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向我說了一件事。她和三歲的女兒一起洗澡,女兒不停地把涼水潑到她身上,起初,她好言相勸,說:你別往我身上潑水,女兒毫無反應,又潑了點水,她有些生氣,耐著性子說:再告訴你一遍,別往我身上潑水。女兒笑了一下,繼續潑。每次女兒潑過來的涼水,都讓她起一身雞皮疙瘩,她越來越生氣,終于在女兒又一次往她身上潑涼水的時候狠狠的打了女兒,女兒放聲大哭。 A打完女兒,也有些后悔。但是她在跟我說起這件事的時候,仍然表示:雖然也知道不應該打孩子,但是當時確實很生氣,我已經五次三番的提醒她了,而且涼水潑在我身上又確實太難受。 A所描述的情形并不少見,生活中動輒雷霆大怒打罵孩子的父母很少,大多數都是“忍無可忍”才打孩子。但是結果還是打了。這種情形,很容易讓父母陷入一種矛盾的心情:在事發當時情緒很難控制,在事情過后又很容易陷入后悔。 所以,很多人感慨:當父母實在太難了。 這個現象,涉及父母的情緒管理以及如何與孩子溝通。今天這篇文章,我將結合這件小事,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一下,為什么父母的情緒管理那么難?在事情發生的時候,是什么導致了父母的不能自控? 1. 家庭爭執本質上是權力之爭 權力之爭無時不刻不存在于家庭爭端當中,但是人們很難覺察。因為說到權力,大部分人想到的多是職場競爭,很少有人和家庭聯系起來。但是,識別權力之爭卻非常有意義。 ① 女兒的逆反:爭取的自己的權力 但大多數因為情緒而引發的爭吵,本質上都是權力之爭。所謂權力之爭,其實就是爭奪“誰說了算”、“到底聽誰的”,本質上,權力之爭是爭奪自我意志的表達。 即使像A的女兒這樣的幼童,也會有潛意識上的權力之爭。這是因為“自我掌控感”是每個人天性的需要。即使是小孩也不例外。 A描述的場景中,為什么女兒會一遍又一遍的往她身上澆涼水?根本原因是女兒的逆反。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人的第一逆反期發生在兩三歲,在這個年齡段,一個人的自主意志開始萌發,所以從行為上會顯得有些“偏執”。A的女兒最初潑水可能是出于好玩,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但是這種行為被A明令禁止的時候,她在潛意識里就產生了對抗的情緒。 這也是“逆反”的一個重要類型——禁果逆反。人天生就會對“禁止”有逆反之心,這也是為什么家長天天嘮叨讓孩子不要這樣,不要那樣,但孩子卻總是不能如家長所愿的原因。 所以,在這件事情上,A母女都在無意識的進行著權力之爭。A讓女兒不要用涼水潑自己,而女兒則堅持自己被媽媽禁止的行為。她們都在爭奪到底“誰說了算”的權力——雖然這些是無意識的行為。 當作為權威的母親發現自己無法掌控女兒的時候,便惱羞成怒,狠狠的打了女兒。 ② 識別權力之爭的意義:識別控制 識別權力之爭的一個有效方法是:覺察自己是否因為對方沒有按照自己的意愿而心生憤怒、惱火等負面情緒。 而識別權力之爭的意義在于:很多時候當意識到自己只不過在爭奪家庭權力,企圖壓到對方的時候,也就同時意味著能夠從這種無意義的爭斗中走出來。 在家庭中,權力之爭會有各種“遮羞布”,比如我說的對,所以你得聽我的,比如你愛我,就應該聽我的,比如我是媽媽,所以你得聽我的.....這些表面上冠冕堂皇的理由,但背后卻是無法掩飾的控制欲。所以,權力之爭的本質是爭奪控制權。 在家庭關系中,想要控制對方,本質上是試圖侵犯他人的心理邊界。這樣做會引發矛盾和沖突,同時,也會讓自己陷入內耗——因為所有的控制都一定會遭遇阻抗。 不管是夫妻關系還是親子關系,隨處可見因權力之爭而引發的矛盾,有的是顯性的爭吵,有的是隱性的逆反。總之,權力之爭在生活中極為常見。 相比而言,識別自己的權力之爭比識別他人的控制更有意義。因為很多人的控制是自己不自知的,不知道自己實際上是在試圖對別人實施操控,也不知道自己的控制會給他人帶來困擾,更不知道自己的控制是因為內心的匱乏、心智的不成熟。 深刻的認識自己的控制欲,能幫助一個人更好的成長。作為媽媽,識別自己的控制欲,能夠減少對孩子成長的干擾和傷害,能夠讓孩子的人格發育的更加完整。 2. 父母的情緒難以自控,是因為陷入受傷害的“感受”不能自拔 回到最初的話題,為什么很多父母并不想打孩子,但是在當時的情境之下又控制不住自己呢?這是因為在權力之爭的較量下,人會更容易陷入情緒。而情緒,尤其是負面情緒會對于一個人行為有非常大的干擾。 人的本性受到感性支配,也就是所一個人的感覺、情緒對于一個人的行為有最直接的支配作用,相較之下,人的理智是后天發展的內容。簡單的說,人的情感更接近人的“本我”,而理智更接近“超我”,遵照理智產生行為相較順從本性產生行為,顯然前者的難度要大的多。 這就是為什么人在盛怒之下常常喪失理智的原因。、 所以,避免權力之爭的關鍵在于覺察情緒以及進行情緒的管理。在親子關系中,父母作為成人,在情緒管理方面的能力本應更好,但現實情況也未必如此,因為心智的成熟并不與年齡相關,很多人雖然以及成年,身份也已經成為父母,但是內心的小孩仍然沒有長大,心智水平仍然停留在比較低的層次。 父母需要覺察:自己在和孩子進入權力之爭的時候,是什么情緒導致了自己的失控? 一般而言,最直接的情緒,也是最容易覺察的情緒是憤怒。但是憤怒之下是什么?就很難覺察了,因為這涉及潛意識。 憤怒之下的情緒和經驗往往是恐懼,事實上,人之所以要獲得掌控感或者想要控制他人,本質上是因為失控的感覺會激發人的恐懼。恐懼感是人最深層次的情感之一。所以,如果想要對自己的情緒進行管理,就需要仔細覺察自己的恐懼,尤其是對于失控的恐懼。 人的行為遵循一個基本的公式:行為背后是情緒,情緒背后是認知,而認知背后是經驗。在情緒管理能力較弱的成人身上,早年都有一些根深蒂固的經驗,導致了他們的認知:即如果對事物沒有掌控則會帶來不好的結果。 比如他們自己的成長環境也充斥著被控制和自主意志的被剝奪,這使得他們在自己有能力的時候會拼命想要保持控制,以免再被他人剝奪。但真實和客觀卻是:這些來自早年的經驗是適用于當年的,但卻不符合當下的真實。 歸根到底,當人是孩子的時候,自身能力很弱,被別人剝奪了掌控權就很難生存,這會帶來恐懼的經驗。但是在此時此刻,已經成為一個成年人,但經驗卻還沿用和保留的過去的。 父母需要覺察自己深層次的恐懼,知道自己現在對于孩子的憤怒,本質上是由于過去經驗的恐懼被激發,換言之,是自己潛意識里“創傷”被激惹,但并不是真正的客觀事實。當父母能覺察到這一層,憤怒的情緒就會大幅減少。 而情緒消退,理智也就萌發了。 3. 與孩子溝通時要注意表達感受 說完潛意識,再來談一談具體的行為。A一直在告訴孩子“別潑水了”,但是孩子卻不聽。這里面還涉及一個如何與孩子溝通的問題。 “別潑水了”,是一種命令或要求,而且是簡單的禁止。簡單的禁止是最容易激發對方逆反情緒的表達方式。雖然最開始媽媽沒有生氣,語氣上也不會太差,但是這種表達方式本身就不利于溝通。 對于孩子來說,尤其是年齡比較小的孩子,父母在溝通的時候要注意對于感受的表達。比如在這件事情上,媽媽感覺到被涼水潑到身上是冰冷、不舒服的感覺,這種感受媽媽并沒有表達給孩子。 不表達感受,只強調道理或者簡單的下達命令(指令),會令孩子無法共情媽媽的感受,在感覺上無法共鳴,單純依靠理性思維,對于孩子來說是很困難的。 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媽媽告訴孩子自己“很涼”,這種直接的關于感受的表達,會讓孩子較為準確的理解媽媽為什么不讓她再潑涼水,當她從感受上引發共鳴,才有助于行為上做出改變。 同時,作為媽媽也需要用言傳身教的方法,教導孩子表達感受。感受的真實表達對于一個人的情緒管理能力至關重要——因為大多數時候人的情感處于無意識狀態,當情緒能被識別并表達,就意味著它被“看見”了,被看見的情緒破壞力就會減弱很多。正如榮格所言:“當潛意識被呈現,命運也就被改寫了”。 【寫在最后·】 無法自控——陷入后悔,是家庭關系中常見的模式,想要改變這種行為模型,首先要從認知入手,從覺察自己的情緒入手,然后落實到自己的人格成長之路上。 對于父母來說,這一點尤為重要。 孩子的人格構建來源于原生家庭,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方式會影響到孩子的一生,本質上說,人的關系只有一種,就是早年和父母的關系,之后所有的關系,都是這種關系的投射。 所以,情緒管理是父母的必修課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