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的教學通常是單篇精讀,教師多從社會背景、作者生平、語言、意象、藝術手法、形象、情感等方面對古詩詞進行分析。這樣的教學方式雖然深度剖析了詩詞,但不免破壞詩詞整體意境,難以拓展學生的閱讀面、提升學生的閱讀量。群文閱讀是師生圍繞議題對多文本進行集體建構的一種閱讀方式,形成“學生主體、教師指導”的課堂模式。 本文以秦觀詞《鵲橋仙》教學為例,探討古詩詞群文閱讀的四個著力點。 群詩閱讀議題的選擇和開發要以課程標準、核心素養為指導,結合地域特色、社會生活、民族背景、文化心理等因素,找到有探究價值、能激發學生興趣的切入點?!捌呦Α蔽幕侵腥A優秀傳統文化中獨具價值的一種,牛郎織女的愛情也成為我國詩詞文化的經典題材之一。因此,筆者開發了“感七夕文化味,悟牛女鵲橋情”的議題,挖掘七夕詩詞的文化價值與情感價值。 群詩閱讀的議題可遵照詩歌體式,從作者、主題、意象、情感、形象、藝術手法等角度確定。如“蘇軾的快意人生”“陶淵明和王維的隱逸志趣”是以作者為議題的;愛情詩、邊塞詩、送別詩等是以主題為議題的;梅蘭竹菊是以意象為議題的;愛國精神、貶謫傷懷等是以情感為議題的……議題還可以依教材內容隨文而定,如“杜甫的孤月情懷”等;也可以離開教材開發專題,如“西施文化為何經久不衰”“外國戰爭小說的主題探討”等。 群文閱讀一篇帶多篇,打破了單篇教學的桎梏,實現了多文本的有機聯動。那么,文本如何組元才有效?其一,要緊密圍繞議題選文;其二,文本之間要有張力,能強烈引起師生的興趣并便于集體建構。 文本可從體裁、時間、地域、作者等角度進行組元,比如選取同一作者不同時期的作品,同一時期不同作者的作品等。文本不必拘泥于時間、地點、人物、體裁等因素,只有緊緊圍繞議題而集聚,選擇有探究價值的文本,才是有效的組元。 筆者確定“感七夕文化味,悟牛女鵲橋情”的議題后,以秦觀《鵲橋仙》為主文本,選取朱淑真、范成大的《鵲橋仙》作為群文閱讀的資料。夏承燾先生曾評價“秦觀的《鵲橋仙》能用健康的感情寫離別的故事”,筆者在備課時也想突出此詞的理性價值,培養學生理性的愛情觀。之所以選取朱淑真和范成大的詞作,是因為三首詞詞牌名相同,寫作內容一致,有比較的基礎;三首詞對愛情的理解不盡相同,情感差異有可比較點。 古詩詞的群文閱讀多運用比較閱讀法。群詩閱讀要尊重詩歌的體式,比較點的設置要依體定式、隨文而教,從詩歌的意象、語言、形象、藝術手法、情感等方面著眼探究。 筆者設計了《鵲橋仙》的兩個比較點:求同和比異。在求同活動中,教師提供表格支架,幫助學生從詞牌名、內容、題材、情感、藝術風格方面找尋三首詞的相同點。教學重點在三首詞的情感差異對比上,以突出秦詞的理性高度。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后從煉字、煉句角度得出:秦詞的情感有三層:離別之苦、歡聚之樂和永恒之愛。秦詞側重抒發忠貞之愛、靈魂契合的情感,積極樂觀;朱詞和范詞情感集中于別離之苦,消極悲觀。朱詞與秦詞觀點直接相對,寫戀人不能相守之痛苦;范詞側重寫相逢就要分離之愁。 群文閱讀不代表拋棄單篇精講的方式,而是要減少灌輸式講解,多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筆者設計的課堂少預設、多生成,采用的是“學生主體,教師引導”的課堂模式,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如在進行教學活動“了解七夕風俗”時,筆者并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讓學生自主合作,整理七夕相關的風俗和傳說。在有限的時間內,當學生思維淺表化時,筆者通過設計問題支架和表格支架,為學生提供高效幫助。 綜上所述,在古詩詞備課和教學時,可以開展“1+N”群文閱讀,抓準切入點、組元點、比較點和生成點,真正做到有效教學。 (改編自20 (改編自2020年10月30日《語言文字報》文章《古詩詞群文閱讀的四個著力點》;作者:廣東省中山市桂山中學教師/黃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