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竹林正骨醫粹》讀書筆記 編著/張開源 腰部疼痛 急性腰扭傷,大便秘結的里實證:桃仁承氣湯+桑枝、過江龍 急性腰部扭傷或濕火流筋腰腿痛者 首創秦艽用至30g并配桃仁、枳殼、厚樸各12g 以行氣通便使痛隨利減 病在腰者+狗脊、仙靈脾 寒勝者+豆豉姜 合于勁膂湯(杜仲30 狗脊30 牛大力30 千斤拔30 懷牛膝20 雞血藤20 制何首烏20 川萆薢20 走馬箭20)使用 腰脹墜痛、便秘者+大黃、玄明粉、枳殼、秦艽 合于忍冬萆薢湯 骨關節疼痛骨骱煩痛+羥羊角骨、水牛角、穿山龍 合于忍冬萆薢湯 關節滑膜炎癥急性期+防己、薏苡仁、白茅根——利水滲濕、消腫 骨傷治傷用當歸、紅花入藥 早期祛瘀為主 紅花用量>當歸 中期養血為主 用量一致 后期補血為主 當歸用量>紅花 跌打扭傷早期:三七伍乳香——定痛力強 骨折早期,瘀而發熱:鉤藤、澤蘭 清熱平肝、通經利水,使腫能消 傷在胸脅加柴胡、絲瓜絡;傷在項背加葛根、威靈仙;傷在四肢加桑枝、川牛膝、桂枝;腫甚加荊芥、木通各12g 骨傷中期:和營止痛湯(出自《傷科補要》) 骨折者+續筋骨、調氣血之藥 骨折中期:養血和營 胸腹悶脹不舒或傷后肢體脹痛:香附、郁金、橘絡 筋傷為主加雞血藤、寬筋藤、威仙靈、 骨折后期關節活動無力,肢體腫脹難消 配千金拔30、五加皮10、川芎3、丹參15、過江龍30、透骨消15、半風荷30、桂枝10 煎服 復加酒50ml熏洗關節療效佳 痹痛陰虛痹證:五爪龍、千斤拔、牛大力 補氣之功有類黃芪,但無升舉有余之弊。 熱痹:土地骨(即枸杞根,去芯為地骨皮) 寒痹:大楓艾、貂皮樟 濕熱痹證:關節紅腫、肌肉酸痛、困重不適、舌紅苔黃、脈弦滑 骨傷科藥味甘性寒活血化瘀通經之品:丹參、毛冬青、救必應、排線草、崩大碗、大駁骨、龍船花、鐵包金、穿破石。 走馬箭常用量30-60g 走馬胎常用量10-15g 兩面針 治燙火傷配虎杖、甘草煎水涂敷:止痛、止癢、清熱解毒 毛冬青 有清熱散瘀之功效 用治脫疽常伍北芪30、丹參30、當歸6、紅花6 煎服或煎水浸洗患肢;骨折后期拘緊不適,配大風艾、貂皮樟、豆豉姜、桂枝各30g煎水外洗 水火燙傷,癰瘡癤腫 與梔子、虎杖、地榆煎水濕敷 內服為宜 黑老虎 治風濕骨痛與兩面針、半楓荷伍用止痛力強;又治婦人經期前后腹痛 酒煎飲之,水煎亦可 煎服10-15g,外用適量 鐵包金 腦震蕩治療時與天麻各30g、鉤藤10、白芷10、澤蘭15煎服 黑老虎常用量30-60g 雞骨香 胃寒氣痛 伍黑老虎、春砂仁;與補腎強腰膝藥伍用治腰肌勞損 雞骨香常用量10-15g 走馬箭 伍五爪龍、玉米須、薄荷葉治腳氣 走馬箭常用量30-60g 毛麝香 散大瘡惡毒 煎水外洗祛風止癢,癤腫瘡瘍用之效良 秦艽治痹證之潤藥 祛風濕、退虛熱、滑利關節。為三痹必用之藥。大劑量可通便止痛。 骨傷科對藥補腎藥對:中期用千斤拔、五加皮 晚期用千斤拔、桑寄生、狗脊,痛在胸腹+枳殼、柴胡、酒大黃 救必應、蟬衣——善解肌表之痛癢,可用于治療燒燙傷 桃仁配紅花 新傷者用量稍大,陳傷者宜少 紅花3-10g 桃仁3-15g 蒲黃配五靈脂 氣滯血瘀為主的心腹諸痛 兩者并用四逆散治療肋軟骨炎各3-6(布包) 秦艽配威仙靈 退行性關節炎、腰腿痛 養血(伍用養血藥)通痹、舒筋活絡、滑利關節 秦艽10-30g 威仙靈6-15g 忍冬配雞血藤各15-30g 中老年久病血虛濕熱阻絡腰腿掣痛尤為適宜 虎杖、地膽頭——泄火通腑清里(大便通、熱減后可減虎杖用量) 赤芍、救必應、三椏苦——三藥清熱、散結、化氣行瘀 骨傷科方駁骨散 骨折外敷藥+毛麝香、金耳環、透骨消(此三者相配:祛瘀消腫、預防皮膚過敏) 山萸肉可用山稔子、金櫻子替代 淤血方 新瘀:澤蘭湯 桃紅四物湯 當歸、紅花應用(比例問題:紅花量多于當歸) 內瘀久瘀:大成湯 復元活血湯(比例問題:當歸量多于紅花) 涼血解毒法 滌血解毒湯(出自《醫宗金鑒》) 虎杖消瘡飲 虎杖60、連翹10、赤芍15、地膽頭15、三椏苦15、救必應30、崩大碗30、白茅根30。癰瘡之成時使用。 舒筋湯 桂枝30、寬筋藤30、路路通30、兩面針30、海桐皮30、大風艾30 共碾粗末 紗布裝 300ml煎藥液熏洗患處 2次/天。方中海桐皮、大風艾 行濕利水、祛風消腫 皮炎外洗方 大黃15、芒硝15、荊芥15、薄荷15、苦參15、甘草15、蛇床子30。水煎外用,以水3000ml煮沸20min 取藥液待涼后浸洗或濕敷患處,每次30min,每天2-3次 勁膂湯 川萆薢、走馬箭——祛濕除痹、分清去濁 忍冬萆薢湯 忍冬藤30、桑枝30、川萆薢15、海桐皮15、絲瓜絡15、豨薟草15、秦艽15、土地骨12、赤芍10、威仙靈12 用藥次序病在胸膈以上:應先進食后服藥 陳傷之患:飯前服 心腹之下:先服藥后進食 病在四肢:早晨空腹服 治療陰虛血虛失眠者:宜睡前服 陽虛氣虛瘀結者:晨間服 文獻經驗明清時期 薛己“清肝養血法” :小柴胡+梔子、黃芩、黃連、骨碎補以先清肝火,次用八珍、茯苓以補脾胃 《血證論》治療傷后嘔血:大黃——止血不留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