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外省人看飲食文化系列》是慨文對中國各省飲食文化的探討研究系列。蓋因中國地廣物豐,各地人文薈萃,習俗迥異,形成各省特色飲食文化。孔子曰;食色性也。可見食對中國人的重要意義,在每種美食背后,大多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屬性。因此,慨文的這個系列是從各省美食中看各地的地域文化。 因為是以一個外省人的角度來看,所以必有不當或錯漏之處,敬請予以諒解! 閩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包括福州菜、閩南菜和閩西菜,前文在說潮汕菜時有講過,潮汕和閩南本為一體,所以閩南菜的特點和潮汕菜有許多相似之處。 閩西菜也可稱之為客家菜,主要是流行于閩西龍巖地區。龍巖和廣東梅州及江西贛州接壤,是中國最大的客家人的聚集地。客家人是客居于此之意,他們不是少數民族,是正宗的漢族,是因戰亂自黃河中下游遷居而來中原漢族后裔。這里崇山峻嶺密布,因而山珍成為閩西菜主材,其烹飪手法更接近中原地區。 在閩菜三大組成中,最能代表閩菜風格的是福州菜,雖然名為福州菜,但覆蓋面極大,廣義上包括閩東、閩中、閩北地區,在各地之間也有一些顯著的差別,比如福州菜喜歡以甜酸入味,而閩北菜則更喜咸味。我們今天就以狹義上的福州本地菜來探討。 福州是福建的省會,福建二字中的一個福字就來源于福州。福州建城于漢高祖時期,是閩越國王城,稱為“冶”。福州最初的原住民是百越之人,但自戰國時代,越國人后裔建立閩越國后,漢人就不斷遷徙至此。 在歷史上發生的三次“衣冠南渡”事件,為福建遷入大批中原漢人。 第一次衣冠南渡是西晉末的永嘉之亂,五胡亂華,大批中原漢人南遷; 第二次衣冠南渡是從唐朝安史之亂后,一直延續到宋太祖統一中原; 第三次衣冠南渡是北宋末年靖康之難,金人攻破宋都汴梁,中原宋人大批南渡。 一地的飲食必與其文化相呼應,閩人多為移民,其文化中有更多的包容性、開放性和冒險性。閩地多崇山峻嶺與中原陸路交通不便,但依靠大海使閩人更愿意出海闖蕩。自唐宋起,福建的海上貿易就非常活躍,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就在福建泉州。 在福州的飲食中,因為依山面海,所以海鮮和山珍是福州菜的兩大主材,在《福建通志》中有“茶筍山木之饒遍天下”、“魚鹽蜃蛤匹富齊青”、“兩信潮生海接天,魚蝦入市不論錢”等詩句。想吃“山珍海味”,來福州肯定就對了。 福州菜的特色之處主要有兩點: 一、以湯入味,變化無窮 湯可以說是福州菜的精髓,不會調湯的廚師是做不好福州菜的。福州菜素有“一湯十變”“ 百變百味”之說,福州菜大廚能在一種湯的基礎上,以多種輔料,像調制雞尾酒一樣,調出不同風味的羹湯。 福州菜中有一道著名湯菜雞湯氽海蚌,是福州地區傳統宴席上必備的一道湯菜。這道菜以雞肉、海蚌作為主料,配以牛肉、豬里脊肉等輔料,雞湯氽海蚌做工復雜,制作精細,火候掌握精準。 這道菜主要是三道工序,其一是制作三茸雞湯,整只老母雞要現場宰殺,配合新鮮牛肉、豬里脊一起焯水后,置于瓷盆中,加清水上籠屜旺火蒸三小時后方可取出,只保留去油清湯。 另以雞胸脯肉剁成茸與雞血水、精鹽調勻捏成幾個小圓球,與雞湯下鍋煮五分鐘,撈出雞茸球,濾去雜質,成為高質量的三茸雞湯。單單這一道三茸湯,就要至少耗時四個小時。 第二道工序是炮制海蚌,將海蚌劈開殼,取肉、鈕,每只蛤蜊尖片成2 片,肉切為2塊,洗凈后入沸水至六成熟,取出裝于碗中,倒入少許料酒“漿”一下,再瀝干酒汁,加入適量的三茸雞湯過一下味,再將湯汁瀝凈。 第三道工序就非常簡單了,將炮制好的海蚌放入滾燙的三茸湯內,一燙即熟。由于海蚌此前已經焯水至六成熟了,置于三茸湯內后,需立即趁嫩食用,否則蚌肉易老。 雞湯氽海蚌是福州菜的珍品,是和佛跳墻一樣的人民大會堂國宴名菜。 調配雞湯氽海蚌三茸湯,類似于雞尾酒中的基酒,可以在其中加入多種調味料讓三茸湯有多種變化。比如可以加入干貝、魷魚、紅糟、京冬菜、梅干菜、龍井茶葉或夜來花香等輔料,使湯的味道起了變化,成為一湯十味。 其他著名的福州湯菜還有八寶書包魚,主料雞肉、鴨肝、雞肫等,此菜外皮以蛋清煎成兩張圓薄片,包內用兩張鯧魚片夾住八寶料,成書包狀,蒸熟澆上奶油,再裝飾以“香菇墨”和“蔥筆”。色奶白,味葷潤、脆軟兼備,入口即化,美味無比。 雞茸魚唇也是一道著名湯菜,魚唇是犁頭鰩魚嘴唇肉的干制品,脆嫩、味鮮、膠質豐富。雞茸湯是用雞脯肉精制,放入魚唇烘燴,撒上火腿末即成。此菜魚唇軟糯,富有膠質,雞茸香醇,味鮮爽口,是高級宴席中必備的大菜。當人們酒酣口膩之時,嘗一嘗酸辣可口的風味菜肴,口感一新。 福州湯菜中的第一名菜佛跳墻,是大家早有耳聞的,也是人民大會堂國宴上的一道名菜。 據費孝通先生記,發明此菜者乃一幫要飯的乞丐。這些乞丐拎著破罐,每天到處要飯,把飯鋪里各種殘羹剩飯全集在一起。據說有一天,有一位飯鋪老板出門,偶然聞到街頭有一縷奇香飄來,遁香而去,發現破瓦罐中剩酒與各種剩菜倒在一起。這位老板因此而得啟悟,回店以各種原料雜燴于一處,配之以酒,創造了佛跳墻。 佛跳墻工藝復雜,用料考究、名貴:魚翅、鮑魚、刺參、魚唇、雞鴨、羊、肘、豬蹄尖、鴨肫、豬肚塊及花冬菇、冬筍等幾十種原料煨于一壇,既有共同的葷味,又保持各自的特色。 佛跳墻吃起來軟嫩柔潤,濃郁葷香,葷而不膩,各料互為滲透,味中有味。據說隔壁寺廟的和尚聞到香味都不能把持了,翻墻而至,欲破戒品嘗,故名之:佛跳墻。 還有兩道小吃,可以說是福州的標志性美食,那就是福州肉燕和福州魚丸。 肉燕又稱太平燕,是福州的一道傳統小吃,是福州風俗中的喜慶名菜,福州人逢年過節,婚喪喜慶,親友聚別,必吃“太平燕”,即取其“太平”、“平安”之吉利,故“無燕不成宴,無燕不成年”。 肉燕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有說是明代嘉靖年間創出的,也有說是創于南宋時期, 早年間,在福州僻街小巷,聽到一串有節奏的“嗒、嗒”之聲,循聲而去,就可尋及燕皮店。 肉燕外形和餛飩相似,但卻有極大的不同。它的關鍵之處在于燕皮,普通餛飩是用面粉制作外皮,而肉燕的外皮卻是肉做的,是所謂的肉包肉。 燕皮制作要選取新鮮精瘦肉,用木錘搗成肉泥,配合薯粉制成硬坯,再用圓木反復碾壓成薄片。其薄如紙,經折疊、裁切、自然晾干后,方為"燕皮"。 肉燕的餡兒料也非常講究,是將鮮魚肉、豬腿肉,一起剁為肉泥,蝦干、荸薺剁成末狀,加適量骨湯、蛋液、味精、紹酒、蝦油拌勻為餡。 肉燕口感軟嫩,韌而有勁,百吃不厭,到了福州一定要吃上幾碗。 福州魚丸是福州代表性地方風味美食之一,特色也是肉包肉,個頭巨大,飯量小的姑娘,吃上四五個估計就能吃飽了。 福州魚丸的外層是用鰻魚肉、鯊魚肉或用馬鮫魚肉剁蓉,加番薯粉制成,餡兒料是用瘦豬肉或蝦等制成。煮熟后,皮薄均勻,色澤潔白晶亮,食之滑潤清脆,湯汁葷香不膩。 二、調味奇特,善用酸甜 福州菜的調味,偏于甜、酸,一般的北方人初次品嘗福州菜,會驚訝于福州菜的酸甜之重,感覺糖醋在福州是不要錢的。雖然開始可能有些不適應,但越品卻越是欲罷不能,嘆為美味。福州菜除了善用酸甜還喜用紅糟、蝦油、喼汁等調味、著色,風格獨特,別開生面。 福州菜中酸甜菜的代表有荔枝肉、醉排骨等。 荔枝肉傳承已有三百年之久,主料馬蹄和豬肉,佐以紅糟、香醋、白糖、醬油、麻油、淀粉等調料,烹調后以型似荔枝而得名,味道酸甜爽口。 這道菜的加工除口味外重在型似,要在肉塊上切十字刀花,勾芡顏色紅艷似熟透的荔枝。 醉排骨是福州特色傳統名菜,是逢年過節的喜菜之一,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這道菜。醉排骨因其色澤橘紅,頗為喜氣,以“醉”為名,迎合酒宴氣氛,特別符合喜慶場面,故而喜宴之上,此菜是必備佳肴。 醉排骨香味濃郁,令人陶醉,以主料排骨加上馬蹄、番茄醬、黃酒、蒜蓉辣醬、白糖、香醋等輔料烹制,酸甜微辣,外脆里嫩,僅聞其味,就令人垂涎欲滴了,在酒桌上,這道菜屬于“秒殺菜”。 福州菜的美味還有很多,作為一大菜系的主力,福州菜稱得上豐富多彩,別具特色,作為外省人,想吃地道的福州菜,一定要到福州本地去品嘗。#福州美食#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