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個家里出來的女人,為什么都長著一張差不多的臉? 一個苦命的外婆,一個苦命的媽媽,再到一個苦命的女兒,像是打不破的家族循環,這在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里表現得淋漓盡致。 金智英生于1982年,有一個姐姐一個弟弟,現在辭職在家,成了專門帶孩子的家庭主婦。 除了每天太陽落山時會覺得心里空蕩蕩,她的生活沒什么不好。直到有一天,他丈夫建議她去看精神科的醫生。 她會時不時在家里用自己母親的語氣說話,會對自己的女兒說“到外婆這里來”,像被附身了一樣。 而她生病的原因,遠不止帶孩子這么簡單。 在家里,爸爸最重視的是小兒子,出差回來,兒子得到的禮物是昂貴的鋼筆,女兒的是本子。在弟弟面前,智英永遠要靠邊站。 結婚后,因為要生孩子,她辭了職,結束了自己原本該有的大好前程,即使已經成年,智英也永遠是為家人犧牲的那一個。 她的命運跟她母親是那么相似。母親小時候讀書成績很好,卻為了供弟弟們讀書,早早輟學去制衣廠踩縫紉機,放棄了自己當老師的夢。 智英跟母親一樣,總是被犧牲、被剝奪、被索取,把自己弄得渾身是傷。難道這種內在特質也會遺傳? 這讓我想到了《都挺好》里面的蘇明玉。 02. 蘇明玉恨透了母親趙美蘭的強勢和偏心,處處表示自己和母親是不同的,絕不會像她那樣粗暴和冷血。 直到后來,意識不清醒的父親對著她大喊“趙美蘭”,還說“你跟你媽真的一模一樣”。她才意識到,她一直排斥的某些特質已經在她的身體里生了根。 她也說過:“趙美蘭是我最討厭的人,我恨她,但我萬萬沒想到,我努力了這么多年,居然變成了我最恨的人。” 這就是人格特質和行為方式在代際間的傳遞。 金智英和蘇明玉一樣,心疼母親也好,討厭母親也好,最終都會活成母親的樣子。很少有人能逃離這樣的漩渦,比如:
如果沒有向內探索的自我力量,我們最終都會變成自己討厭的樣子。 03. 細看金智英和蘇明玉的人生,很明顯,她們有一個共同點:被家人情感勒索,無力反抗,被人操縱了命運。 金智英想出去工作,婆婆說你出去工作有我兒子掙得多嗎?孩子還小,你就不管了嗎? 愧疚感和責任感,瞬間就綁住了她。 蘇明玉想上大學,母親說女孩子終歸要嫁人的,上那么多學有什么用?爸媽養你這么大,就讓人這么操心嗎? 她明明沒有錯,卻還是要被綁架。這些,都是情感勒索。 所謂情感勒索,是指身邊的人利用你的恐懼、責任感和愧疚心理操縱你,你明明沒有做錯,卻還是覺得進退兩難。 對很多人來說,不忤逆長輩,不讓父母為難,是基本的做人的要求。但凡不讓父母滿意了,讓家人不舒服了,他們首先涌現的就是愧疚感和自責。 而這種愧疚感和自責遇上了勒索型的家人,就只能被擺布,被操縱,被掏空。 04. 情感勒索最可怕的地方,是勒索你的,往往是你親近的人,比如上面所說的父母,而在婚姻里也是如此:
每句話都會讓你感到愧疚和恐懼,然后忍耐著不舒服被對方操控,成為別人滿足自己的工具。 我們總是很容易被別人操控自己的選擇,明明自己很為難,但因為“愧疚感”“心里過不去”“受不了別人失望”這些情緒,我們一次次被綁架,被勒索。 掏空自己,滿足別人。 一般來說,越是低自尊、缺乏邊界、自我完整度差的人,越容易被身邊的人綁架和情感勒索。 他們就像任人宰割的羔羊,眼看著屠刀過來了,卻無法逃離。 同時,我們一部分自我又會覺得不舒服,會忍不住問自己“為什么總是我在退讓、幫忙、犧牲?”,但不退讓,又會愧疚、自責、自我批判。 這種進退不得、左右為難、自己跟自己打架的狀態,就是情感勒索者一擊必中的空子。 所以,想要真的做自己而不被別人勒索,首先,你要有自己:低自尊,就建立自尊,缺乏邊界,就構筑邊界,自我完整度差,就成長自我。 只有你自己真正有力量了,雙腿真的能走穩了,你才能在任何時候都能大膽地走出去。 大聲地說“NO”,不再被愧疚和自責綁架,不再無意識地繼承父母的行為模式,擺脫家族遺傳的內在特質。 現在,我們邀請了資深親密關系導師周麗瑗帶來年度大課——28天提升愛的頻率-做自己的關系專家。 不被父母、伴侶綁架 不被關系勒索 活出獨立的自我 你的生活,你說了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