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辦公室好幾個同事每天都頂著黑眼圈來上班,問她們為啥,說是熬夜搶雙十一預售。我是個慢性子,從來搶不到東西,所以壓根不知道雙十一已經在預售。還打開日歷確認了好幾遍,現在是十月。 確實是十月,但李佳琦的雙十一預告居然已經上了好幾次熱搜,閱讀量都是上億起。 甚至已經有網購小能手總結好了最值得購買攻略。 李佳琦直播間一晚上觀看人數更是直接破億! 可見,雙十一作為大型消費節,已經擁有相當大的群眾基礎,人們早就忘了它原本只是個“光棍節”。 最開始,大家確實是沖著半價去的,一心想占便宜,哪怕是小便宜。但近幾年的雙十一,預售越來越早、規則越來越復雜、搶購越來越難。結果,頭發熬沒了,眼圈熬黑了,錢包熬癟了,卻發現沒省幾塊錢。 網友開玩笑說:感覺自己遭遇了馬爸爸的精準打擊,一隊從618出發,一隊從雙十一出發,一年打擊兩次,每次持續半年。 紅紅火火的消費節背后,是人們難以脫身的消費主義陷阱。 被創造的欲望 在市場經濟出現以前,物品是人們勞動的直接成果,商品的生產和交換基本在同一個地方進行,一個東西,承載的僅僅是它本身的使用價值。 但近些年,我們走哪兒都逃不開廣告。 手機玩著玩著,就莫名其妙點擊跳轉到某寶; 看電視劇,買個會員,但還得看會員專屬廣告; 坐公交地鐵,抬頭就看見海報里有人拿著好東西,仿佛在說:不買不是人。 為了讓你下單買東西,廣告不只介紹產品,還努力展現一種更好、更有希望的生活,激發你想變更好的欲望。 很多人聽不得李佳琦直播,并不是因為他嗓門大,而是他的文案有很生動的生活場景感:“涂上它,讓男人欲罷不能,讓女生嫉妒“、“這支顏色是super model的好看”,讓人聽了就想買。 于是,我們對口紅的期待,不僅僅停留在顏色質地,開始跟“更好的生活”掛鉤。 這不一定是我們真實想要的,但廣告不斷重復出現,逐漸侵蝕人的潛意識,把“偽欲望”固化成真實具體的欲望。 想擁有超模的氣場,我必須擁有這支口紅。 想要像一個商務精英,我必須買一塊名牌手表。 更可怕的是,廣告只是引導購買,并不強制購買,所以這種被制造出來的欲望和需求,完全藏在自主消費之中,非常難察覺。 你以為你是自愿購買,但實際上,是你腦子里的潛意識在引導你。 買的不是商品, 是意義 當一件商品上附著更多意義的時候,我們會期待通過買東西買到什么呢? 1、“我和xx是平等的“ 以前的社會,交通不發達,人們很難使用到其他地方的東西,或者由于社會等級森嚴,人們能不能得到某樣東西,取決于他擁有的權力或階層。 然而,現代社會,所有東西都可以被消費,只要花錢,你就能吃到馬云吃的飯,坐到王健林坐的車,有一種“消費面前人人平等”的氛圍。 所以,有些人會跟自己喜歡的明星用同款,仿佛用了同款,就能跟偶像一樣美、一樣帥。商家還會利用這種心理來營銷,不斷鞏固和加強這種幻覺:“你買到的不是商品,而是美?!?/span> 2、“我融入了某個團體或階層” 選擇一樣商品,也可能是因為它對應著某一個團體或階層,想要融入這個階層,就去認同他們的價值觀。 同學們都用上iPhone12了,如果我沒有,就很丟臉。 外出旅游人家都去芬蘭看極光,如果我只去了泰國看表演,那可能都不好意思發朋友圈,畢竟旅游也是有鄙視鏈的。 這種情況下,消費水平成為人際交往中的硬通貨幣。人們花錢,是為了維持已有的體面,或者實現階級跨越,甚至不惜為此到處借錢。 電視劇《三十而已》中,顧佳貸款租房、混富太太圈讓兒子上國際幼兒園,就是希望實現階級跨越。 但這種靠錢堆起來的表面關系往往非常脆弱,一旦你的消費跟不上,很輕易就被甩出來。 3、“我擁有成功的生活方式” 消費主義當然不會直接告訴你它是陷阱,反而會穿上各種迷人外衣,直接打你一個措手不及。其中最常見也最有效果的,是一種生活方式,叫“愛自己”。 女人愛自己,就要買口紅、買高跟鞋、買包...... 男人犒勞自己,就要買球鞋、買表、買車...... 這個口號響徹每一個節日,伴隨著各種剁手的喊叫,比小偷還迅速地掏空人們的錢包。 再加上現在的饑餓營銷,商家推出所謂的紀念款、限量款,上市之前先瘋狂預熱,開賣之后人們搶得頭破血流,商家賺得盆滿缽滿。 意義之上再加疊加意義,商品本身的使用價值早就看不見了。 慢慢地,人們就形成一種價值觀:“只要有錢,我就能足夠成功、足夠愛自己”,幸福直接變成商場櫥窗里的展示品,永遠有新款,永遠需要買回來,也永遠無法滿足。 如何擺脫消費主義的裹挾? 消費社會中,商品之間是存在暗示意義鏈的,比如: 買了蘋果手機,就想再跟一臺蘋果電腦,外出辦公就想去配得上電子產品的高檔咖啡館。 買了豪車,就需要一個車庫,自然就想要一個帶車庫的別墅。 這是一個無限的消費意義暗示鏈,再加上被偽裝的“自愿”,人們一旦進入這個環鏈,就很容易被持續裹挾。 怎樣才能擺脫這種裹挾呢? 1、明確你想要的是什么 物欲本身并沒有好壞之分,只是需要尋找到自己和物質之間的平衡。 馬斯洛需求理論的最低層,就是滿足溫飽等基本生存條件,人需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才能考慮到精神層面。 但如果對物質的欲望過于膨脹,就很容易讓你忽略真實的基本需求,轉而追求額外不需要的東西,還極有可能陷入債務困境。 大學生為買電子產品,陷入網貸危機,這類騙局能得逞,都是看準了人膨脹的欲望。 ![]() 所以,站在一個商品面前的時候,先想想你到底要的是什么。別被銷售人員花里花哨的話術迷惑, 買手機,是想要一個通訊工具,還是想要iPhone充面子。 買汽車,是需要代步,還是想要想要炫耀。 然后想想,這多出來的意義,你是否能買得起。 2、明白你買的東西不是你 張德芬老師在《遇見未知的自己》中曾說:“我們人類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span> 人們覺得有錢了,自己就成功了,但其實,你擁有的東西根本代表不了你。你的名字只是代號,工作、身份也都只是要充當的角色。 拼團名媛花幾千塊裝成月薪百萬,扮演有錢人并沒有真的讓她們有錢,反而是消費主義榨干了她們最后的錢。 妥協于消費主義,用商品裝點和凸顯自己的人,就像是貼滿了價格標簽的展示臺,甚至會變成待價而沽的商品。 所以,時刻謹記,你就是獨立完整的你,任何物質都代表不了你,別為了追求所謂的標簽,而掉入消費主義的陷阱。 3、關注精神世界,別把幸福感堆積在物質上 幾十年前,物質比較匱乏,但一家幾代人住在幾十平米的房子里,也把生活過得有滋有味,反而還比現在的人少了很多焦慮。 現在全社會要啥有啥,東西壞了就換,舊了就扔。但用物質堆砌出來的幸福感,短暫易逝,而且耐受值不斷增高。一開始花幾千就高興了,到最后可能花幾萬塊都只是開心一下。最終,銀行卡都空了,心里還是非??仗摗?/span> ![]() 但精神世界的重要性,卻被很多人忽略。實際上,我們生活中遇到的很多問題,都無法用物質解決。 原生家庭、親密關系、親子關系,以及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夢想,不少人都卡在這里,卻覺得是錢的問題。 爹媽總罵我是嫌我沒出息,老婆跟我鬧矛盾是因為自己賺錢不夠,孩子不尊重我是因為嫌我地位低...... 好像只要自己掙了錢,就能解決一切。但其實大家更需要的是情感陪伴,因為物質會衰敗、金錢會消失,但藏在自己身體里、思想里的東西,卻會永遠都會伴在你左右。 最后想說,我們買東西,其實也是在處理我們和物品之間的權力爭奪,要時刻記住,消費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如果努力了半天,卻被物質掌握了生活的主動權,那才是離真正的幸福越來越遠。 參考資料: 1、消費主義-百度百科詞條 2、《消費社會》讓·鮑德里亞 3、《遇見未知的自己》張德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