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血小板減少癥(neonatal thrombocytopenia, NTP)常見于新生兒,主要癥狀表現是瘀點和瘀斑,可在任何時間出現,例如分娩的時候或者以后的時間中。而且更可怕的是,如果出現該病,會不斷出現新的典型損害。據統計,約有1%~5%的新生兒患有血小板減少癥,而該病在早產兒中的發病率高達約20%~35%。 血小板輸注常用于血小板減少癥的新生兒,預防出血。然而,究竟當血液中血小板計數低于什么數值時應采取預防性輸注,目前尚缺乏高質量數據,致使世界各國的標準存在差異。 來自都柏林國立婦產科醫院的Curley等學者開展了一項多中心、隨機試驗,結果表明:對于患有嚴重血小板減少癥的早產兒而言,血小板高閾值組在血小板輸注后死亡和大出血復發風險高于低閾值組。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新英格蘭醫學雜志》。 Curley等研究者將胎齡小于34周、有嚴重血小板減少癥且接受血小板輸注的660名新生兒(中位胎齡26.6周、中位出生體重為740g)納入研究,隨機分組,分別在血小板計數低于50000/mm3(高閾值組)或低于25000/mm3(低閾值組)時接受血小板輸注(15ml/kg體重)。研究的主要終點為28天內死亡或大出血的發生。90%(296/328)的高閾值組嬰兒和53%(177/331)的低閾值組嬰兒接受了至少1次血小板輸注。統計分析表明,28天內高閾值組中嬰兒的死亡或大出血發生率顯著高于低閾值組的嬰兒(26% vs. 19%;OR:1.57)。兩組受試者大出血發生率無統計學差異(高閾值組:25%,低閾值組:22%;OR=1.14)。 Curley等學者的成果強調了對于嚴重血小板減少癥的早產兒,預防性血小板輸注在血小板計數低于25000/mm3時風險更低,是新生兒血液學研究的重大進展。 (報道:賈盛崧)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9;380:242-25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