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防務新聞”網站介紹,在昨天一天時間內,美國國務院向外批準了高達7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25億)的軍售協定。而這只是公開的項目。
報道稱,披露的對外軍售項目主要包括向立陶宛出售UH-60M“黑鷹”直升機、向法國出售E-2D“先進鷹眼”預警機、向印度尼西亞出售MV-22“魚鷹”傾轉旋翼機、向阿根廷出售“史崔克”裝甲車以及為以色列提供航空燃料這幾類,還有一些其他的售賣協定,主要是零部件、維護服務、裝配檢修等技術產品。
此外還特別標注了一個“大單”,即以色列的航空專用燃料,僅這一項就占了30億美元。而前面所列一共加起來才45億美元。
據悉,這次軍售的批準距離上次才不到半個月。上月美國軍方還賣出去了一些戰斗機和導彈,數額也高達3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10億)。有人算過類似的單子,美國平均一個月就能出兩次。
按照標準流程來進行的話,這些被批準的軍售項目會馬上轉接給下面的軍火公司。
除了一部分諸如榴彈炮、子彈、雷達或者艦電系統等交付現貨外,其余都需要定做。這個過程可能持續一年到數年不等,視裝備的復雜程度來決定。
而五角大樓的國防條約內容中,大致分為三類武器出售模式。一類是例如F22戰斗機這種新型裝備或“尼米茲”級航母這種核心戰略軍備,包括任何核類型武器,都是屬于絕對禁售的;另一種是類似F16戰斗機、M1坦克、響尾蛇導彈等明碼標價出售的軍備,這些可以公開購買;
最后一種就是很多“灰色地帶”的武器,例如F35改進型等,需要經過嚴格評估后再決定是否出售,且只出售給特定的“有資格”國家。
軍事專家稱,這就造成美國盡管每個月軍售額如此巨大,仍然供不應求。有眾多國家甚至排隊等待購買一年之久也沒有“指標”,此外還有消息人士表示,美國國務院每年否決掉的軍備出售額,甚至比賣出去的都多。
圣彼得堡大學一位教授曾在采訪中表示:美方更慣于使用制造國家間或者種族間對立的方法來使自己的武器暢銷。
它會和一些本來和平的國家灌輸周邊威脅論,煽動民族情緒或者地區矛盾來讓國家喪失安全感。
一旦區域安全局勢互相進入劍拔弩張的狀態,美國就又進賬了一批軍售巨款。
他還認為,美國更習慣把俄羅斯作為“標靶”,對東歐國家和中東國家施壓迫使他們買美國軍備。
此外它還利用國際外交上的優勢對買俄方裝備的國家進行制裁,以這種卑鄙行徑來搶占軍售市場。
近年來更是出臺了多項法案公開詆毀俄羅斯例如“資助恐怖主義”等罪名,公開的搶奪俄方客戶。
在防務新聞文章中還提到,多方證據表明,美國出售相同裝備的價格對每個國家是不同的,且公開的售價和實際賣價也不一樣,甚至訂單已經確定后還能再“講價”。
但對于東歐、亞洲很多有戰略地位的國家,美國甚至主動免費的給他們送去武器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