復的希望。等到諸葛亮一死,他發現沒有了希望,不久發病而死。 另外的那個人的名字叫做廖立。他是荊州人士,投奔劉備手下后,年紀不到三十就擔任了長沙太守。劉備和諸葛亮對他的評價都很高,諸葛亮稱他的才能和龐統相當。后來在湘水之爭時,面對呂蒙的襲擊,廖立棄城逃走,回到劉備的手下。劉備也沒有過于追究廖立的責任,還讓他擔任巴郡太守。 諸葛亮認為廖立的才能和龐統相當,可見其人的才能出眾。可是這個人過于恃才傲物,對自己的待遇斤斤計較。他在諸葛亮時代,認為自己的才能僅次于諸葛亮,不應該屈居李嚴之下。于是,廖立成天牢騷滿腹,處處惹是生非,胡亂攻擊人和事。這對當時本來就不穩定的政局帶來了不良的影響。諸葛亮被迫將他削職為民,流放到了汶山郡。 廖立和李嚴一樣,都抱著起復的希望。當得知諸葛亮去世的消息時,廖立也是痛哭流涕,說自己將要終老邊荒了。最終,廖立死在了流放地,再也沒能回到蜀漢的朝廷。 結語: 蜀漢并非沒有人才,只是缺乏正確駕馭的人。在劉備的時代,蜀漢人才濟濟。即便是經過夷陵之戰,劉備還是可以識別馬忠這樣的人才。可是,到了諸葛亮的時代,人才匱乏成為了蜀漢的痼疾,這與蜀漢對人才的選拔使用方式有著直接的關系。 就算是在諸葛亮去世的時候,在蜀漢依然還有才能出眾的人。除了蔣琬、費祎和姜維外,魏延、楊儀、李嚴、廖立都能夠獨當一面。可惜這些人才不是死于內訌,就是因錯棄之不用,終老邊荒,這使得本來就人才缺乏的蜀漢政權雪上加霜。最后,蜀漢變成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局面,早早滅亡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