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學同學在朋友圈發了十年前寫的一篇博客,老同學說,是自己的兒子偶然從博客里找到了這篇文章,母子二人看了后,都哭了。 當然,其他人看了不會哭,因為我們讀不出里面隱藏的情感,也讀不出他們娘倆曾經的與此有關的其他故事。但是,我讀出了里面教育的味道,怪不得老同學教育的兩個孩子這么優秀,從這篇文章中可以窺得一二。 下面我們先來欣賞一下這篇十年前的博文,當然,經過了老同學授權,文中的露露是女兒,疏桐是兒子,這是姐弟倆。 家里的毛絨玩具里,疏桐最愛的是小泰迪熊。 這個小熊還是露露在上三年級時,去逛人防商場時,給露露買的,那時還沒有疏桐呢。露露嫌小熊的毛太長,還自己修剪過,后來疏桐又剪過,且因已過N年,也有點舊了,說來還是疏桐拿一個小老鼠跟姐姐換的呢,誰成想,這竟成了疏桐的最愛。嘿嘿! 疏桐睡覺時大多都是摟著小熊,出去玩也喜歡帶上它。有一次,他把小熊放在一個挺小的塑料袋里,疏桐拎在手里,恰好熊頭露出來,坐在公交車里,引得一旁的倆小姑娘指點著呵呵地笑。我仔細端詳,也覺得好笑,感覺小熊真俏皮、真調皮,很生動,也不覺笑起來。 剛開始我還納悶,怎么疏桐那么喜歡這個小熊???后來受疏桐的影響,有時我也把玩一下小熊,漸漸地,慢慢的對小熊也找到了感覺,你仔細看它,感覺他就像是活的一樣呢!疏桐經常擺弄小熊的四肢,讓它做各種動作,跟它說話。比如,說小熊餓了,渴了,得吃好好,喝水;小熊也會冷,給他蓋上自己找尋的小被子,或摟它在自己的被窩里。小熊也會知道疼,讓我輕輕的抱它,還教我怎樣抱,得讓它臉朝外。對了,它還會拉便便,疏桐就給它擦屁股, 等等。在疏桐的心里,是不是把這個玩偶當成了有生命、能跟自己對話的伙伴了?我揣測疏桐的心理,或許是這樣的呢。 疏桐上學了,開學第一天就把小熊帶了去。何老師給他拍的第一張照片,宿舍集體照上,疏桐就是抱著小熊照的。上學期,因為疏桐中午睡午覺時玩小熊,被美玲老師把小熊給沒收了,到期末放假時才還給他。 過了年開學后,疏桐說什么也不帶小熊去學校了,怕再被老師沒收,那樣的話,就好長時間見不到了呢,所以就帶一個替代的玩偶去學校,是太愛小熊才不帶的啊! 每次回家,見了小熊,總是親得不行。看他這個樣子,我就勸他把小熊帶去學校,只要注意別犯錯就好嘍。他聽我的話,真的帶去了。今天我說,你抱著小熊,我給你拍張照片吧。疏桐則說,是我和小熊的合影吧!看看,還真是把小熊當成他的小伙伴了呢!真是童心可嘉啊。 這兩周,疏桐要我放小熊進行李包時,得把小熊的頭露出來,說,要不小熊會憋壞的呢。我也樂得照做,因為這樣子,小熊確實看上去很可愛??! 我感覺文章寫得很好,但是,教育的味道在哪里呢?兒童很容易會把類似玩具熊之類的東西,看做是有生命的,疏桐也是如此,這個不奇怪。但是,作為母親,每次兒子做出把小熊當伙伴的舉動時,媽媽都是耐心地感受并且支持幫助兒子,也鄭重其事地同樣把小熊當做有生命的伙伴。 這樣的媽媽才是稱職的家長。 有幾個細節: “我仔細端詳,也覺得好笑,感覺小熊真俏皮、真調皮,很生動,也不覺笑起來。”兒子經常帶著小熊,母親也覺得小熊好可愛。這樣的媽媽很容易就能和孩子聊到一塊,喜歡著你的喜歡,孩子自然會和母親親近。 “后來受疏桐的影響,有時我也把玩一下小熊,漸漸地,慢慢的對小熊也找到了感覺,你仔細看它,感覺他就像是活的一樣呢!”不僅有感覺,母親也進入了角色,不是故意裝作喜歡,而是真的喜歡,真的把小熊當做有生命的了。 當兒子的小熊被老師沒收了,按說,母親應該會批評兒子,不會允許兒子再帶著去學校了吧?但是,后來,媽媽還是勸兒子帶著,“我就勸他把小熊帶去學校,只要注意別犯錯就好嘍。” 有多少家長能夠因為照顧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這樣做呢?我們總是武斷地以大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很少去關注孩子內心的感受。但是,在老同學這里,她知道兒子喜歡小熊,所以在叮囑兒子不要再犯錯誤后,還主動提出讓兒子帶著去學校。 最后一段,更能體現出那種母愛的力量,我似乎能夠感受到母子二人為什么現在看了會哭了,因為這些文字里滿滿的都是愛:“疏桐要我放小熊進行李包時,得把小熊的頭露出來,說,要不小熊會憋壞的呢。我也樂得照做,因為這樣子,小熊確實看上去很可愛??!”這里面,有兒子對小熊的愛,有媽媽對小熊的愛,更重要的是,孩子感受到了媽媽因為小熊而付出的對自己的愛。 這只是我的揣測,我的依據是,愛,會讓人感動,感動到一定程度,會讓人流淚。所以,母子兩人才會因為看到這篇文章而瞬間淚目。 怕小熊會憋著,要把頭露出來,這是小孩子的想法,母親不僅照做,還是“樂于照做”,做了之后,還能發自內心地感到,小熊確實很可愛啊。我們經常追求一種和諧美好的親子關系,不就是這樣的嗎? 我在想,每一個家長,在教育孩子上都各有辦法,也各有自己的教育理念,但是,無論如何,學會與孩子共情,感受孩子的感受,喜歡孩子的喜歡,愛其所愛,這是無論哪個家長都應該做的。 作為家長, 也許我們自己會面臨工作的壓力,也許我們會有自己的煩惱,也許我們會有自己的看法、想法,但是,面對孩子,我們必須靜下心來,蹲下身來,從孩子的角度看過去,你才能看到作為家長看不到的東西。 當然,共情不是對孩子的縱容,當我們有了與孩子的共情,孩子內心就有了對家長的信賴,孩子會感覺家長理解自己、懂得自己。這個時候,我們再去告訴孩子,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界限在哪里,孩子才會真的相信我們。 我在朋友圈給老同學留言:幸虧你當時用文字記錄下了這些瞬間,記錄下了孩子小時候的故事,這些溫馨的往事,那些親子之間的互動,那些容易忘卻的細節,總會在某一天,重新帶給你感動,讓你相信人間真情,相信人生美好。 我也希望更多的家長能夠拿起筆來(或者坐在鍵盤前),嘗試著去書寫與孩子在一起的歲月,我相信這將是家庭最值得保留的財富,也會成為你人生中感到最慶幸的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