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消癭湯 消癭湯方首見于《壽世保元》卷六,該方組成為海藻(洗)、龍膽草、海蛤粉各60g,通草、昆布(燒存性)、枯白礬、松蘿各30g,半夏75g,麥曲45g,白芷30g。用法為上藥為末,每服15g,用酒煎,兼吞服加醋礬丸。 功以化痰消癭,主治癭瘤、癰疽、便毒、惡瘡、久漏不愈者。 謝遠明老中醫參考《壽世保元》消癭湯制方原則,僅取海藻、昆布兩味,另加黃藥子、重樓、土貝母等,用于治療甲狀腺腫塊、甲狀腺功能亢進、甲狀腺癌等。 多年來,謝老凡遇甲狀腺腫塊,均以此方為基礎方,隨證加味,守方治療,效果良好。 【組成】海藻10g,昆布10g,黃藥子6~10g,重樓10g,烏梢蛇10g,土貝母15g,穿山甲(先煎)10g,忍冬藤30g。 【功效】化痰祛瘀,散結消腫。 【主治】以甲狀腺腫塊為主要癥狀的甲狀腺癌、甲狀腺瘤、甲狀腺囊腫、甲狀腺炎、甲狀腺功能亢進等病癥。 【應用指征】 1.臨床檢查發現甲狀腺腫塊。(注:頸部充分伸展時仍不可見到,捫及腫塊約1cm為I級;頸部充分伸展時可見到捫及腫塊約2cm為II級;頸在正常位置時甲狀腺可看到,捫及腫塊約3cm為III級;一定距離處可見到,捫及腫塊約4cm為IV級;較遠距離可見到,捫及腫塊約5cm為V級)舌質暗,苔白或黃膩,脈弦滑。 2.輔助檢查:B超、CT、核磁共振及同位素131I甲狀腺掃描以協助診斷。懷疑有惡性腫瘤者,進行針吸活檢予以定性。 【加減化裁】 1.痰甚者,加膽南星10g,半夏15g,以燥濕化痰;瓜蔞30g,浙貝母15g,以潤燥化痰。 2.氣郁甚者,加香附子15g,郁金15g,佛手10~15g,九香蟲10g,以疏肝解郁,行氣止痛。 3.血瘀輕者,加桃仁10g,紅花10g,當歸10g,川芎10g,以活血化瘀。 4.血瘀脈絡阻滯者,加全蝎10g,蜈蚣2條,蟲10g。 5.熱毒甚者,加山豆根10g,射干10g,或忍冬藤30g,龍葵30g,以清熱解毒,利咽消腫,解毒散結。 【注意事項】 1.消癭湯方中黃藥子具有毒性,而且毒性較大。臨床應用時,要注意藥物劑量,最好先從小劑量3g開始逐漸加,極量不過15g,一般情況下6~10g為宜。 2.治療甲亢時,最好減去昆布、海藻?,F代中藥藥理證實海藻類碘含量非常高,很容易造成碘過量,而碘過量不但可以引起“碘致甲亢”,而且容易使普通甲亢的病情加重。限制碘攝入是甲亢治療的重要原則,因為碘劑雖能抑制甲狀腺素的釋放,但不能抑制甲狀腺的合成,故長期使用碘劑,與甲亢不利。 3.服藥期間,忌食甘草、魚、蝦、豬肉、五辛等物。 六,參芪地黃湯 參芪地黃湯出自于清·沈金鰲《沈氏尊生書》卷三大腸病方,是由六味地黃湯加人參和黃芪而成。眾所周知,六味地黃湯乃是六味地黃丸的劑型改變而已。因其方總有六味,且重用熟地黃為君藥,故名為六味地黃丸。六味地黃丸源于宋代醫學家錢乙的《小兒藥證直訣》,是滋補腎陰的基礎方劑,配伍組方上具有“三補三瀉”的特點。六味地黃丸脫胎于《金匱要略》金匱腎氣丸,即金匱腎氣丸去附子、肉桂而成。中成藥都氣丸、杞菊地黃丸、知柏地黃丸、麥味地黃丸、左歸飲、耳聾左慈丸等,都是在六味地黃丸的基礎上加減而成。 長期以來,謝遠明老中醫 善用參芪地黃湯治療多種以腎氣虧虛為主的疑難雜病證,尤其是泌尿、造血系統腫瘤,常救患者于危難無奈之際,其經驗應以繼承。 【組成】人參(另煎兌服)10~15g,或黨參30g,黃芪30g,熟地24g,山萸肉12g,淮山藥12g,牡丹皮10g,澤瀉10g,茯苓10g。 【功效】益氣養陰,滋補肝腎。 【主治】 水腫(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虛勞(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小板減少癥)、消渴、淋證、腎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等泌尿系、造血系統惡性腫瘤及其廣泛轉移者,屬真氣虧損,肝腎陰虛證。 【應用指征】頭昏頭暈,乏困無力,面色萎黃,五心煩熱,納差,舌淡苔白,脈沉細。 【加減化裁】 1.舌質暗,舌底靜脈曲張,色紫暗,脈沉細澀者,加烏梢蛇10g,蜈蚣2條,蟲10g,以搜風通絡,逐瘀散結。 2.體質衰弱,極度困乏者,加高麗參(另煎兌服)10~15g,黃芪可增至60~90~120g,以峻補元氣;乏困,口干燥有津傷者,選西洋參(另煎頻服)10~15g或太子參30g易黨參,加沙參30g,麥冬30g,以益氣養陰。 3.腎陰虛明顯者,加女貞子15~30g,旱蓮草15~30g,枸杞子15g,滋補腎陰;腎陽虛明顯者,加補骨脂30g,仙茅10g,淫羊藿30g,菟絲子15g,川斷15g,以溫補腎陽。 4.頸前后、鎖骨上、腋下及腹股溝淋巴結腫大者,加忍冬藤30g,夏枯草15~30g,青皮10~15g,以清熱解毒,理氣散結;或全蝎10g,僵蠶10g,浙貝母10~15g,丹參30g,以息風疏絡,化痰散結;或土貝母15g,山慈菇12g,穿山甲(先煎)10g,以清熱解毒,散結消腫。 5.泌尿腫瘤骨轉移,夜尿增多,腰脛酸困或困痛等,加補骨脂30g,螃蟹30g,以溫補腎氣,化瘀通絡。 6.失眠,入睡困難,多夢易醒,加夜交藤30g,酸棗仁30g,合歡皮15~30,龍齒(先煎)30g,以養血通絡,鎮靜安神。 7.慢性粒細胞白血病,乏困無力,食少納呆,口唇干燥,或手足心潮熱,五心煩熱等,加忍冬藤30g,水牛角(先煎)15g,赤芍15g,女貞子30g,以清熱涼血,解毒生津;小便黃,口干渴,欲飲水,但飲水量少。舌質暗紅,脈弦細者,加麥冬30g,北沙參30g,石斛30g,白茅根30g,以滋陰清熱,利尿;舌質暗,有裂紋者,加板藍根30g,女貞子30g,鹿角膠(烊化)10g,龜板膠(烊化)10g,以解毒清熱,補肝腎,益精血。 注意事項】澤瀉其性寒,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F代醫學研究,可降低血清總膽固醇及三酰甘油含量,減緩動脈粥樣硬化形成;澤瀉及其制劑現代還用于治療內耳眩暈癥、血脂異常、遺精、脂肪肝及糖尿病等。但澤瀉具有肝毒性、腎毒性,服用不當,可使肝臟、腎臟出現腫脹以及中毒癥狀。因此參芪地黃丸及其湯劑,不宜長期服用,澤瀉的劑量也不宜大。 【現代研究】關于參芪地黃湯的現代研究,戴恩來認為,通過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態、辨病機以及辨病等環節,認為只要病機相似,就可多病一方,異病同治。參芪地黃湯中六味地黃滋陰補腎,加參芪意在加強補氣之力。戴老師在臨床應用時氣虛用黃芪配黨參健脾補氣;陽虛用紅參益氣壯陽;陰虛用太子參補氣生津;氣陰兩虛用西洋參補氣養陰,清火生津。另外,陰虛還用生地黃清熱養陰;陽虛還用熟地黃甘溫滋陰。隨癥加減可治肝、心、脾、肺、腎之氣虛、陽虛、陰虛及陰陽兩虛、氣陰兩虛等證。該文認為本方平補氣血陰陽,用藥平和周全,補中有瀉,補中有通,補而不滯,比較適合虛損性疾病或急性病恢復期的調養。[薛國忠,楊應兄,武俊斌.戴恩來老師運用參芪地黃湯經驗[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07,24(1):1-3] 吳氏師從全國名老中醫莫燕新主任醫師,吳素玲認為,參芪地黃湯以補益為主要功效,主藥為人參、黃芪、茯苓、地黃、山藥、山萸肉、牡丹皮、澤瀉。莫氏在臨床上以參芪地黃湯為基本方,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審證求因,隨證加減,用于治療慢性腎炎、慢性腎功能不全等病癥,屢獲顯效。[吳素玲,莫燕新.參芪地黃湯臨床運用舉隅[J].江蘇中醫藥,2005,26(11):35-3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