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向被奉為至圣先師,其語多精博之論。老夫子晚年省身悟道,曾有“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之說。何謂天命?理學大師朱熹詮釋為“天道之流行而賦予物者也,乃事物所以當然之故也”,意即自然變化之內在規律。所謂知天命者,即是說人生至此,審時度勢之經驗能力足可坦然應對一切外在的偶然。 年齡原本是生命成長之時間量度,先賢一言既出,則成了人生修養之境界高度。其實,孔子所述之年,并非確數,乃人生大致進境過程而已。雖是比照自況,卻也一語破的,道出了人生從蒙昧到成熟的一般規律。人經髫齡向學,三十小成而立,四十明理而不惑,直至五十上下,生活歷練達到相應程度,悠悠萬事,方感豁然頓悟,于世事人情,也就有了較清醒的認知和較自由的把握。春秋時期,人之平均壽命不足四十,五十自然已算高齡。由此可見,洞悉世事練達人情分明是終其一生之修為。人生經驗日月累,有道是“行年五十當知四十九年之非”,斯言不謬也。 幼時偶見年過半百者,驚其多皺長須,盡顯蒼老之態。筆者乙酉年已滿五十,至今五十有四矣,內心竟無老之將至之虞。只是知命之年,卻并未知天命,充其量處事多了幾分主動和自覺,待人添了幾分寬容和超脫罷了。世事紛繁,人心叵測,認識和把握自然規律,應當是畢生的課程。不過,近人梁啟超五十作知命演講,今人賈平凹是歲作《五十大話》,不啻為五十宣言。意在昭示天下,五十乃人生一大關節,重要階段。不說幾句話似乎于過往歲月有些愧對和抱憾。竊以為名家之言賢者之行,自有其卓然不凡之處,絕非信口開河隨意而為矣。 余本平俗,半生庸碌,豈敢妄自比附大家。只是人同此情,事同此理。五十即過,陡添一種檢索生命的沖動和珍惜生命的自覺。于世事人情,往往善由心生,于水光山色,往往情動于衷。尤其近年身負重任,心系百姓,情牽民生,于善惡冷暖,常常有感而發,于寵辱榮恥,每每憑心而論。人生諸教況味,似乎有了一種曾經滄海難為水的感覺,有了一種閱人知世的頓悟。念及個人成長,常懷感恩之心。組織培養,領信任,社會關愛,親人呵護,朋友幫助,般般恩澤滋養身心鞠躬盡瘁難償于萬一。只好化作拼搏之力,不用揚鞭,自奮蹄政眼余用之日,夜人靜之時,習慣了讀書寫作臨案,心游萬仞,千般思緒如涓涓細流匯聚筆端。凝神中,執著地追索往昔,默默地感受親情,虔誠地咀嚼人生,深情地觸摸自然,自覺精神上是一種難得的澡雪和撫慰,于修德立業養性健體大有裨益。 古人云:“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余五十前后所成之文字,雖嫌粗率淺陋,卻是真情實感的吐露,身所親而思所慮,形于文而發于心,故而名曰“知命心語”,與先前所著《苦語》、《親情絮語》一脈相承,并為連理矣。 2006.03草就 2009.03略作改動 作者簡介 張存金,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菏澤市作協名譽主席,曾任菏澤市副市長,菏澤學院黨委書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