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下旬至今 中國“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 在西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 完成萬米級海試的多個潛次 實現了多次突破 第一次潛行深度突破萬米 第一次成功坐底馬里亞納海溝 坐底深度10909米 ![]() 知識點回顧 “奮斗者”號是中國研發的萬米載人潛水器,于2016年立項,由蛟龍號、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的研發力量為主的科研團隊承擔。2020年6月19日,中國萬米載人潛水器被正式命名為“奮斗者”號。 “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融合了之前兩代深潛裝備的優良血統,不僅采用了安全穩定、動力強勁的能源系統,還擁有更加先進的控制系統和定位系統,以及更加耐壓的載人球艙和浮力材料。 為什么這些年我國 不斷研發深海深潛器呢? 海洋科學頂尖專家、 開創南海研究新紀元的 “深海勇士”汪品先院士這樣回答 “ 因為深海是人類在地球上了解最少的區域,深海地下更是一片未知世界。 ” 我們為什么要研究深海 海面3000米之下暗流涌動, 海底居然是漏的, 有些生物是可以 不需要依靠太陽生存, 大洋之下的巖石是會移動的, 海底深處隱藏著可能會 影響人類未來的神秘寶藏…… 這些你會好奇嗎 深海底下兩億年的沉積層, 記錄了地球歷史上 無數精彩的故事。 從深海提取“檔案”, 追溯大洋水圈和 巖石圈的變化歷史。 這種歷史記錄只有 深海海底才能保存, 經過分析解讀, 猶如找到了地球的《資治通鑒》。 深海還隱藏著更多的 人類發展寶藏, 由內而外影響著我們的環境、 我們的生活。 還有惹人注目的深海生命, 世界大洋估計22萬種動物, 有10億個類型的微生物, 尤其是深海的生物有著 各種各樣的“特殊功能”。 有的能適應高溫高壓, 有的能在缺氧環境下繁盛, 更有的有著非人類尺度的長壽能力, 而提供這些特殊功能的 基因就是無價之寶, 有著給人類帶來“福利”的潛力。 總之,深海, 是新世紀必須要談論的新題目。 深海是地球系統中關鍵 而又缺乏了解的部分。 深海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及 世界上最大的生物圈資源。 從20世紀晚期起, 人類開始進入海洋內部, 對于深海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認識, 這些認識正在成為科技發展和 國家決策的重要依據。 深海亦是科普的絕佳材料。 不但地球上最大的山脈、 最深的溝谷都在深海, 連最大的滑坡、 最強的火山爆發, 也都發生在海底。 ![]() 人類潛入深海的歷史 其實人類從古代就 對深海一直很好奇, 但是人類進入深海很難, 不但有呼吸的問題, 還要承受巨大的水壓—— 每加深10米增加一個大氣壓。 最早也是最簡單的辦法 就是屏住一口氣下潛, 這種“沒水采珠”的古法下海, 明朝《天工開物》里就有記載。 這種不靠任何設施的下潛, 深度有限, 能到30米深就很了不起, 從生理學來說,100米就是極限。 如果想要進入深海, 尤其是要開展較長時間的考察, 應當在某種容器里潛入海底。 最先出現的這種容器, 是17-18世紀發展的 潛水裝備——潛水鐘。 潛水鐘的形狀和材料可以不同, 關鍵是鐘的上部有空氣, 可以供潛水者在水下呼吸 而不需要回到水面。 真正建造科學探索的深潛裝置, 要等到20世紀。 先是用鋼制的圓球“潛水球”。 1930年,美國海洋生物學家畢比 和工程師巴頓鉆進這潛水球, 下到了百慕大海域的183米深; 1934 年他們的潛水球 又下到了923米的深水, 并且在那里停留了3分鐘, 這是當時人類到達的最深處。 他們的壯舉轟動了全球。 1953年奧古斯特提出把氣球的原理 移植到深潛技術上, 在鋼球之上另加一個 裝有汽油的浮體, 不靠吊索而是靠浮力上下, 實現了技術上的突破, 這就是“迪里亞斯特號”深潛舟。 1960年,雅克·皮卡爾和沃爾什, 乘坐“迪里亞斯特號”下潛到 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 水深10916米的海底, 這是人類第一次下潛到了 地球表面的最深處。 經過五六十年的發展, 深潛技術早已今非昔比, 萬米深潛已經不再那樣艱難, 馬里亞納海溝的萬米深度 也已經不再那樣神秘。 深潛技術已經成熟, 以至于深潛器可以由單人駕駛, 供業余探險使用。 然而科學探索對深潛器的 要求不同于探險, 需要有高超的觀測與采樣能力。 ![]() 我國深海科技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 2012年,“蛟龍”號載人深潛器 下潛至7062米, 創世界同類作業型潛水器 最大下潛深度紀錄。 2017年,4500米型的“深海勇士”號 載人深潛器正式投入使用, 國產自主率超過95%。 此次“奮斗者”號 坐底深度10909米, 代表著我國正邁向 國際深潛設施制造前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