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趕尸 上世紀80年代,香港電影風生水起,其中僵尸片風靡一時,由林正英前輩所創(chuàng)作的僵尸系列成為了一代人的童年記憶。而僵尸的來源則是現實生活,據說在湖南湘西地帶,千百年來流傳著一種神秘的文化,那便是趕尸。 著名作家沈從文在《沅陵的人》中專門描寫了趕尸的詳細場景,趕尸人在前面行走,帶著一頂碩大的氈帽,遮住了大半腦袋,腳底是一雙草鞋,手中拿著一個鈴鐺不斷搖動,腰上別著小鑼,一聲聲的鈴鐺聲回蕩整個叢林中陰森不已,后面的黑衣人毫無生機,臉色慘白面無表情,額頭上貼著一張黃紙,機械地向前走著。 趕尸來源 最早關于趕尸的記載,是在蚩尤時代。相傳在幾千年前,蚩尤的部落和敵人大戰(zhàn),戰(zhàn)后血流成河民不聊生,蚩尤看到這橫尸遍野的場景不禁落淚,并吩咐軍師:我征戰(zhàn)多年,無論如何都不能讓戰(zhàn)士死于他鄉(xiāng),能不能把這些尸體送回家鄉(xiāng),讓他們魂歸故里,落葉歸根。 而在明朝末年,據說起義的張獻忠在四川到處殺人,導致四川人口大減,康熙在位時,看到四川人口稀少,便下令從湖南遷入四川一部分人,這些人雖在四川生活但是家鄉(xiāng)在湖南,人死后都想落葉歸根,可不想讓尸體走水路,便請道士走陸地帶尸體回鄉(xiāng)。 職業(yè)要求 趕尸,在古人眼中,是和死人打交道,所以有很多的避諱和要求。首先必須要16歲以后才可以,這是最基本的條件。除此之外,還有四個硬性條件,如果當上趕尸人,其實收入也不錯。 力氣要大。趕尸,從字面上解讀會以為是趕鴨子一樣,人在后面趕著走,其實不然。與其說趕尸,不如說是領尸。據湘西最后一位趕尸人田鐵武回憶,趕尸的時候是在前面領著尸體,而不是在后面趕。趕尸的時候往往會用竹竿穿在尸體的袖子中,把各個尸體環(huán)環(huán)相扣,前面一個人后面一個人,像是抬棺一樣抬起來,在行動中這些尸體左搖右擺就像是在跳動一樣。這和影視劇中的趕尸場景異曲同工,所以要求趕尸人的力氣必須要大。 如何防腐 和趕尸人說好價錢,就可以讓尸體上路了,在上路前就要做好一系列的準備,趕尸一行百里,行至數日,所以防腐工作是必不可少的,那這些趕尸人究竟如何防腐?吉首大學陸群教授,曾專門對湘西趕尸做研究,并整理成了《湘西趕尸》一書。在書中描寫了趕尸的準備工作和一些看法。 首先要畫符,這是一項基本操作,在黃紙上用朱砂寫出神秘符號,據說可以鎮(zhèn)住這些尸體。那么在多日里,這些尸體為什么會保存完整?湘西最后一位趕尸人田鐵武對于這個問題避而不談,難道這黃紙就可以保存尸體? 有學者表示,湘西地處深山,山上有諸多的草藥,當地人掌握了防腐的方法也不為過,而事實上,湘西苗族很早就掌握了煉朱砂的能力,朱砂加熱后就會形成汞,而汞就是水銀可以防腐。 趕尸揭秘 央視《走近科學》欄目有一期《行走的尸體》對湘西趕尸專門做了解說。其實所謂趕尸,就是古代一種運尸的職業(yè),死于他鄉(xiāng)自然要落葉歸根,大多數人會把尸體的軀干拿掉,用稻草人裝扮,只有頭和肢體這樣會輕松很多。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交通的便利,這種古老的職業(yè)便被取代,所謂的神秘也只是當地人的一種傳說。 陸群教授在書中表示,湘西趕尸只是古代的一種職業(yè),但是確實需要人去運尸,所謂的神秘應該是如何讓尸體保證不壞,如何防腐才是最神秘的,而現在一些影視劇或者傳說中,讓尸體自己行走的說法不可靠,把趕尸神秘化,其實是為了提高這個行業(yè)的收入而已。 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湘西趕尸已經逐漸消失在大眾視野。但是仍然有一些當地的老人表示,自己曾經親眼所見趕尸場景,尸體是可以自己行走的,至于真實性不得而知。 作者/老黑 喜中國文化,愛歷史傳承,盡綿薄微力,揚卓越俗成。 掃描二維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