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第四屆軌道交通供電系統技術大會
會議由中國電工技術學會主辦,將于2017年11月28日在北京鐵道大廈召開,研討電工科技最新研究成果對軌道交通供電領域所帶來的革新影響和應用前景,推進協同創新。瀏覽會議詳情和在線報名參會請長按識別二維碼。
2017第四屆軌道交通供電系統技術大會 會議由中國電工技術學會主辦,將于2017年11月28日在北京鐵道大廈召開,研討電工科技最新研究成果對軌道交通供電領域所帶來的革新影響和應用前景,推進協同創新。瀏覽會議詳情和在線報名參會請長按識別二維碼。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中國的能源消費總量連續多年都位居世界前列。隨著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和環境污染的逐年凸顯,降低煤炭、石油等一次性能源的消費比重,提高水、風、光等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推進能源結構調整,成為我國能源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日前,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發布的《中國電力行業年度發展報告2017》顯示,我國2016年發電裝機容量突破16億kW。在增速趨緩的同時,非化石能源裝機比重持續提高,占全國總裝機容量的36.6%,比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 其中,水電33207萬kW(其中抽水蓄能2669萬kW、增長15.8%),增長3.9%;火電106094萬kW,增長5.5%(其中煤電裝機容量94624萬kW、增長5.1%,燃氣7011萬kW、增長6.2%);核電3364萬kW,增長23.8%;并網風電14747萬kW,增長12.8%;并網太陽能發電7631萬kW(其中分布式光伏發電1032萬kW),增長80.9%。新增發電裝機中水、火電規模下降明顯,非化石能源裝機接近60%。 近年來,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成效顯著,但由于能源資源與消費需求呈逆向分布,西部地區風光水等能源電力需要大規模外送至中東部地區消納,目前仍然面臨著市場主體的義務不明晰、跨省跨區消納的政策和價格機制不完善、電力外送通道建設滯后等問題,我國棄風、棄光、棄水現象仍比較嚴重。 2015年,國家電網調度范圍內累計棄光電量為46.5億kW·h,棄光率12.62%,其中甘肅棄光率達到30.7%,新疆22%。2015年上半年棄風率也攀升至15.2%,下半年極端限電比例已達到79%。云南去年棄水達到152億kW·h。據《中國電力行業年度發展報告2017》顯示,2016年全國棄水棄風棄光電量高達1000億kW·h。 為加快解決“三棄”問題,促進可再生能源的持續健康發展,2016年以來國家能源局采取了一系列對策措施: 一是完善政策體系,先后建立了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目標引導制度、可再生能源發電全額保障性收購制度、風電產業監測預警機制,保障新能源優先利用; 二是優化開發布局,嚴格控制“三北”限電嚴重地區的建設規模,將風電發展重心轉移到中東部和南方地區,從加強外送通道建設、挖掘本地消納能力等方面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 三是優化調度運行,促進清潔能源多發滿發,印發《可再生能源調峰機組優先發電試行辦法》,在“三北”地區開展煤電靈活性改造試點,提升系統調峰能力,促進新能源高效利用。 電網作為在消納過程中的關鍵一環,對于解決清潔能源的消納利用難題至關重要。為了在“十三五”期間進一步提高新能源消納能力,國家電網公司已經制定了促進新能源消納的多項舉措:一是在電源側解決調峰能力不足的問題,主要是在我國“十三五”消納清潔能源電量目標的基礎上提高國家電網自身的目標,以便跟上我國新能源發電的發展勢頭;二是擴大新能源的消納范圍;三是在負荷側找到新的需求點;四是進一步推動統一電力交易市場的建立。 在相關政策措施的推動以及各方的共同努力下,2017年以來,全國棄風、棄光呈現明顯好轉趨勢。截至4月底,全國棄風電量178億kW·h,同比減少68億kW·h,平均棄風率15%,同比下降9個百分點;棄光電量28億kW·h,同比減少9億kW·h,平均棄光率9%,同比下降5個百分點。 《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至2020年,我國新開工抽水蓄能電站約6000萬kW,抽水蓄能電站裝機達到4000萬kW,同時還要進一步理順抽水蓄能電站運營管理體制和電價形成機制;全國風電并網裝機確保達到2.1億kW以上;全國太陽能發電并網裝機確保實現1.1億kW以上。在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規模不斷增大的基礎上,我們還要切實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納能力和水平,以促進可再生能源的健康持續發展。 為進一步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納水平,我們需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快建立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制度;二是優化電力系統調度運行機制,進一步明確新能源優先發電的實施細則;三是加強規劃的統籌協調,優化風電和光伏發電開發布局;四是落實可再生能源發電全額保障性收購制度;五是深入推進電力市場化改革,重點推動現貨電力市場交易試點,加快推動輔助服務市場建設;六是提升系統調峰能力,加快調峰電源建設。 ( (作者:《電氣技術》雜志記者 劉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