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讀:全手、半手工的區(qū)別 紫砂壺,一個焦點話題以及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如何辨別全手工和半手工?今天莊莊整理了幾個技巧方法,供大家在選壺的時候參考對比: 一:外觀視覺辨析法 ①模具線位置以及數(shù)量 全手工身桶,若隱約可見搭接痕跡,有且只可能有一條,且是在壺把位置。 若在壺嘴下方看到了模具線,基本可以排除全手工的可能。詳解如下: a:全手工身桶圍成后,會存在泥片搭接處,我們通常在搭接處安裝壺把。 這個搭接處,在燒成后,可能會隱約可見。所以,全手身桶,哪怕壺身隱約看到了豎著的搭接線,那只可能有一條,那就是壺把處的泥條搭接線。 而半手工身桶的制作方法,前期和全手一樣,也會有一處泥條搭接線。但后期會放入對半合成的石膏模具中,進行搪胚。模型摁緊的過程中,模型相接的位置的擠壓力也會作用到紫砂壺上,導致脫模后的半手身桶,會存在2處模具線。在后期,我們通常在這2處模具線的位置,分別安裝壺嘴和壺把。 雖然現(xiàn)代半手工藝,要求我們將模具線痕跡處理掉,但偶爾難免燒制后還是有一點痕跡。如果在壺嘴下方看到了模具線(通常對應壺把處也能隱約看到),那基本可以排除全手,因為全手只有一處搭接,那一處是安裝壺把的位置。 b:上種方法是普通可適用的,除非極端情況:就是全手工壺制作時,在安裝嘴把部件時,裝錯位置了,把壺嘴安裝到了泥條搭接處,壺把裝到了對面,那可能會到壺嘴下方看到搭接線,這種概率非常小(一般來說:泥片搭接線的位置,相對應的會安裝壺把,視覺上可以起到遮丑的作用,整體看起來也不會顯得格外突兀。) C:另外,需要說明的一點是:身筒是全手工成型,部件借助模具成型,這種情況也是有的。所以,以上方法只能作為身桶成型的參考之一。 ②壺口壺底的兩道箍 部分全手工身桶,壺口或壺底處會看到一圈箍的痕跡,這是正常的。通常是手工壺上口片、假底的手工痕跡。但如果沒有這一圈箍,也是正常的。 因為會不會有這一道箍,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詳解如下: NO.1 首先,我們說的這個箍,主要是部分全手工,壺口壺底上兩層泥片,然后用脂泥粘合填滿縫隙,脂泥收縮不同,而導致燒成后一圈箍的痕跡。 而半手通常不需要上兩層片子這個步驟,也就不會有道箍。 NO.2 其次,這道箍和壺型也是有關的。例如:西施,思婷等一類壺身線條流暢的壺型,容易出現(xiàn)這圈印子;而德鐘、漢瓦等一類有脖子,線杠造型的位置,就不會有。 NO.3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有些師傅使用“內(nèi)撐片”的做法,先將兩層泥片粘接好,再直接上口,上面第二張泥片直接和壺口齊平,這樣就避免了壺身上面再敷脂泥,也就不會出現(xiàn)脂泥收縮所導致的印子。(詳見莊莊某_音視頻:(《全手必有一道箍?》)) NO.4 不同泥料的收縮,出現(xiàn)那一圈印子痕跡的概率也不同,或明顯或輕微。例如:朱泥的收縮大,出現(xiàn)印子的可能性可能會比較大。相較而言:紫泥、段泥收縮較小,可能就不太會顯現(xiàn)那道箍。 注意:部分半手工壺出于某些目的,可能會故意手工上一層片子,故意做出印子,外觀呈現(xiàn)一道箍,這個雖然極少數(shù),但也不排除可能性。 二:內(nèi)壁痕跡識別法 紫砂壺,自從有全手工和半手工之說開始。便開始盛行用壺內(nèi)壁章、泥片接縫、推墻刮底、泥凳紋、手工蓋這些方法去分辨。在這里可以明確告訴大家,此類方法僅作為參考依據(jù),并非絕對標準。 1 內(nèi)壁章 a:現(xiàn)如今,內(nèi)壁章已不再是鑒定全手、半手工壺的判定依據(jù)了。在紫砂壺身筒成型之后,將軟的橡皮章伸進壺內(nèi)蓋上,從而混淆新手辨別。當然,半手工、機車壺、灌漿壺也都可以實現(xiàn),因此并不能作為鑒別依據(jù)。 ![]() b:有些做全手工壺的師傅,由于制壺習慣的不同,壺內(nèi)不蓋內(nèi)壁章的情況也是有的。例如:朱泥泥料收縮大,內(nèi)壁蓋章受力,燒成后壺表面可能會有杠起來的印子。 2 泥條搭接線 以往早期,全手工拍打成型,內(nèi)壁不做其他處理,所以可以保留泥片搭接線,而半手內(nèi)要倘胚,會把搭接線也按平,所以半手通常就看不到明顯的搭接線了,這在早期是判斷方法之一,現(xiàn)在僅做參考依據(jù)。 ![]() a:如果要仿,也很簡單,搓一根小泥條敷在對應位置即可。 ![]() b:有一些比較老派的全手工師傅,他就習慣把內(nèi)壁處理的比較干凈,搭接線也會刮的比較平幾乎看不出摸不到了。 3 推墻刮底(放射狀太陽線) ![]() a:推墻刮底是紫砂生胚基本完成后的收尾步驟,半手全手都進行這一步的。 哪怕現(xiàn)在機車手拉,也會進行這一步,所以有沒有推墻刮底痕跡,完全不能作為判斷依據(jù)了。 b:很多人在意的側(cè)面推墻痕跡,有些壺推到壺口,有些側(cè)面幾乎不怎么推,實際也沒有太大的說法,純粹看壺本身內(nèi)壁的整潔程度(有的壺內(nèi)壁本身干凈,少推或不推的情況都有,這沒有硬性規(guī)定),這也和做壺師傅的習慣有關。 ![]() 4 手工雙層蓋 ![]() 隨著新技術的延伸,雙層蓋只能作為鑒別依據(jù)之一。如果半手工壺蓋,想要有內(nèi)壁的凹槽,后期也是可以用線杠工具后期理出一圈箍的樣子,因此用雙層蓋來證明蓋上是全手半手的,并不準確了。 5 內(nèi)壁寫字 莊莊的早期觀點,可以詳見某_音視頻,了解更多:(《壺內(nèi)寫字也能作假?》) ![]()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技術的延伸,像寫鼻煙壺一樣,用工具伸進去寫的情況,也有,因此僅作參考依據(jù)之一。 6 泥凳紋 a:以前老式的木頭凳面,會在泥條上留下木紋,全手工內(nèi)壁通常會保留這種木紋。但是現(xiàn)在很多人用光滑的泥凳面,所以不大會有這種細紋。 b:現(xiàn)在出現(xiàn)了一種神奇的仿泥凳紋的工具,刻意在內(nèi)壁做出泥凳紋,這種情況也是存在的,因此僅作參考依據(jù)。詳見某_音視頻:(《作假神器,聰明用錯了地方》) ![]() ![]() 三:壺內(nèi)泥門褶皺 全手工的制作過程中,需要用竹拍不停的拍打壺身的外壁。身筒接近底片附近,會有不同于底片的明顯“褶皺感”,這是區(qū)分全手工壺較為靠譜的依據(jù)。(如同我們包餃子時候,也會有的自然褶皺)感興趣的小伙伴,可以觀看某_音視頻,了解更多(《看“泥門”,一招分辨全手工》) ![]() NO.1 紫砂壺的泥門褶皺,和泥料的收縮也是有一定關聯(lián)的哈。朱泥收縮較大,相對明顯些。相比之下:段泥、紫泥可能就不太能看出來。 NO.2 紫砂壺的泥門褶皺和器型也是有一定關聯(lián)的。一些身筒的全手工壺,不需要拍身筒收底,并不會有明顯的褶皺痕跡。而一些弧度變化比較大的壺,在收口、收底的過程,相對來說自然褶皺會比較明顯些。 ![]() NO.3 現(xiàn)在市面上出現(xiàn)了,用衛(wèi)生紙仿泥門的現(xiàn)在。對比觀察,此類泥門幾乎沒有漸變的變化,而手工拍打成型所留下的自然褶皺,或多或少的會有些細微變化。 NO.4 鑒定全手工壺,如果有條件的話:以將同款的兩把壺,放置一處對比。畢竟是手工制作、多少會有些來去,這也是全手工壺的魅力所在。 四:個人總結(jié) 總結(jié)1 看完以上,你會發(fā)現(xiàn)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很多方法隨著技術發(fā)展,越來越不能作為判斷依據(jù)了。而且,現(xiàn)在市面上流行的車一刀、流水線全手工這兩種成型方法,又將以上所有所有的判斷方法推翻了。 具體的車一刀,流水線等,這邊不做展開了。簡單說,這兩種工藝,保留了所有全手的痕跡,你拿給我,我也不一定分辨的出來了。 所以,過分鉆研追求全手、半手,有可能只會深陷其中。 總結(jié)2 全手、半手也并不是判斷壺的好壞的絕對性標準。我的態(tài)度是:就實用喝茶而言,全手、半手一樣。一些好的半手工壺,做工細節(jié)絲毫不遜于全手工,價格也會很高,幾千幾萬的半手都有;做的不好的手工壺,一樣也會沒人要。 總結(jié)3 現(xiàn)在市場中,種種新型工藝的出現(xiàn)。買家糾結(jié)、賣家也是心亂。建議心態(tài)放平,理性看待、合理選擇,紫砂壺也就沒有那么水深了。 注:以上方法僅針對圓壺、特殊成型的圓壺、方壺和筋囊器,可能并不完全適用哦,需要大家綜合對比,理性看待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