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作者:李林 劉中勇 鄧鵬 鄧鵬 賴小美 摘要 方法:將 100 例患者分為 2 組各 50 例,西藥組給予阿托伐他汀片、單硝酸異山梨酯緩釋片、美托洛爾片、阿司匹林片等西藥治療;熱敏灸 組在西藥組治療的基礎上予熱敏灸 治療,2 組均治療8 周。觀察 2 組治療前后心絞痛 發作情況、心電圖及血液流變學指標的變化。 結果:臨床療效總有效率熱敏灸 組為 92.00%,西藥組為 84.00%,2 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P < 0.05)。2 組心電圖療效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 (P > 0.05)。熱敏灸 組治療后心電圖 ΣST、NST、NT 值,血液流變學指標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血漿比黏度、紅細胞比值均有改善,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 (P < 0.05);且優于西藥組,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 (P < 0.05)。結論:熱敏灸 治療冠心病 心絞痛 有良好療效。 [中圖分類號] R54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256-7415 (2011) 12-0082-03 1 臨床資料 1.1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 [1]。中醫辨證標準參照 《中醫診斷學》 [2]和 《中醫內科學》 [3]證型分類標準進行分類。 1.2 一般資料 觀察病例為 2008 年 1 月~2010 年 12 月在本院就診的患者,共 100 例,將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 2 組各 50 例。西藥組男 35 例,女 15 例;年齡 46~74歲,平均(59.33±4.17)歲;病程 5~24 年,平均(11.23±3.27)年;勞累型心絞痛 40 例,自發型心絞痛 10 例。熱敏灸 組男37 例,女 13 例;年齡 48~75 歲,平均(58.56±3.87)歲;病程 6~23 年,平均(10.95±3.55)年;勞累型心絞痛 39 例,自發型心絞痛 11 例。2 組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差異均無顯著性意義(P > 0.05)。熱敏灸 組中醫辨證分型:心血瘀阻型 11例,氣滯血瘀型 8 例,痰阻心脈型 9 例,陰寒凝滯型 5 例,氣陰兩虛型 6 例,心腎陰虛型 5 例,陽氣虛衰型 6 例。 2 治療方法 2.1 西藥組 予單純西藥治療。阿托伐他汀片,每次 20m g,每天 1 次;單硝酸異山梨酯緩釋片,每次 40m g,每天 1 次;美托洛爾片,每次 6.25~25m g,每天 2 次,依據心率調整每天總劑量,服用次數不變;阿司匹林片,每次 100m g,每天1 次,不能耐受阿司匹林者給予氯吡格雷,每次 75m g,每天1 次。以上用藥均治療 8 周。 ①確定熱敏灸 部位:局部選取患者手少陰心經及附近的經穴、痛點和壓痛點、皮下硬結、條索狀物處等反應部位。遠端選位以下肢陽經穴位為主,用點燃的艾條以上述部位為中心、3cm 為半徑的范圍內,距離皮膚 3~5cm 處施行回旋灸和溫和灸,當患者感受到艾熱發生透熱、擴熱、傳熱、局部不熱遠部熱、表面不熱深部熱或其他非熱感覺,如施灸部位或遠離施灸部位產生酸、脹、壓、重、痛、麻、冷等感覺時,此點即為熱敏點。重復上述步驟,直至以上所述部位所有的熱敏點被探查出來,選擇 3~5 個最敏感的穴位予以灸療。 ②艾灸 操作:先予回旋灸,繼之以雀啄灸加強灸量、激發經氣,再以溫和灸溫通經絡。醫生需以手感受和掌握患者皮膚溫度(以患者感受到溫熱但無灼痛為度),隨時彈去艾灰,防止燒傷皮膚及燒壞衣物。 ③灸量:對熱敏點完成一次治療劑量的施灸時間因人而宜,一般每穴 10~50m in 不等,每天1 次,治療 8 周。 3 觀察項目與統計學方法 3.1 觀察項目 觀察 2 組治療前后心絞痛 發作情況、心電圖及血液流變學指標的變化。 3.2 統計學方法 數據錄入 Exce l 數據包中,導入 SPSS11.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使用 t 檢驗,計數資料使用 χ2檢驗。 4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4.1 療效標準 參照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1]。 4.2.2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 1。總有效率熱敏灸 組為 92.00% ,西藥組為 84.00% ,2 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 < 0.05)。 ![]() 4.3 熱敏灸 組中醫證型臨床療效情況 見表 2。熱敏灸 組中陰寒凝滯型、陽氣虛衰型臨床療效優于其它證型,氣陰兩虛型、心腎陰虛型臨床療效最差,療效排序依次為陰寒凝滯型>陽氣虛衰型>心血瘀阻型>痰阻心脈型>氣陰兩虛型>心腎陰虛型,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 < 0.05),療效與證型有關。 ![]() 4.4.2 組心電圖療效比較 見表 3。 總有效率熱敏灸 組為84.00% ,西藥組為 78.00% ,2 組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 > 0.05)。 ![]() 4.5.2 組治療前后 ST 段下移幅度總和(ΣST)、ST 段下移導聯總數(NST)和 T 波改變導聯總數(NT)比較 見表 4。熱敏灸 組治療后 ΣST、NST、NT 較治療前均有改善,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P < 0.05)。西藥組 NST、NT 治療前后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P < 0.05),ΣST 治療前后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 >0.05)。熱敏灸 組 ΣST、NST、NT 值改善優于西藥組,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P < 0.05)。 ![]() 與治療前比較,①P < 0.05;與西藥組治療后比較,②P< 0.05 4.6.2 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見表 5。治療后熱敏灸 組全血黏度低切值、全血黏度高切值、血漿比黏度、紅細胞比值等血液流變學指標均有所下降,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P < 0.05),血漿纖維蛋白原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 > 0.05);治療后西藥組全血黏度低切值、血漿比黏度、紅細胞比值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P< 0.05),全血黏度高切值、血漿纖維蛋白原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意義 (P > 0.05)。治療后 2 組全血黏度低切值、全血黏度高切值、血漿比黏度、血漿纖維蛋白原、紅細胞比值分別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意義(P < 0.05)。 ![]() 與治療前比較,①P < 0.05;與西藥組治療后比較,②P < 0.05
5 討論 冠心病 心絞痛 屬中醫學胸痹心痛范疇,飲食失調、年老體衰、外邪侵襲等是胸痹心痛的主要病機。素體陽虛而遇陰寒之邪內侵,寒邪收引,心脈收縮痙攣,心血運行不暢;寒性凝滯,血液凝于脈內,不能運行,心脈不通而發心痛。素體肥碩 痰多,飲食失調,進食肥甘油膩之品失制,脾胃運化痰濕不足,痰濕之邪聚于胸,心陽不得宣通發為心痹。憂慮、凝思過度,氣結氣郁,日久生瘀。痰瘀之邪裹積于心脈之中,導致心脈流行不暢,每遇飽食、憤怒等食積氣滯則發胸痹心痛。陽氣不足,氣不行血,宣散不足也可發心痛。陰不足,或煉津成痰,或對心脈滋養、濡潤不足,引起心脈運行不暢多易發胸痹心痛。 “凡病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灸法具有溫經散寒、扶陽固脫、消瘀散結、防病保健的作用。氣為血之帥,血隨氣行,氣得溫則行,氣行血亦行而不成瘀。氣行則水飲運化調暢,痰濕易于消散。痰瘀之邪消散,心血運行暢通,則胸痹心痛少發。寒邪內侵者,灸其穴,寒邪外泄,心陽宣達而病去。陰寒內侵、痰瘀內結者是灸法的良好適應癥。氣陰不足于內者,灸療可補益其脾肺之氣,使氣陰得生而病減。然氣陰不可速生,故病去較緩。 艾灸 熱敏化腧穴[4~6]可產生透熱、擴熱、傳熱、 遠部熱、深部熱、非熱感覺,是進行熱敏化腧穴篩選的標準,也是熱敏灸 能提高治療效果的基礎。通過強弱、軀干四肢、近心遠心穴、左右前后等熱敏化腧穴的選擇搭配、熱敏化腧穴經熱敏化后精氣傳導、運行增強,提高了冠心病 心絞痛 熱敏灸 治療的臨床療效。 通過實驗可以看到,熱敏點灸療技術是治療冠心病 心絞痛 的有效方法之一,對寒、虛、瘀證效果明顯,與傳統灸療理論中認為的艾灸 具有宣通經脈、補虛散寒的作用相一致。該技術能有效地緩解、改善患者心絞痛 程度,改善心電圖 ΣST、NST、NT 值,改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這可能是該技術有效的作用機制之一。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熱敏點灸療技術的作用機制將得到進一步的明確。 參考文獻 [1]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68- 73. [2]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06- 109. [3] 張伯臾.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08- 112. [4] 陳日新,康明非.一種新類型的疾病反應點——熱敏點及其臨床意義[J ]. 江 西 中 醫 學 院 學 報 , 2006, 18 (2):29- 30. [5] 陳日新.以腧穴熱敏化為入門向導,開創艾灸 調控人體機能新天地[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07,19(1):57- 60. [6] 陳日新,康明非.腧穴熱敏化的臨床應用[J ].中國針灸,2007,27(3):199- 20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