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花聚頂,五氣朝元”源自于道教內丹修煉的術語,是內丹修煉到最高境界的一種狀態。在神話小說中,達到三花聚頂,五氣朝元,即可得道成仙,成為金仙,不生不滅,永不輪回;而在武俠小說中,則代表著道教的最上乘功夫,《射雕英雄傳》中,馬鈺在對陣彭連虎中所使用的三花聚頂掌法便是全真教最強的掌法。 說起內丹修煉,我們就得稍微了解下中國道教的發展, 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是世界的五大宗教之一,距今已有1800年歷史。 在晉魏時期,道教分化為士族丹鼎道教和民間符水道教,隋朝蘇元朗開啟內丹學說,成為道教發展的轉折期;中晚唐和五代時期,全真祖師鐘離權和呂洞賓著《鐘呂傳道集》,促進了內丹學說的興起; 12世紀王重陽創立全真道,繼承了鐘呂二人的金丹法脈,并以“三教合一”、“全精、全氣、全神”和“苦己利人”為特點,開啟了道教的新篇章。 三花聚頂 “三花”指人花、地花、天花,分別對應人的精、氣、神“三華”。 “精”指構成人體生命的精華,分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是與生俱來就有的,又叫“元精”;后天之精是指人后天通過攝取食物獲得的精華,也就是水谷精微。 “氣”,也寫作“炁”,是人生存的根本,“人之生存賴以氣,心必空於下焦,無驚無恐,無忿無怨,則氣平順,道暢通”,氣也分先天之氣和后天之氣,先天之氣是人體原發性的氣,也就是“元氣”;后天之氣便是指呼吸之氣,宇宙空間的外在之氣。 “神”,是人心主宰,無神者,則其體無光,其人無命。同樣,“神”也分先天與后天,先天之神便是“元神”,后天之神是指人的認知。 三花聚頂便是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最后聚之于頂,達到“氣滿不思食、精滿不思淫、神滿不思眠”的狀態。 五氣朝元 在內丹學中,“五氣”指的是心、肝、肺、腎、脾這五臟之氣,分別對應人的神、魂、意、魄、精。 心藏神,后天為識神,先天為禮;肝藏魂,后天為游魂,先天為仁;脾藏意,后天為妄意,先天為信;肺藏魄,后天為鬼魄,先天為義;腎藏精,后天為濁精,先天為智。 普通人的五臟之氣散居五行之位,未能形成統一的聚合能量,道家內丹家為了超越這種限制,探索煉氣法門,經過長時間的實踐與體驗,提出了“五氣朝元”一說: 以眼不視而魂在肝,耳不聞而精在腎,舌不聲而神在心,鼻不香而魄在肺,四肢不動而意在脾,故名曰五氣朝元。 道教的玄妙思想、神仙境界、奇異方術、逍遙精神、貴生倫理對文學藝術的影響深遠,魯迅曾言“中國根抵全在道教”,“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國大半”,郭沫若也認為“道家思想可以說壟斷了兩千年來的中國學術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