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作者菲利普·羅斯是美國著名作家,不管是作品總量,還是收獲的文學獎項,都堪稱傲視群雄。2005年,《紐約時報書評》曾評選過“過去二十五年里最好的美國小說”,前20部小說中,有6部羅斯的小說。 關于本書《人性的污穢》是羅斯最優秀的作品之一,問世后,接連獲得七個文學獎。這本書以一本書的容量,深深觸及了美國社會幾乎所有痛點。 核心內容為什么說羅斯是一位我們無法忽略的作家?羅斯為什么能把美國寫得如此透徹?《人性的污穢》的敘述手法有什么特點? 前言 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本期音頻為你解讀的是美國當代文學名著《人性的污穢》,這是美國著名作家菲利普·羅斯的代表作。 菲利普·羅斯的創作生涯長達數十年,寫了三十多部小說,不管是作品總量,還是收獲的文學獎項,他都堪稱傲視群雄。羅斯獲得過兩次美國國家圖書獎,兩次美國國家書評獎,三次??思{文學獎。到了21世紀,表彰羅斯終身成就的文學榮譽接踵而來:2005年,《紐約時報書評》邀請數百位文學出版行業的權威人士,每人選一部“過去二十五年里最好的美國小說”,得票最多的前20部小說中,竟然有6部羅斯的小說;2011年,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在白宮授予羅斯美國國家人文獎章,幾個月后,羅斯又獲得了布克國際文學獎。 重要文學獎項中,羅斯只缺一尊諾貝爾文學獎。直到2018年羅斯因病去世前,他的名字一次次出現在諾獎的熱門名單上,卻始終失之交臂。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方面,隨著美國在20世紀下半葉成為世界第一強國,諾獎對美國文學和美國作家的態度越來越微妙。諾獎需要在強勢與弱勢文化之間維持獎項平衡,這意味著,美國作家會面臨更嚴苛的評判。另一方面,羅斯的寫作雖然廣受推崇,但同時也會引發爭議,他對美國內部社會問題的關注,對尖銳矛盾毫不遮掩地呈現,都可能讓不同立場的讀者產生反感。羅斯不是那種四平八穩、圓融通達的作家,他像個永遠充滿斗志的拳擊手,總是在伺機進攻。 今天為你解讀的這部《人性的污穢》是羅斯的代表作之一。2000年,這部小說問世之后,接連獲得七個文學獎。2003年,根據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也大獲成功,拓寬了這部小說在全世界的影響。在這部小說中,羅斯對美國社會的政治及人性層面的剖析,可謂鞭辟入里,他用一本書的容量,深深觸及了美國社會幾乎所有痛點。 第一部分 羅斯為什么能把美國寫得如此透徹,我們先來看看他的文學生涯是如何展開的。1933年,菲利普·羅斯出生在美國新澤西州的紐瓦克市,他后來的很多作品都把紐瓦克作為故事展開的重要場景。羅斯成長于一個正統的猶太人中產家庭,父母都是美國的第二代移民,家里有奧地利和烏克蘭血統。他的父親開過小型制鞋作坊,當過保險公司的經紀人,從底層開始逐漸站穩腳跟。 羅斯從小在紐瓦克上學,直到大學第二年才轉到賓夕法尼亞州,此后,他在芝加哥大學獲得了英語文學碩士學位。羅斯沿著典型的學院派寫作的路徑闖入美國文壇,一開局就十分順利。他在1959年發表的第一部小說集《再見,哥倫布》,第二年就贏得了美國國家圖書獎。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一個叫內森·祖克曼的人物進入羅斯的小說,成為此后他的大部分小說的鮮明標志。祖克曼在這些小說中負責敘事,有時候祖克曼是第一主角,直接參與小說的中心事件,有時候他是旁觀者和見證者。祖克曼的身份和經歷與羅斯本人有很多相似之處,這個角色讓羅斯的小說帶有強烈的自我表達的意味。于是,有些評論家把羅斯的一些小說視為“半自傳體”小說。打個比方,祖克曼這個角色的功能以及與作者的關系,有點像美國導演伍迪·艾倫常常出現在他自導自演的電影里。 在“祖克曼”出現的小說中,有三部小說尤其重要,分別是《背叛》(又名《我嫁給了共產黨人》)《美國牧歌》以及《人性的污穢》,羅斯把它們命名為“美國三部曲”。這三部小說的人物和情節之間并沒有聯系,它們都聚焦于在美國歷史中留下深深傷痕的重大事件,比如,《背叛》中涉及麥卡錫主義,《美國牧歌》中涉及越戰問題。作為第三部曲,《人性的污穢》也不例外,它涉及的重大事件我們等會就會說到。正式進入故事前,我們有必要先了解下,這部作品的敘述手法。 小說從作家祖克曼的第一人稱敘述開始,但第一句話就引入了這部小說真正的男主角——祖克曼的鄰居科爾曼·西爾克。接下來的故事,都是祖克曼在敘述科爾曼的故事,時間順序被打亂,科爾曼的過去和現在交替進行,中間還不時插入祖克曼與科爾曼結識、交往的過程,揭示了祖克曼是怎么漸漸了解科爾曼的秘密的。也就是說,整本書的主線是科爾曼的一生,順敘、倒敘和插敘始終并存,而副線則是祖克曼怎樣追尋線索、組織材料,把這部小說搭建起來。這條副線讓《人性的污穢》具有明顯的 “元小說”的意味,元首的元。 稍微解釋一下,“元小說”就是有關小說的小說。傳統小說往往關心的是人物、事件,也就是作品敘述的內容。而元小說把關注重點放在了作者如何構建這部小說上,關注小說的虛構身份和創作過程。這類小說的作者,往往會在某個部分,用某種方式向讀者聲明,展現在你們眼前的是作者的虛構作品。 在《人性的污穢》中,科爾曼的主線和祖克曼的副線時而平行,時而相交,時而互相追逐。讀者讀到最后,一旦把前因后果全部拼接完整以后,會發現整體邏輯嚴絲合縫。這種寫法能極大地拓寬讀者的視角,你會在不知不覺中不斷調整你和人物的時空距離,能夠從多個角度觀察他,探索他的內心世界。同時,這種寫法也向作者的寫作技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換成另一個寫作者,很難想象能像羅斯那樣駕馭自如。 第二部分 好,我們正式進入《人性的污穢》的故事。與“美國三部曲”的前兩部一樣,《人性的污穢》選擇了一個發生了重大政治事件的時間點。小說的第一句把時間定格在1998年的夏天。敘述者祖克曼告訴讀者,他的鄰居,雅典娜學院古典文學教授兼院長科爾曼親口說,自己71歲了,正在與34歲的清潔女工福妮雅私通。 小說開頭的第三段寫道:這個夏天,“無獨有偶,正是比爾·克林頓的秘密,包括它最后一個令人不堪的細節浮出水面的夏天?!?1998年,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與萊溫斯基的性丑聞震驚全美,由此引發的政治動蕩和倫理爭議余波不絕。羅斯在小說設定中,讓科爾曼受到的道德指控與克林頓事件同步發生,顯然,他是有意這么做,讓這兩個事件形成對照。 隨著敘述的進展,我們很快發現,與福妮雅的私情,只是造成科爾曼人生危機的原因之一。真正引發這場人生危機的,是一樁意外事件。在科爾曼的課堂上,連續五周點名都有兩個學生缺席,第六周仍然如此,他就當場開了個玩笑,說究竟這兩個名字是真有其人呢,還是“spooks”?!皊pook”這個英文單詞,用在科爾曼的玩笑語境中,應該解釋成它的本義“鬼魂、幽靈”。然而,科爾曼沒有想到的是,這兩個他從未見過的學生是黑人。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spook”這個詞是有時用來指稱黑人的貶義詞。兩個黑人學生以種族歧視為由,向學校告發科爾曼,學校要他解釋,科爾曼說,自己早就忘了這個詞還曾經有過這樣的含義,“這項控罪不僅是子虛烏有——而且是彌天大謊。” 然而,這件事情非但沒有結束,反而迅速發酵。科爾曼是雅典娜學院的院長,他那些引入競爭機制的改革舉措,早就給他在學院的人際關系埋下了定時炸彈。原來支持科爾曼改革的老校長已經離職,新任校長的態度與前任大不相同,于是,一股反對科爾曼的勢頭便出現了?!斑@股勢頭究竟有多強大,他一直不明白,直到他一個系一個系地計算出究竟有多少人對眼前的局面幸災樂禍時,他才恍然大悟?!?/p> 這場“種族歧視”的實質是學院的內部斗爭,科爾曼聲譽嚴重受損,被迫主動辭職。他的妻子艾麗斯在受到強烈精神刺激后不幸去世。學院系主任德芬妮·魯斯是一個外貌出眾、野心勃勃的女人,她對科爾曼既懷著某種被扭曲被壓抑的欲望,又對他的院長位置覬覦已久。就在這個節骨眼上,魯斯發出了一封匿名信,指出科爾曼與清潔女工福妮雅的私情??茽柭俅温暶墙?,他與兒女的關系也降到了冰點。 科爾曼有滿腔憤懣無從傾訴,就主動跟鄰居祖克曼接觸。他知道祖克曼是個作家,希望能借他的筆把自己的冤屈寫出來。祖克曼在與科爾曼的交往中,逐漸把他的人生故事拼接完整,其中既有科爾曼自己樂意傾吐的,也有他刻意掩藏的。最讓祖克曼驚訝的是,科爾曼這位表面上如假包換的猶太白人,實際上卻是個黑人。 科爾曼的祖上是逃跑的黑奴,被人帶到了美國北方。歷經歲月變遷,很多當地黑人開始與戰死的士兵的遺孀通婚,他們后代的血統逐漸變得復雜??茽柭褪沁@些后代中的一員,只看他的外貌,已經很難分辨出他是不是有色人種。 科爾曼出生在小康之家,父親給他制定的人生規劃堪稱周到完美:希望他學醫,接受黑人能受到的最好的教育,在大學里遇見一個正派黑人家庭出身的淺色皮膚的女孩,然后,結婚,安家立業,生兒育女,再把孩子們送入最好的黑人學校。他的父親堅信,科爾曼必將憑借智力和相貌上的巨大優勢,迅速進入黑人社會的最高階層,成為大家景仰的人物。 然而,隨著年事漸長,科爾曼發現,黑人的最高階層也很難得到美國社會真正的認同。小說到這里,又安排了幾個事件,促成科爾曼在思想上發生轉折。比如,科爾曼上中學時,田徑隊里有個白人運動員在車禍中受重傷,隊員們爭先恐后到他家獻血,然而,那家人禮貌地拒絕了科爾曼的獻血請求,顯然,這是出于種族偏見。于是,當18歲的科爾曼為服兵役填表時,他突然意識到,自己完全可以借著這個機會擺脫原來的身份。科爾曼填表時篡改了種族,服完兵役后,他又用新的身份考入了紐約大學。從此,他進入了理想的學校,用過人的體力當上了地下職業拳擊手,還贏得了女孩的青睞。 科爾曼曾經與一個有純正北歐血統的女孩情投意合,倆人幾乎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然而,這一切在他帶女朋友回家以后戛然而止。盡管家里人小心翼翼地提前做了準備,可他的女朋友還是在回程的火車上大喊一聲:“我做不到!” 除此之外,她沒有再做任何別的解釋??茽柭呐笥淹纯蘖魈椋氉砸蝗藳_下火車,就像后面有人追殺她,這個女孩自此便杳無音信。 痛定思痛的科爾曼,在完成婚姻大事時做出了違背人性的決定。他之所以選擇跟猶太人艾麗斯結婚,最大的原因是艾麗斯的頭發“宛如灌木叢似的糾纏盤繞”,比科爾曼的頭發更像黑人的頭發。這樣一來,萬一將來孩子的發質看起來像黑人,艾麗斯的相貌能夠幫忙洗脫嫌疑??茽柭€在結婚前回了一次家,把一個殘忍的計劃扔給了寡居的母親。這段母子倆的對話構成了小說中最讓人難忘的部分,我們來看看,羅斯是怎么寫的: 科爾曼的母親說:“她相信你父母雙亡,科爾曼。你是這么對她說的?!?/p> “對。” “你沒有哥哥,你沒有妹妹。” 科爾曼點點頭。 母親說:“你永遠不會讓他們見到我,你永遠不會讓他們知道我是誰……你告訴我唯一能讓我撫摸我孫子的辦法是,你雇用我以布朗太太的身份看護孩子,照看他們睡覺,我會照辦。叫我以布朗太太身份給你打掃房子,我也會照辦。我肯定會做你吩咐我做的一切。我別無選擇?!?/p> 科爾曼說,“沒有嗎?” “有選擇?是嗎?我的選擇是什么,科爾曼?” “跟我脫離母子關系。” 科爾曼的母親幾乎是以嘲弄的態度,假裝考慮了一下?!拔蚁胛铱梢詫δ闳绱私^情。是的,這可以做到,我想。但你認為我到哪兒才能找到對我自己如此絕情的力量?” 就這樣,科爾曼徹底拋棄了原生家庭,虛構出了猶太人科爾曼,他以為這樣就能把黑人科爾曼的歷史輕輕抹去。但是,身份認同的錯亂以及怕被人揭穿身份的恐懼,始終沒有放過他。早年在海軍服役時,科爾曼曾經因為在白人妓院被人認出是黑人,而受到極大的羞辱。當時,保鏢把他扔出開著的大門,甩過人行道邊的臺階,丟在了馬路當中。那天晚上,他找人在自己身上留下了“美國海軍”的文身。在科爾曼看來,這個文身是他全部的歷史,能夠表現出他的英雄主義與羞恥之間的不可分割性。 而學院里“幽靈”事件的爆發,終于把科爾曼一生積壓的屈辱、愧疚和惶惑翻到了臺面上。他對自己種族的背叛,通過一種極具反諷意味的方式,得到了“報應”。墜入谷底后的科爾曼,唯一的寄托就是福妮雅。作者祖克曼也漸漸了解到,福妮雅的身世曲折而凄慘,她的“身份”中也存在奇怪的錯位。 福妮雅的原生家庭其實很富有,但家庭內部千瘡百孔。福妮雅五歲時,父母離異。有錢的父親發現美麗的母親和人私通,就離婚了。母親愛錢,之后又嫁給了有錢人,但繼父卻對這個漂亮女孩一直沒安好心,屢次企圖性侵她。母親不愿意相信福妮雅,她用上層階級的那套方式處理問題,帶著福妮雅去看心理醫生。就診了十次以后,連心理醫生也站到了繼父那一邊,因為給診所付賬的人是繼父,而心理醫生的情人正是福妮雅的母親。 福妮雅別無選擇,只能離家出走,逃到了南方,刻意地與她原本的階層劃清界限。剛滿二十歲,她就嫁給了一個比她年長、當過越戰老兵的農民萊斯特。然而,她剛從上流社會的噩夢中驚醒,就墜入了底層的深淵。萊斯特既沒有錢也缺乏技能,農場很快破產。更嚴重的是,萊斯特在戰爭中患上了創傷后應激障礙,有嚴重的暴力傾向。面對極度貧乏、傷痕累累的生活,福妮雅只能通過與別的男人出軌來釋放壓力。結果,她有次外出偷情,導致家中無人照看、不慎失火,兩個孩子因此喪生火海。 科爾曼與福妮雅的關系,與其說是單純為了尋求生理刺激,不如說是兩個遭遇了身份錯位的“天涯淪落人”在抱團取暖,茍延殘喘地尋求一點心理慰藉。讀者應該可以從整部小說的基調判斷出,他們兩人并不會在小說結尾得到救贖,事實也果然如此??茽柭c福妮雅最終意外死亡,小說里并沒有正面敘述這件事。表面上,奪去他們生命的是兩人駕車外出時發生的一場車禍。人們發現他們的時候,他們已經連人帶車栽進了河里。然而,菲利普·羅斯在情節上做出的兩處安排,讓這次“意外”顯得意味深長。 首先,就在車禍發生的同時,在小說里進行正面敘述的是系主任德芬妮·魯斯。當時,魯斯處于單身寂寞中,正在猶豫要不要給《紐約書評》的分類廣告欄目,發自己的匿名求偶廣告。在神不守舍、心煩意亂、百感交集的狀態下,她把廣告的草稿,群發給了以前自動設定的郵件地址,剎那間,這封郵件就抵達了學院文學系的十名教師。更糟糕的是,她在這份廣告里勾勒出的理想男性,無論是相貌還是學識水準,同事們一看就能知道,這是以科爾曼為模版來寫的。 科爾曼一直是魯斯在學院里做權力斗爭的敵人,也是當年錄用她,后來卻被她用匿名信算計過的前領導。這封郵件能表明,她一直暗戀科爾曼。魯斯看到郵件直接發往同事手中,頓時崩潰痛哭。恰在此時,科爾曼與福妮雅雙雙遇難的消息傳來,魯斯就順勢虛構出了,科爾曼出事之前闖進她辦公室、用她的名義群發出那封郵件的狗血情節。為了保住她在眾人眼中的形象和“身份”,魯斯不惜在科爾曼死后,又在他的名譽上潑了一道臟水。 羅斯的第二處安排更加隱晦。在小說末尾,祖克曼與福妮雅的丈夫萊斯特有一大段玄妙的、心照不宣的對話。萊斯特說到自己的戰后創傷時,有意無意地提到了,戰友們都擔心他會死在車禍里。在祖克曼的追問下,萊斯特承認自己經常一邊開車一邊酗酒。在被問到“你有沒有撞到過別人?”這個敏感問題時,萊斯特并沒有否認,他只是以故作輕松的態度說,“就算出了事,我也不會知道”。他已經學會用創傷后應激障礙癥,來為自己所有潛在的罪責開脫。關于科爾曼的車禍究竟怎么發生,小說到最后也沒有給出確鑿的答案,但一切已盡在不言中。 第三部分 《人性的污穢》的故事情節已經講完了。在菲利普·羅斯的所有作品中,《人性的污穢》的批判力度未必是最大的,但故事深邃的悲劇性以及人物動人的復雜性,都讓這部小說光彩奪目。 我們重新把小說結構梳理一遍之后,會發現,整部小說中人物的痛苦根源都與身份有關,他們那些難以言說的秘密,都是因為在塑造自己社會角色的過程中,發生了強烈的、甚至是畸形的錯位。 科爾曼終身被囚禁在種族困境中,他偽造身份之后最終被“身份”反噬;福妮雅在貧富懸殊的兩個階層中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德芬妮·魯斯滿嘴的女權主義,與她內心深處的欲望形成強烈沖突;萊斯特則把自己封鎖在戰爭創傷中,從受害者變成了施暴者。除了講述這些人物的命運,小說中還不斷出現克林頓性丑聞事件的進展,各個人物對這樁事件的評論,這些內容就像一曲有強烈反諷意味的背景音樂,始終縈繞在文本中,為小說人物的命運提供意味深長的注腳。 這樣一個有關身份政治的主題,為什么能引起人們,尤其是美國人這么深切的共鳴?為什么說《人性的污穢》是一個典型的美國故事?這跟美國的歷史有很大關系。 我們知道,美國建國的歷史并不長,它并沒有經過長期的歷史演變。某種程度上,更像是基于理想主義的人類社會實驗田。美國的種族、階層和價值觀都是多元的,要把這么復雜的社會構成統一起來,必須以一種共同的信念,一個美好的“故事”作為團結的基礎。這個故事,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美國夢”。在這個故事里,人與人之間,身份之間,性別之間,種族之間,階層之間是生而平等的——只要你足夠努力,都能夢想成真,實現自我價值。 “政治正確”在美國之所以顯得如此重要,是因為這些準則都是支撐“美國夢”得以成立的基礎。然而,羅斯犀利的筆觸,總是毫不遲疑地揭開華美的袍子,指出袍子底下暗藏著多少虱子。這部小說中有一段直接點題。福妮雅看到一只家養的烏鴉飛到外面的樹林被野生烏鴉騷擾欺負時,說了這樣一段話: “這就是接受人工喂養的結果,這就是他(烏鴉)一輩子老跟我們這樣的人待在一起的結果……我們留下一個污穢,我們留下一串蹤跡,我們留下我們的印記。在每個人的身上。存儲于體內。與生俱來。污穢先于印記,沒有留下印記之前便已存在。污穢完全是內在的,無需印記。污穢先于反抗,包圍反抗,并使一切的解釋與理解陷入茫然。這就是為什么所有的凈化行為純屬玩笑。而且還是個野蠻的玩笑。純潔的幻想是極其可怕的。是瘋狂的。對純潔的追求,其實質倘若不是更嚴重的不純潔,又會是什么呢?” 這段話的意思是,對“純潔”和“凈化行為”的過分追求,能夠讓矛盾和污穢被暫時掩藏或壓抑,可這也意味著,此后會有更強烈的反彈,甚至崩潰。羅斯想要通過這部小說、這場活生生的悲劇,來揭示人為的、極端的“凈化”,對于人性的“原生態”會造成多大的扭曲和傷害,這種“凈化”也會讓整個社會的道德標準越來越虛偽。從這個角度理解《人性的污穢》,我們就會發現,這部小說的立意,遠比單純批判種族主義或者階級鴻溝要復雜得多,深刻得多。 總結 到這里,《人性的污穢》這部小說的精華內容已經為你解讀完了。最后,我們再聊聊菲利普·羅斯的文學風格。他的標志性風格在這部小說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可以概括成三點: 第一,羅斯的視角轉換運用得爐火純青。祖克曼的旁觀敘述,以及他經過調查之后代入科爾曼視角的敘述,這兩者互相交融,無縫對接。第二,羅斯對于人物心理的把握和開掘很有深度,他下筆總是準確而兇狠,不留余地,直抵人心最深處,非常善于揭開人際關系表面溫情脈脈的面紗。第三,羅斯的小說文本中會大量運用人物對話,常常是大段大段、排山倒海的對話,具有優秀舞臺劇的磅礴氣勢?!度诵缘奈鄯x》這部小說中,臺詞的平均質量非常高。單獨摘錄出來,也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這些臺詞也很有爭議,不喜歡羅斯小說的讀者,常常會因為這些對話,認為他行文冗長,失去節制。但熱愛羅斯的讀者,能夠從這些鏗鏘有力的詞語中獲得無法從別處得到的感悟和啟迪。 菲利普·羅斯就是這樣一個充滿力量也飽受爭議的作家,他總是激起讀者愛憎分明的情感。你可能會很喜歡他,也可能會討厭他,但你絕對無法忽略他。 撰稿:黃昱寧工作室 劃重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