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花 □萬書霞 趙家是張莊最萬難的人家之一,窮得叮當響,父母身體不好,孩子又多,時常吃了上頓沒下頓,孩子們經常餓得哇哇大哭。家里的茅草屋常年漏雨,里面橫七豎八地睡著擠擠的人。大人孩子夏天衣不蔽體,冬天單衣薄裳。趙家父母腿腳不便,個子又小,在大集體靠勞力掙工分的時候,他家苦到的工分少,分到的糧食少得可憐。老兩口靠著東挪西借過日子,饑一頓飽一頓地拉扯著七八個孩子。 眼看孩子們都長大了,他家的孩子,基本都遺傳了父母的小個子,因為小時候受苦,吃得不好,更矮小。趙家的男孩子找媳婦比登天還難,沒有哪家愿意把女兒許配給窮得叮當響的人家,朝他家黑黢黢的茅草屋里張望一眼后背都發涼。 窮人有窮人的活法和打算,好在趙家也有閨女,孩子們的婚事都由父母安排。趙家父母請人張羅,去找和他家一樣窮,有閨女又有兒子的人家。閨女給對方人家做兒媳婦,對方閨女到他家做兒媳婦,拿一個閨女換一個兒媳婦回來,俗稱“換親”。換親還有一個好處,不但能省下彩禮錢,還能省下結婚所需要的一切花費,反正要來要去都是自家的,如果跟男方家講條件,就等于給自己爸媽講條件,為難自己的哥哥或弟弟。而且這樣的婚姻,相對來說也有保障,你對我的父母不孝,我就對你的父母不孝,你跟我哥離婚我就跟你弟離婚。總之,兩家并一家互相捆綁在一起了,唯一的方法就是認命,好好過日子。 過去,我們那兒重男輕女,傳宗接代是大事,沒有哪家父母愿意看到兒子打光棍,也沒有哪家姊妹愿意看到自己的哥哥或弟弟絕后。很多窮人家就是用“換親”的辦法,讓自己的兒子娶上媳婦的。換親的婚禮非常簡單,喜憂參半,對女孩子來說甚至有些悲壯,男孩子終于娶上了媳婦,心里樂開了花,女孩子基本上都是哭著出嫁的,傷心地哭,絕望地哭。 翠花就是換親過來的。沒到趙家,翠花就知道這個新家和她自己的娘家一樣,家徒四壁,窮得叮當響。好在翠花的丈夫,人長得還算周正,在趙家兄弟中也算高的。這對翠花來說是不幸中的萬幸,就算丈夫是個瘸子是個瞎子,家里要她換親,她也是要換的,就算她心里有一千個不愿意一萬個委屈,她也得換,她不能讓她哥打光棍。趙家的男孩子基本都是靠換親取上媳婦的,單下最小的一個男孩子。最小的那個男孩子最后到人家做了上門女婿。這就是有錢沒錢的區別。沒錢,男孩子娶不上媳婦,有錢,女孩子能招到上門女婿。在農村,上門女婿的日子并不好過,總有寄人籬下的感覺,而且有的女方家也不把上門女婿當回事,做牛做馬還被欺負。我曾經看到過,趙家最小的兒子被攆了回來,坐在魚塘邊號啕大哭。還有一次,他的丈母娘家帶一幫人來,氣勢洶洶地當著他父母的面打罵他侮辱他。盡管這樣,趙家父母還是把兒子攆了回去,其他兒子都結婚了,家里沒有他的容身之地,連睡覺的地方都沒有。不知道后來趙家最小的兒子怎樣了,在魚塘邊被打罵,絕望哭泣的樣子,那是我最后一次看到他。趙家小兒子和我年齡相仿,小時候在一起玩過,上學似乎也差不多年級,甚至同學過。 翠花到底是窮人家的孩子出身,勤快能吃苦。嫁到趙家后,立刻轉變角色,把趙家當成自己的家。省吃儉用,起早貪黑,為了糧食收成好些,整天在地里忙活,除了燒飯吃飯睡覺,就在地里干活,經常半夜就起來做事。翠花養魚時,夏天再熱,她都在外面割草喂魚,一擔一擔地朝魚塘里挑草。她家魚塘的收成總是比別人家好。翠花養蠶時,總是多養,家里的桑樹葉子不夠蠶吃,翠花經常到野地里采摘野桑樹葉子,爬到高高的桑樹上,采摘一袋又一袋的桑葉回家。周圍的桑樹葉子被采摘光了,翠花就跑好遠好遠的野地里找桑樹。翠花種地時,農忙季節,自家地里的活都是夜里干完,白天到別人家干活苦錢。尤其是栽秧,雖然很辛苦,但是勞力錢還是蠻誘人的。栽秧季節,翠花基本天天外出栽秧苦錢。夜里看不到干的活,翠花天蒙蒙亮就出去干一早上活,然后再到別人家做工。翠花還到處開墾荒地,種五谷雜糧。日子在翠花的努力下,漸漸好了起來,生了兒子砌了房子。翠花把每一分錢都當好的,每一分錢都努力去掙。 翠花靠自己的雙手為兒子娶上媳婦,舉辦了風風光光的婚禮。看著兒子兒媳婦,翠花的笑容里夾雜著兩行滾燙的淚,她的兒子終于不用換親了。如今,翠花家的條件好了,孫子都已經十來歲了。翠花也開始老了,翠花仍然很勤勞,承包了幾十畝的土地。別人家大面積承包土地都是雇人種收,而她家就靠她老兩口。要知道,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而翠花做到了,翠花就沒有夜晚的概念,經常夜里在地里干活。即便是男人的活,她干的一點不比男人差。挑水挑糞,治蟲打藥,撒肥薅草,幾乎無所不能。在家里洗衣做飯,帶孩子更不用說。家里家外,一把好手。除了承包幾十畝土地,她還養雞養鴨,賣錢補貼家用。日子好了,錢包鼓了。但是,翠花還和以前一樣節省。吃粗茶淡飯,穿破舊衣裳。為了過上好日子,翠花像一部永不停歇的勞動機器。 【作者簡介】萬書霞,教師,熱愛寫作,閑暇時光,碼些文字,回憶舊時的張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