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治療現在已為大家所熟悉,恩師在人體×形法中大量運用耳穴,我認為有一定的深義。耳穴取穴簡單,效果非凡,有“四兩撥千斤”之妙。 恩師稱之為“耳穴先鋒論”,從應用實踐來看,耳穴一方面有極強的反應疾病與證候的功能;另一方面又有極強的治療功能,既是反應點又是治療點,下面談談具體的應用方法。 (一)取穴 棒壓、指壓、貼壓等都可以,方便安全為要。 (二)了解穴位功能 1.對應穴:即五臟六腑、身體各部相應之穴位,這是直接的治療穴位,身上哪里有問題就壓哪里,效果往往立竿見影。 2.特定穴:指對某一種病有特定的診斷治療功能的穴。如風溪穴診治過敏性疾病,結核點診治結核病等。 3.神經系統穴位:包括腦干、腦點、皮質下、太陽穴、額、枕、頂、興奮點、神門等。 4.內分泌系統:內分泌、腎上腺、胰腺、前列腺、乳腺等。 5.消炎穴:神門、腎上腺、內分泌、皮質下、枕、交感(治內臟疾病)。 (三)取穴應用 1.根據相應部位取穴:內臟腑、肢體等發生病變在耳郭相應部位都有壓痛點(或反應點)可作取穴治療根據。 2.根據中醫理論辨證取穴:肝與膽、心與小腸、腎與膀胱、肺與大腸、脾與胃互為表里而取穴,肝開竅于目,心開竅于舌,脾開竅于口(唇)、肺開竅于鼻、腎開竅于耳;肝主筋、心主血、脾主肌肉四肢、肺主皮毛、腎主骨;肝與大腸通、脾與小腸通、腎與三焦通;心與膽通;肺與膀胱通;心包與胃通五行取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及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等等。 3.根據耳穴功能取穴:耳穴的功能和作用是通過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溫經祛風,平衡陰陽等而起相互調節和雙向調節作用的。皮質下有調節大腦皮質的興奮與抑制作用,因而神經系統疾病皆可取皮質下,內臟病痛取交感‘枕”與“神門”二穴有鎮靜、止痛、消炎、止癢、祛風止眩、止咳平喘功能,可治各部位的炎癥、痛癥、皮膚瘙癢、失眠、頭暈、眩暈等癥。“枕”與“交感”二穴同用,有清熱解痙、消炎止痛、調節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作用,可治各內臟腑痛癥。 4.根據經驗取穴:如神門、皮質下、熱穴及相應部位能治扭傷,久病本虛取“腎穴”等。 (四)耳尖穴 耳尖歷來均作為治目疾與偏頭痛的常用穴,據周楣聲的實踐證明,耳尖對全身各個系統與各種疾病均可應用,多采用麥粒灸,快速點灸或刺血,按照其效果快慢與大小,列舉如下: 1.對全身各部的扭挫傷,尤以下肢的扭挫傷與血腫更為有效。遠非其他方法所比。 2.多種化膿性與非化膿性炎癥,不僅只限于急性結膜炎,還有扁桃體炎腮腺炎、各種膿腫及蜂窩織炎等,其效果不亞于各種抗生素。 3.消化道病諸如胃炎、腸炎、細菌性痢疾、胃脘痛、腸絞痛、肝炎與肝區痛,莫不包羅在內。 4.心血管病,如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以及高血壓與高血壓性頭痛等,較之藥物如速效救心丸收效更速。 5.治療呼吸系統病如外感咳嗽、急性氣管炎以及支氣管炎等,對于大葉性肺炎也可作輔助治療。 6.泌尿生殖系統病,如腎絞痛、尿道炎、睪丸炎等,效果均皆優異。 7.術后疼痛預防與控制感染,其作用不可忽視。 8.關節及運動系統病,急性病例效果亦佳。 9.對慢性病例效果則不顯效。 還有未被發現的特殊作用,有待觀察。 歌曰:“左右耳尖,全身百病可祛”點刺出血或直接灸,對全身百病均可收效,特以右耳尖為必取。 (五)臨床應用舉例 1.民間應用經驗: (1)灸耳尖治眼生翳膜。 (2)手摩耳輪,不拘遍數,治不醒。 (3)人患癬癥,耳上會出現紅絲,刺破出血可愈。 (4)治卒患偏風,口?語澀、摩耳垂,左摩右、右摩左,癥即止。 (5)以拇指、示指提小孩耳尖若干次,又扯兩耳墜若干次能治瘧疾,亦治寒氣,退熱,除疾。 2.本人治驗:以下是我運用耳穴的真實病例。列舉出來供參考。 (1)高血壓:每周耳尖刺血兩次,2周后每周一次,1個月后血壓正常,后每半月一次,效果穩定。 (2)失眠:治失眠最特效的穴位。腎開竅于耳,《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心開竅于耳”,心腎皆開竅于耳。又少陽經也繞耳入耳。因此,耳尖刺血除了活血化瘀以外,可以鎮定祛風,交通心腎。 (3)發熱:耳尖刺血治發熱是我常用的方法之一,效果非常好。 (4)腮腺炎:耳尖刺血一次即可。 (5)咽喉腫痛、眼痛、目赤、麥粒腫一次大效。 (6)中暑:耳尖刺血一次即解。 (7)皮膚瘙癢、面部痤瘡效果也不錯。 (8)肝痛昏迷。 (9)腹瀉:腹瀉時只要手捏上頜、下頜10分鐘一次即可。這是恩師周爾晉先生的偉大發現,我臨床只取上頜、下頜治腹瀉,效果十分理想,說明上頜、下頜對腸道的清理修復功能十分顯著。在治療慢性腸炎時,足三里、三陰交加上頜、下頜,使治療效果更為突出。 (10)咽喉腫痛不適:可用耳肺穴治。有一次我因飲酒導致咽喉腫痛,吞咽困難,按手穴稍好一些,考慮到肺主氣管、咽喉,按壓了耳肺穴,當即咽喉不痛了,吞咽了一下沒問題,一分鐘不到,竟無任何不適。后來,我碰到咽喉腫痛的患者,只壓耳肺穴,十幾秒時間,癥狀立即緩解,這可能是治咽喉腫痛最快的方法。壓時囑患者作吞咽動作,患者自壓效果一樣。 (11)耳中:止鼻血,這也是無意中發現的。 (12)皮質下:高熱,腰椎復位。 (六)保健 1.鳴天鼓:兩手掌心緊按兩耳外耳道,兩手掩耳,即以示指壓中指上,彈腦后兩骨做響聲24下。然后掌心掩按外耳道,手指緊按腦后枕骨不動再驟然抬離,這時耳中有放炮樣聲響,如此連續開閉放響9下。以上算作1回,每次可作3回,每天可作3次。 2.全耳按揉:每天一次全耳按揉10分鐘,可說是做了一次全身按摩,隨時可做,無技術要求。 |
|
來自: 紫菜館1990 > 《第二章常用特效部位和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