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條新聞,特別讓人痛心和憤怒。 這個善良美麗的藏族女子,熱愛生活,陽光樂觀,卻在最美好的年紀,匆匆結束了30歲的生命。 很少刷抖音的我,特意去看了拉姆分享山里生活的視頻。 視頻里的她既勤勞又勇敢,一個人上山采藥,養家糊口。生活很艱辛,可總是微笑相迎。她努力活在當下,又對未來無比向往。 這個擁有24萬粉絲的網紅,讓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我想說:拉姆,很抱歉以這樣的方式認識你。 拉姆生前,曾經遭受丈夫唐某長達13年的家庭暴力。 善良的拉姆無數次的原諒,卻沒有換來唐某停止暴行。生下第一孩子以后,拉姆忍無可忍,選擇離婚。 離婚之后,前夫繼續糾纏,口口聲聲說悔改,再次跪求拉姆復婚。 拉姆不想看到自己的孩子沒有爸爸,心一軟,便答應了復婚。 復婚之后,唐某的家暴行為有所收斂。可次子出生后,唐某原形畢露,家暴變本加厲。 為了孩子的安全,拉姆陷入了唐某家暴--拉姆報警--警方勸解--拉姆妥協的無限循環。 最后,拉姆不得不再次選擇離婚。可是前夫仍然不肯放過她,直到悲劇的發生。 拉姆走了,在人間留下了她的美麗,她的善良,她的微笑,還有她的堅強。 這個眼中有光的女子,面對婚內的家暴,沒有一味地忍耐退讓,而是一次又一次地努力自救。 可是,又有多少人能有這樣的勇氣對不如意的現狀說“不”呢?
若干年前,有一首歌曾風靡一時——《心太軟》,唱哭了無數人。 “你總是心太軟,心太軟,獨自一個人流淚到天亮。你無怨無悔的愛著那個人,我知道你根本沒那么堅強。你總是心太軟,心太軟,把所有問題都自己扛……” 你是一個心太軟的人嗎? 無論在生活里遭受了多少不公平,別人只要假裝可憐,就能獲得你的原諒; 總是見不得別人難受,寧愿自己承受很多的委屈,你也不舍得去傷害別人; 看到別人做了很過分的事,但又不舍得懲罰那個人,你會選擇了一笑而過。 有人說,心軟是溫柔,是美德,可是心太軟的你,覺得快樂嗎? 《教父》里有這么一句話:沒有邊界的心軟,只會讓對方得寸進尺;毫無原則的仁慈,只會讓對方為所欲為。 想起一個朋友的故事。 她老公嗜酒如命,每天深更半夜回家都一身酒味,還經常發酒瘋,動不動就砸家里的東西。 朋友痛苦不堪,想結束這種生活。 可是,每當她提起離婚時,老公就馬上跪地認錯,信誓旦旦,對天發誓從此不再犯。 看到痛哭流涕的老公,朋友于心不忍,選擇原諒老公。 然而,一次次心軟,一次次原諒,換來的只有傷害。 老公不但沒有改過自新,反而越喝越多。以前喝多了砸東西,后來開始侮辱責罵,甚至毆打朋友。 朋友忍耐了很久,直到有一次,自己的胳膊被老公打骨折,她才下定決心離開老公。 作家丁立梅說: “愛,有時真的來不得半點心軟。用心軟泡出來的愛,就像用絲線把風鈴掛到懸崖邊,看似溫馨,稍有不慎,就摔得粉身碎骨。” 深以為然。 縱容惡,原諒錯,終將把自己拉入深淵。無底線的心軟,不僅縱容了別人,更傷害了自己。 明知道心太軟委屈自己 為什么狠不下心? 常有人說,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人善良沒有錯,但一定要自帶鋒芒。 道理我們都知道,可為什么遇到事就做不到呢?究竟是什么羈絆了我們? 1.恐懼心理 心理學有一個概念叫“被動內疚”。 有這種“內疚感”的人,一旦看見別人遇到問題,就會毫無原則底線地幫助別人。他們凡事處處優先考慮別人的感受,甚至覺得拒絕是一種對他人的傷害。 “被動內疚”會讓心軟的人,不好意思去拒絕別人。 究其深層原因,是他們過于在乎別人的評價,害怕自己不被認可,不被接納。 2.僥幸心理 這種心理在親密關系中尤為突出。 因為心里有放不下的愛,就會對對方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總以為經過了這一次,下一次他一定會改變。 當對方犯錯,只要“誠懇”道歉,他就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原諒對方。 3.逃避心理 很多人心軟沒底線,是一種習慣性的,下意識的自動化行為。因為在當時的情境下,他們覺得這種行為最為舒適。 盡管他們也希望改變這種狀況,但是害怕跳出自己的舒適區,害怕看到未知。 在他們看來,改變所帶來的結果無法確定,更無法掌控。而妥協可以避免沖突的發生。 說到底,心太軟的人,大多不夠愛自己。 l 不敢拒絕越界的請求。 l 心中不滿,卻逼自己隱忍。 l 迎合別人的期待,放棄想要的生活。 而愛自己,需要勇氣和智慧。 無底線心軟的人,如何自救? 1.明確自己的底線,覺知邊界被侵犯的感受 一個人心太軟,就是對別人越界行為,選擇了放任態度。對由此帶來的傷害,他似乎視而不見,或者已經習以為常。 要破除這種慣性,我們要有自己的底線。 比如,身體、情緒、心理以及精神,我們能承受限度是多少? 那么,如何找到底線? 心理學家Gionta發現,當一個人邊界被打破時,會有兩種感受:不舒服和憤恨不滿。 不舒服,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不開心,無法心甘情愿地接受當下的結果。“憤恨不滿”,簡單地說就心里堵得慌。這種情緒是邊界被侵犯的明確信號。 一般說來,在現實生活中,最常見挑戰一個人底線的情況有: 對方沒來由地壓制你,卻還要利用你; 對方不分場合,肆意給你難堪,不尊重你; 對方不顧你的感受,強行讓你接受他的價值觀…… 這個時候,你要學會把對方推出去,不要被罪惡感綁架,學會為自己爭取權益。 2.在人際關系中建立邊界感,允許自己說“不” 曾奇峰曾說,我們所有的問題,都是在人際關系中形成的。而一個人能不能有好的人際關系,又和他能不能處理好兩個人之間的邊界息息相關。 而明確邊界的關鍵,就是要協調好對方的需求和我們自己的需求。我們要學會首先對自己的需求負責;同時也要學會盡可能滿足對方的需求。 助人為樂,與人為善當然沒錯,但一定要分清楚幫的是什么人! 畢竟,這個世界并不完美,真善美與假惡丑并存。在沒有保護好自己的能力下的心軟,就是在給自己墜入深淵鋪路。 在人際交往中,如果有不舒服就要說出來,這樣才有溝通和解決的機會。 3.關注自我成長改變,不要過于期待別人改變 每個人都有屬于他自己的人生課題,沒有誰能替代他成長。 更何況,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那個總是占你便宜,傷害你的人,不會在一夜之間洗心革面,痛改前非。 心太軟的人,要想自救,就要放棄對他人的不合理,不切實際的期待,不要過多干涉別人的人生課題。 雖然狠心拒絕他人,可能會招致對方的誤解,抱怨,甚至憤恨,但這是自我成長的開始。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如果想要追求自己的自由,活出自己,就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當我們去意識到什么是我的課題,什么是別人的課題的時候,你的自由才會發生,而此刻需要對自己狠一點點。 4.從小處開始練習,逐漸打破舊有的自動化循環模式 對于心太軟的人來說,要劃清邊界,并非易事。 因此,我們可以從微小處切入。從一個你不會覺得造成很大損失的邊界關系入手練習,再逐漸把習得的技能用到更有挑戰的地方。 比如, 雙休日,已經加班一周的你想休息一下,而閨蜜哀求你陪她去逛街,你可以婉言回絕; 如果有個同事不顧你有多忙,總是喜歡差遣你幫她買奶茶,你可以嘗試著說“不”; 那個不太熟的網友總是沒來由地發消息問這問那,占用你的時間,你可以試著少應答…… 人際關系的本質,是尋找自我,認識自我。 而無底線的心軟,只會讓我們迷失自我,失去自我。 很喜歡詩人魯米的小詩:“有一顆光的種子,種在你里面。你必須用自己去澆灌它,否則它就會死亡。” 它在告訴我們:要關注自己的內心,然后心靈才能成長起來,發出光來。 親愛的,別讓心太軟毀掉你的一生。 共勉。 參考資料: 1、《被討厭的勇氣》 【日】岸見一郎,古賀史健 2、《自我關懷的力量》【美】克里斯廷·內夫 3、《當你開始愛自己,全世界都會來愛你》 周梵 主播 | 楊槍槍,電視臺主持人,公眾號:小楊說事兒 插圖 | 電視劇《三十而已》劇照、截圖 策劃 | 辛懟懟 編輯 | 讓我看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