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近兩周公映,《羅小黑戰記》最終穩定在豆瓣8.2分,票房2.85億。 當我們用「哪吒」現身說法,「羅小黑」為什么成不了爆款時,很多人提出反對: 這兩部作品不能放在一起比。 此言有理。 雖然都是動畫形式的電影,但兩者分屬于不同類型。 「哪吒」是3D熱血戰斗番,「羅小黑」則是二維治愈公路片。 無論是畫風、內容和情感,兩者的觀影體驗截然不同。 不過它們最根本的區別還在于,有沒有原作基礎?或者說有沒有粉絲基礎? 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兩者不同的受眾定位。 「哪吒」是專為院線而生的商業大片,而「羅小黑」則是擁有原作的劇場版動畫。 我們可以將市面上的國產動畫電影代表作,更精確地分一下類—— 經典新編的《西游記之大圣歸來》、《白蛇:緣起》、《哪吒:魔童降世》是一個序列的; 劇本原創的《大護法》、《大魚海棠》、《大世界》是一個序列的; 《羅小黑》則與積累了一定粉絲的國漫原創IP——《魁拔》、《十萬個冷笑話》、《秦時明月之龍騰萬里》、《畫江湖之風雨咒》、《全職高手之巔峰榮耀》同屬一個序列。 第一個序列在受眾面上最有優勢,更易成為商業爆款; 第二個序列則對劇本最為挑剔,更易出現作者化表達; 而第三個序列,無論是商業票房,還是藝術水準,都很難達到上游狀態。 論國民熱度,光芒只屬于大圣和哪吒; 而權威獎項的賞識,只有《大護法》和《大世界》才夠資格。 劇場版動畫呢?當粉絲掏心掏肺打call時,路人反應卻很淡漠。 原創IP的國產動畫電影,為何表現總是不太行? 宿命,其實早已寫在了IP一詞上。 01 IP電影,出生便自帶粉絲和話題構成的影響力,以及以人物和世界觀為核心的現成創作基礎。 對于影視作品而言,IP象征著一種創作捷徑。 遠至四五年前,流量+IP曾是炮制爆款的萬能公式,影視圈一度囤積IP到了瘋魔狀態; ▲2016年影版《盜墓筆記》,豆瓣4.7分,票房10億 近至這個中秋檔,哪怕演技和質量堪憂,擁有強大IP影響力的《誅仙》大電影仍然登頂票房冠軍。 IP正在逐漸降溫,但是效力仍在。 但捷徑背后也有束縛。 相比單純的院線動畫,原創IP的劇場版動畫則多了一道由粉絲構筑的圈層問題。 它們在鞏固既定圈層的同時,還要尋求破圈的可能。 這使得,主創們在創作階段便會面臨第一道難關: 對原作內容如何取舍?走大眾向還是走粉絲向?優先考慮路人感受還是原著粉感受? 可以說,到目前為止,國漫的劇場版動畫在平衡兩者上都不盡如人意。 2018年上映的《風雨咒》,旗幟鮮明地倒向了大眾定位。 雖然打出了“《畫江湖》首部動畫電影”的宣傳口號,但其實,《風雨咒》跟「畫江湖」系列沒有半毛錢關系。 它的世界觀基礎來自于若森旗下的開山之作「俠嵐」系列。 「俠嵐」系列主打積極熱血的少年英雄路線,而「畫江湖」系列開創了國漫市場上最為大膽的18禁成人向。 前者風格更適合院線,但是后者知名度更大。 于是,《風雨咒》取各自所長,以「畫江湖」的名號,講了一個關于“俠嵐”的故事。 雖然兩個IP同屬一家公司,但還是有掛羊頭賣狗肉之嫌。 電影進入正文,我們又會發現: 《風雨咒》完全放棄了《俠嵐》的故事主線,輾遲等一眾主角只是作為串場人物出現。 天降神兵般的他們,仿佛從異次元空間穿越而來。 對故事情節不起任何作用,更像是為了安撫粉絲而設置的情懷彩蛋。 而大電影用新的人物講了一個新的大眾化類型故事—— 市井少年朗明為救母親頓悟風雨咒成長為一代大俠,并在冒險路上與“反派”妖女擦出愛的火花。 主打英雄成長、親情和愛情元素,輔以幽默笑料和大場面特效,一個合格的商業流水線作品便大致成型。 《風雨咒》拋棄原作,訴諸平庸故事的穩妥改編,顯然是一種既想占IP便宜又對自家IP沒有足夠信心的表現。 雖然最終票房破億,但相比最初的高期待,并不算令人滿意的成績。 2014年上映的《秦時明月之龍騰萬里》,相對粉絲向一些。 天明、少羽、蓋聶、衛莊等核心主角都在片中一一亮相。 但劇情也脫離了前四季的故事主線,反而裝點了一些最為俗套的敘事元素—— 依托黃帝大戰蚩尤的古老傳說外殼,將故事背景搬到神秘的樓蘭邊疆。 主角一行人不出意外地被意外卷入了終極戰爭武器“兵魔神”的爭搶中。 于是原作中百家爭鳴、思想交鋒的戰國局勢,江湖廟堂勢力交織的宏大敘事。 降級成了一個帶著神話色彩、異族風情的奪寶故事和怪獸電影。 ▲神獸什么的真的太土了 在向來以歷史文化內涵和故事深度自矜的粉絲眼里,大電影暴露了「秦時」對自己“歷史為骨,藝術為翼,中華文化,弘揚百世”的宗旨的背叛。 熟悉的人物沒有了熟悉的感覺,也喪失了熟悉的共鳴和感動。 氣質既不古典,也不流行,粉絲、路人兩邊都不討好。 3D武俠巨制、粉絲彈幕專場,噱頭搞了一大堆,最終票房勉強達到5000多萬。 「秦時」的大電影試水,鎩羽而歸。 也有不理市場眼光、我行我素的,「魁拔」三部曲就是這樣一個悲情又任性的傳說。 系列第一部《魁拔之十萬火急》上映于2011年。 彼時國內電影市場總票房只有100億出頭,國產電影還沒有票房突破5億的作品。 動畫電影領域被兒童片占據,「魁拔」成了市場上第一個試水成人向動畫電影的勇士。 在沒有漫畫、番劇、小說或者游戲等原作的基礎上,「魁拔」上來就直搗院線。 這決定了,每部「魁拔」電影都要花費大量的筆墨來鋪陳展示龐大的世界觀。 其實在目前的國漫原創IP中,「魁拔」的世界觀是最有原創性而且十分完善成熟的—— 在一個被稱為元泱境界的世界里,存在著天界和地界兩個平行世界。 天界生物被稱作“天神”,文明高效;地界生物被稱作“妖怪”,混戰不休。 妖怪要通過不停的戰斗,來贏取紋耀,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 元泱境界每隔333年, 就會有一個叫做“魁拔”的異常生命誕生,強大到足以威脅天神的生命。 在恐怖傳說的世代流傳下,魁拔成為了被天地兩界共同討伐的對象。 更為難得的是,在二次元的熱血背后,「魁拔」有著深沉嚴肅的創作價值觀。 被世人視為亂世魔王的魁拔,實際上是打破元泱境界種族等級制度的天選之人; 而一心要打敗魁拔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妖俠的蠻吉,卻不知道自己就是第六代魁拔。 它意在超越簡單的是非善惡,呈現不同人群的理想和立場。 它既有宏觀的社會政治理念,也有細膩的個體探索。 在悲壯的命運基調下,還有非常動人的親情、愛情、兄弟情等情感刻畫。 ▲遠浪艦長 無論是世界觀的成熟還是價值觀的深度,「魁拔」都是有潛力成為一個經典國漫IP的。 但是它也體現出原創IP繞不過去的一個問題—— 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讓觀眾接受電影的世界觀。 《秦時明月》和《畫江湖》這類武俠題材尚有一定的現實基礎,代入并無太大障礙;而主打想象力的奇幻題材動畫,在世界觀的呈現上具有更大難度。 既要講得淺顯易懂可代入,還要高效到不打擾正常的敘事節奏。 「魁拔」三部曲用了最常規也最笨拙的方法,線性敘事地展現了蠻吉接近魁拔的闖關過程—— 第一部剛登上征伐魁拔的戰船,第二部、第三部分別闖過魁拔舊部的兩道防線。 其余都是風土人情、人物出場、主角日常等世界觀細節的填充。 這使得整個故事沒有起承轉合,缺乏高潮和緊張感,系列電影拍出了連載電視劇的既視感。 對毫無準備的路人觀眾來說,無疑是很挑戰耐心的存在。 最終,制作成本為3500萬元的《魁拔之十萬火急》,票房只有不到500萬元。 第二部和第三部都維持在兩千多萬的票房水平,血本無歸。 《羅小黑戰記》則選擇了簡化原有世界觀,強調人、妖沖突和師徒情感。 這在消除觀看壁壘上無疑是有好處的,但也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它的內涵和深度。 2億以上的票房,在同一序列中已屬最佳成績。 但這成績背后,除了尚可的品質之外,也有《哪吒:魔童降世》帶來的余溫效應,以及同檔期作品的乏善可陳。 原創IP的國產動畫電影仍然受制于固有圈層的藩籬,也就是說,無法成功破圈。 《十萬個冷笑話》也許是唯一的特例。 因為它的無厘頭喜劇路線,對全球經典IP人物的挪用,都大大降低了觀眾對片中鬼扯世界觀的理解成本。 無論電影中的設定多么天馬行空,都是對現有概念的變形和篡改而已。 喜劇吐槽的優勢在于,影片可以任性穿梭于二維和三維之間,任何藝術表現形式都可以為己所用。 出其不意之后,隨之而來的就是打破固有經驗的笑果。 這些都讓它的破圈難度降至最低。 所以,《十萬個冷笑話》是首部不走低齡路線還能獲得過億票房的動漫電影,也是劇場版動畫的第一個黑馬。 02 對于國內的普通觀眾來講,豆瓣評分6.2的《名偵探柯南:紺青之拳》力壓《復聯4》,奪取本土票房冠軍,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在中國,它也依然取得了2.16億的不俗成績。 與國產的劇場動畫相比,日漫這些大IP壓根沒有“破圈”的愁苦。 因為人家的動漫觀眾基數,足以讓他們忽略粉絲和大眾的區別,以自己的節奏講故事。 ▲《名偵探柯南》歷年劇場版票房,圖源毒眸 而對國漫的劇場版動畫來說,無論是忠于自我,還是討好大眾,似乎效果都不甚理想。 為了維持IP的品牌美譽度,忠于自我的確是應取之道。 我們對一個動漫IP的熱愛,一般都是長時期追更漫畫或者番劇積累而來的感情。 當漫畫或番劇的體量被塞進濃縮的一兩個小時內,觀感上必然是會大打折扣的。 所以劇場版動畫,在質量上有著既定上限和先天不足。 這也決定了動漫IP電影的宿命并非爆款,而是在IP影響力的基礎上,最大程度地穩固和吸引粉絲群體。 再像《哆啦A夢》那樣,借助合理的檔期和營銷,便能夠創造可觀而穩定的票房收益。 但對國漫來說,情況截然不同。 因為國漫原創IP,并沒有足夠的影響力。 它們的粉絲基礎,還不足以讓其像《名偵探柯南》、《哆啦A夢》等經典日漫IP那樣安安心心地耕耘既有圈層,就可以養活自己。 想要收回制作成本,最終還是要盡可能抓住粉絲以外的受眾群體。 更嚴格來講的話,所謂的國漫原創IP,只是一個偽概念。 國內影視圈一度言必提及IP,但其中大部分不過是濫竽充數的貼標簽行為。 一個有粉絲號召力的IP,至少都要經過十年以上的培養階段。 需要不間斷的質量平穩的作品輸出,與粉絲建立持久而忠誠的關系。 國內市場上有如過江之鯽的所謂IP,絕大部分都是貼牌圈錢、扶持偶像的工具。 與粉絲之間并未形成持久的互動關系。 而那些真正的IP常青樹,比如蜘蛛俠創作于1962年,柯南開始連載于1994年,而國內算得上經典的動畫形象,如葫蘆娃、黑貓警長,都是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在上世紀80年代的造物。 ▲經典IP只要形象一出,就能喚醒你的情感記憶 以這個標準看,現下的原創國漫只有《秦時明月》勉強可以算得上一個有效IP。 十二年IP孵化,作品累積播放幾十億,擁有漫畫、動畫、電視劇、大電影、游戲等全產業鏈布局。 ▲北京文博會組委會和新華社瞭望智庫聯合發布的《面向高質量的發展:2017-2018年度IP評價報告》里,《秦時明月》在動漫IP中排名第一,圖源知乎 但即使是《秦時明月》,影響力也僅限于TV版番劇。 其他方向的IP布局,諸如真人電視劇、游戲和大電影,市場反饋都是負面的。 這也顯示出業內的一個普遍困境,目前國漫的IP開發能力十分有限。 莫說全產業鏈布局,僅僅是維持番劇的穩定更新,都是一個良心奇跡。 那些有著優秀創意的番劇、短片,最后難產、拖更、斷更,對國漫來說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秦時明月》、《畫江湖》等大IP越來越擅長注水,《羅小黑戰記》等小IP一年更不了幾分鐘,還有《幻鏡諾德琳》一集停更,《歲城璃心》的長片計劃胎死腹中...... 對此,國漫粉絲已經從心痛逐漸感到習以為常。 國漫缺乏成熟的市場運行機制,劇場版動畫也因此缺乏長期養成的觀眾群體和觀看習慣。 在這種大環境下,為了支撐IP走下去,許多創作者在果子還青著的時候就選擇提前收割,也是現實所逼。 成了,IP也許就有走得更遠的機會,敗了,IP或許因此夭折于世。 但有時候,成功并不屬于IP及其粉絲,只是創作者個人的突圍逆襲。 在不成熟的國漫IP市場上,大眾定位仍然是劇場版動畫最好的選擇。 這意味著,動畫電影首先得遵循電影的敘事邏輯,才有可能贏得更多觀眾。 無論是《魁拔》,還是《秦時明月》,抑或是《風雨咒》,乃至《羅小黑戰記》,它們的遺憾并非背叛原作精神或太過堅持自我,并非是用了3D技術或是二維作畫; 它們最大的問題還是沒有講好一個故事。 ▲《羅小黑戰記》豆瓣短評 每當有人對某國漫的劇場版不感興趣時,都會自我懷疑: 是不是因為我沒有補原作才導致我愛不起來?是不是我不是粉絲才沒get到梗? Totally not! 即使你提前做了功課,該愛不起來還是愛不起來。 因為它們首先,根本就不是一個成功的電影。 動漫當然有其獨特的優勢——具有想象力的視覺奇觀、特殊的世界觀構建、更加跳脫夸張的人物表現力。 但這些都是錦上添花的助力因素。 流暢的敘事節奏、新鮮的人物塑造、真實的情感關系、值得深究的故事主題,才是所有電影的制勝法寶,亦是動畫電影的終極追求。 或許現階段的國漫大電影,最缺的并非粉絲,而是一群真正懂劇本,懂電影語言的人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