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源遠流長,從先秦時代到現在,中國書法歷經2000多年的發展,出現了很多精美的字體和大量傳世書法名作。中國書法講究傳承,臨習古代名家名帖是學習書法最重要的手段。
在中國民間,有無數書法愛好者和大量書法家,他們都在孜孜不倦地學習書法,很多藝術院校也把書法列為一項重要的學科。但有趣的是,無論是專業書法家還是書法愛好者,他們書法作品中的不少書法字都會被人們認錯。
比如山東博物館的題字,就曾經被很多人誤認為“山東情婦館”,這件事持續被網友們熱議了很久,這幾個字是中國著名已逝文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作品中的集字,這五個字寫得簡潔流暢,很見功力,但因為寫的是草書,很容易被不懂書法的網友誤認,所以才鬧出了不少笑話。
漢字書法除了字體眾多之外,同時也有簡繁之分,古代碑帖中有很多字都是繁體字,但在不同書體之中,每個字又有多種不同寫法,古人書寫習慣一般是從右向左,現代人的閱讀習慣則是從左向右,由于以上種種原因,人們在認讀時常常鬧出各種不同的笑話。
比如這幅草書作品“風景這邊獨好”,被不少網友讀作“好狗邊上飄”,好狗才能邊上飄,那不好的狗可能早就被燉成狗肉火鍋了,哈哈。
作品“坦蕩”被讀成了“蕩婦”,這個坦蕩能被誤讀成這樣實在有些不應該,因為簡單想一想,誰家會掛這樣的一幅字啊?
還有“獨步天下”這幅作品,被網友們認成“六歲當豬”,能認成這樣我也是服了,如果不懂書法,相信絕大部分人都認不出這四個字。
還有“妙手回春”這幅字被認成了“炒干面去”、“炒面喜”、“炒干面喜”,看來這位醫生不僅會治病,炒面也是一把好手,吃了他炒的面不僅病全好了,還會面露喜色。
行書“勤能補拙”被認作“杜甫能動”,杜甫真可憐啊,除了被人亂改亂畫之外,如今能不能動都要被調侃一下,要是杜甫在世的話,指不定有多抓狂。
行書“賓至如歸”被認作“婦女至寶”,嗯,這話我看沒毛病,婦女可不是家中的至寶嗎哈哈。
篆書作品“大道無為”被讀成了“采藥超人”,哈哈,沒想到超人都穿越到中國古代來采藥了,難道超人還當過大夫、給人看過病嗎?
無論是被認錯成“六歲當豬”還是“炒干面喜”的書法字,以及其他很多被認錯的書法字,都讓人感到有趣又滑稽,那么問題來了:這些被認錯的字,究竟是誰的錯?是那些書法家的錯,還是廣大讀者、網友們的錯?

筆者認為,中國書法講究傳承是無可厚非的一件事情,因為任何藝術或者技術,沒有傳承就談不上長遠的發展,中國書法歷經2000多年的發展,早已成為一項燦爛的民族文化,同時也滲透到了中國人的內心深處,有很多中國人都很喜歡書法。
在中國古代,絕大多數人都必須用毛筆寫字,自然也容易出很多書法家,但到了現代,隨著時代變化、科技發展,書寫工具越來越簡單方便,電腦、手機的的大量普及使得文字記錄更加簡單快捷,會寫毛筆字的人也越來越少,認識書法字和繁體字的人則更少,這也是導致很多人會認錯、讀錯書法作品最重要的原因。

盡管有很多國人喜歡書法,但大多數人都停留在簡單欣賞的層面,近幾十年來書法早已成了少數書法家和愛好者的專屬,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同時我們也不可能要求每個人都愛書法、練書法、懂書法。
所以這也導致目前書法這種藝術只能在“書法圈”內被大家真正接受并喜愛,而絕大多數人幾乎完全處在這個圈子之外,可以說書法作品被頻繁認錯這件事情,既不是書法的錯,也不是讀者的錯。

非要說誰錯的話,那就得說是時代發展的錯、科技進步的錯,或者說大家都錯了,但這顯然是一種奇葩的結論。
以上就是我對書法作品被頻繁認錯這種現象的解讀,有不足之處希望網友們多多指正,大家一起交流、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