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李老師剛才還談到主動訓練自己。前兩天和您聊天,您開玩笑說我們現代人總喜歡學習各種技能,就像磨不同的刀,這把磨完了再磨另一把,可是哪一把刀都不稱手。但我們很少有意識主動去磨自己的心性這把寶刀,發展自己的精神空間。 這讓我想起今年請李辛老師開設中醫臨證課時,我們做的那張大樹圖。 當我們透過運動、打坐、旅行、學習,讓自己的精神主體越來越清晰、穩定,生命的根會扎實,枝葉才會繁茂,就不會受困在困難和身心疾病中。 好,我們再來看看另一位書友的提問:
李辛: 這位朋友的狀態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過。我從二三十歲到現在已經50歲了,很難保持平和,會有情緒反復無常的時刻,外在的因素也常常牽動我的內心,會有極端的狀態,也常常會滑到自己舊有的模式里。怎么調整呢?我說說自己的一些體會。 首先不要去試圖保持平和。因為當你想要保持平和的時候,就像端了一盆水,而且還在走路,還在跟人打交道,這就會很緊張。也就是說,當你過于關注自己,過于想保持平和的時候,你的力量便已經消耗掉了,它會牽扯你。而且在跟外界互動的時候,你的這種狀態又會形成一種防御,會越來越擔心外界打破你的平和。其實不存在一個穩定的平和。 我剛才提到過“森田療法”。森田療法的原理是,不是一步達到理想狀態,而先熟悉自己,熟悉自己有多焦慮,有多極端,如何在一個舊模式里循環。然后在日常生活接人待物中,留意自己的內在,但不要去壓制它。如果發現自己被引動了,又極端了,又發火了,或者長時間強烈后悔、懊惱、自責時,就笑一笑自己“我剛才又掉進去了”,提醒一下自己“我剛才又發火了,但沒關系,我發完火就出來了”。 “過則不留”,這點很重要,至少不要留得太久。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如果我們沒有真正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開展生活,一直處在一種被動安排或無意識的狀態,我們就會把這些無法正常流動的生命力,也就是中醫講的精氣神,聚焦在某一些點上,比如說聚焦在“我不能平靜”的缺點上,然后反復盤旋,變成一個漩渦,把自己陷得越來越深。你越著急,就越在為這個漩渦增加力量。 這時候,我們可以跟自己說,我就是這樣一個人,我的身體并不強壯,我很敏感,而且很小氣,很容易被激怒,這就是我現在的狀態。但我還是可以去做我力所能及的事情,找到我真正喜歡做的事。或者,雖然目前我沒有辦法做我喜歡的事,但我現在可以做好不那么喜歡的事的同時,為未來做準備。 當你向著一個明確的方向前進,同時又能跟你的現在和過去、跟他人聯系起來的時候,就不會處在糾結和低迷中。 這就是為什么心理學里常說要向前走。不要糾結,不要留戀,不要盤旋,不要自怨自艾,也不要找很多理由,或是看各種各樣的書,最后證明我這樣是有原因的,因為我是什么型的人,因為我出生年月日怎樣,或是我童年的傷害,我的原生家庭爸爸媽媽有問題等等,這些都還是在原地盤旋。我們只需要承認我們還有包袱,但正在背著包袱往前走,能放下的就放下,放不下的就鼓勵自己再往前走。 這個過程里,當我們又進入非常郁悶、無法突破的狀態的時候,可以出去走路、跑步、打球,這些能幫助你很快出來,也是我常用的方法。或者當我覺得內心非常混亂的時候,我就去打坐,看看此刻的我到底有多煩,多不喜歡自己。坐一坐,慢慢地,令我混亂的東西,就像空氣里的灰塵和茶杯里的茶葉,會沉下來。 困在情緒里,是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的,而且隨時可能發生的情況。我們要意識到這是正常現象,一切都在變化當中。我們其實是很大的宇宙河流中漂浮著的一顆小塵埃。我們的形氣神和整個世界的形氣神,這些信息的能量從過去流通到現在,還將流通到未來。 當我們遇到這樣的情況時,不要讓自己困在情緒里,尤其不要自我加強這種狀態。如果這時候我們還無意識地強化情緒,去聽一些、看一些描述情感痛苦、悲傷、自卑,甚至有自殺傾向的歌曲、影視或文字,這些就會下載到我們的頭腦中,對我們產生影響。 這時候我們需要的是走出去。 再來就是,從日常的過于緊密的人際關系里走出去,獨處、打坐或者閱讀,這個非常重要。 還有我們的思想、五官感受,也要走出去。最近一個月,你看的只是本專業的書或是雜志、朋友圈等現在流行的熱門內容,還是有一些更深遠的內容呢?比如動物世界、古代的文明、外星人、歷史、人工智能......其實這些也能夠使我們從眼前的困境里出來。比如還有音樂,尤其是古典音樂,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的,都能夠幫助我們把受限的精神帶到更大的空間中。 這些調節和突破的方法,是不需要專家指導就能去做的。我們要有意識地擴展自己五官的感受面,擴展身體活動的空間,擴展思想的范圍,讓自己接觸到的不光是我們生活的時代,還有過去和未來的。“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云變際中”,就像這句詩,說的人的精神世界,能夠在有形之外去體會,而不只是看到眼前。 劉槿川: 劉槿川: 謝謝老師分享的這首曲子。我是第一次聽,聽的時候感覺很安靜,好像生活中那些紛紛擾擾和困惑的事也沒那么重要了,很舒服。 這次直播前我們收到很多書友的提問,絕大部分都講的是自己身體或心理方面的困擾。但其實僅用文字簡單的描述,老師是很難回應的。不過我們能理解,因為我們都體會過身處身心困擾中的那種無力,有些提問甚至是內心的呼救。 李辛老師倡導大家去運動、打坐、旅行、閱讀,如果你處在困境中,不妨去嘗試培養這些習慣,還有認真地讀一讀李老師的三本書。我們也邀請了李辛老師和趙前林老師開設了一門線上課程,帶大家系統學習中醫,更有效地了解身心出問題了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從困境中走出來。 一次直播的時間有限,僅能回答極少數書友的提問,我們跟老師們商量,會再增加一次直播分享。下一次,我們會邀請趙前林老師和楊亦龍醫生,以案例分析的形式為大家做分享。到時候我們會做一個表格,請大家詳細地填寫信息,這樣有利于老師們做判斷分析。當然這不是一個在線看診,而是我們想透過這樣的示范,去培養大家觀察自己和從困境中走出來的思路。因為思路是特別重要的,醫生不可能一直在我們身邊,但我們可以透過這樣的學習,學會自己走。 下面這位提問的書友,她有很深的困擾,希望老師能給她一些幫助。
李辛: 從這位書友的情況來看,不是很嚴重的問題,是對過去事件的認知和解讀的負面評判導致的。這在現代醫學一般叫“身心失調”。所謂“身心失調”,就是還沒有到器質性的病變,只是功能的狀態有些問題。我們周圍也可以見到這樣的人,他覺得自己有生理上或心理上的不舒服,但是去西醫院檢查又查不出原因,于是被診斷為某某綜合征或功能性疾病。在中醫來說,這就是病還在氣或者神的層面,還沒有到達形體層面。 ![]() ![]() 我太太的媽媽是位西醫,在她年紀很大的時候,我們事先跟她商量好,到最后階段不送醫院。因為人體到了最后的階段,其實是沒有辦法恢復的,醫生只能治生,不能治死。所以為了減少她最后時刻的痛苦和不必要的折騰,我們商量好不送醫院,在家照護。最后她媽媽就是在家里過世的。 我爸爸媽媽現在也80多歲了,我們也都說好了,如果是最后的階段,不送醫院也不做特別的治療,讓他們安安靜靜地離開。 所以,我覺得這部分你不需要有太多內疚。你媽媽即使治療下去,能夠再活多久,這是不確定的。還有生活質量的問題,治療的過程會不會給她帶來更大的痛苦?這些都是要綜合考慮的。 還有你經常后悔母親在世時對她還不夠好。我們確實很難去給予老人足夠的關注,尤其有了孩子之后,人的注意力都會更多地放到下一代,這是一種生物的本能。于是我們都會有類似的后悔,這類后悔是人類永恒的話題。所以,老人在世的時候,我們盡可能多地給予和陪伴,這樣他們走了以后我們才會平靜。即使覺得自己做的還不夠好,也不需要有太多自責,因為作父母的,是會希望孩子能夠過得健康、快樂、安心的。 在心理學的案例中,這種情況很多。我在《精神健康講記》里,也有這樣一個案例。我在書里面談到,雖然父母親人已經去世了,但是我們對他/她的愛,還有覺得做得不夠的歉疚,都是可以在心里面表達的。表達完之后,我們可以在心里面給他/她祝福。如果他/她有宗教信仰的話,也可以給他/她祈福。其實沒有宗教信仰也可以為他們祈福的,我們也經常祝人生日快樂、年輕、美貌、長壽、早生貴子、恭喜發財等等,這都是祈福。我們只要把這些內容表達出來,不管是說出來還是心里面想,還是寫下來,都可以。這個過程,從精神心理的角度,是個人內心一個完整的完成。從傳統文化的角度,這份信息是能夠傳遞給逝去的人的。 人都會走到這一步,但很多人,包括老年人,沒有想過或者不敢想、不愿意想死亡這件事,周圍的人呢,也從來不提這個問題。我看到有一位同學在評論區說,我們普遍需要學習思考死亡與告別這堂功課。是的,這很重要。 ![]() 剛才我建議這位同學要先開始運動,因為運動后你的陽氣會升起來,精神會清晰,內心也會更有力量,這樣就能夠更好地處理日常生活和工作帶來的壓力。 關于你現在的家庭矛盾,要去認真地思考,把自己和對方的情況都好好地理一遍,然后一定要溝通、要交流。家庭很重要,家和萬事興,家里面如果有疙瘩不整理清楚,對人的消耗會非常大,會嚴重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 交流之后,你們之間就會澄清,會清楚兩個人有沒有可能繼續一起生活,還是不如分開好。這個部分是需要你自己一步步去澄清的,是一個精神主體的訓練過程,對雙方都有好處。我遇到過很多案例都是在一起各過各的,很多問題壓在那里不交流,最后就變成不流動的淤泥和礁石了。除了婚姻,在工作和生活中也是這樣,交流非常重要。 對媽媽的部分,你可以選擇自己身心狀態比較好的時候,或者在晚上醒過來的時候,一個人先打坐安靜下來,然后在心里面回憶一下媽媽,把你想說的話告訴她,說完之后你可以安安靜靜地躺在那里感受一下。這有點像我們聽一首音樂,聽完之后就留在音樂的感受當中,不要急著去做別的事或轉到下一首。 這個過程當中,在相對空和虛的狀態里,也許你的內心跟你媽媽會有一些交流。這個可能需要很多次,不光是對已經去世的人,對我們過去的親朋好友,或者對我們自己的過去,比如你在童年時代的一些痛苦或者不幸的事件,都可以交流。 這也是我在《精神健康講記》里寫的,過去、現在、未來是一條河流,我們要跟自己的過去聯系上,我們也要跟我們的父母和家族的過去聯系上,還要跟我們國家的過去聯系上,因為這些是我們的根。當我們聯系更多的時候,內在的土壤會更加深厚,根才能扎得更深。 我們扎根的土地上什么都有,有清澈的泉水,有嶙峋的怪石,還有奇奇怪怪的蟲和蛇,一些陰暗的、不干凈的東西,這些都是同時存在的。但不管自己、家族或是國家,經歷過怎樣的歷史,有什么好或不好,都要記得我們的根就在這片土地上。
我們這棵樹還面向著天空,吸收太陽、月亮和星星的力量,這就是我們的精神世界。精神世界跟我們扎根的個人、家族、國家乃至整個人類的土地是相連在一起的。 當你能夠對此有所感受的時候,其實不會太孤單,而且不會再輕易地強烈肯定或強烈否定某一個在此刻看來是對或錯的事物。過去個人、家族或國家在命運不好的時候出現的痛苦,你知道它最終會成為我們的養分,樹能夠向天空的各個方向生長。 劉槿川: ![]() 愿我們發展出理性的思考與寬容的心胸。 愿我們看到自己,也看到他人,看到那條由過去流到現在、通向未來的連續之河。 愿我們在個體心靈中建設更多的安定與理解,延續精神的光與熱。 我們也將成為過去,但在此刻,我們可以思考、回顧、學習,建設日常生活,建立內在主體。 讓我們為未來祝福。 在我們的生命歷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身體健康的問題、心理的問題、人際關系的問題,還有死亡的問題。如同李老師所說,當我們能夠發展出自己的精神主體,能夠越來越有意識地生活,就不容易被問題卡住,陷入到問題的漩渦里,障礙了自己的生命力。而且我們每時每刻都有機會從問題里走出來,只要決定并開始行動。 特別感謝李辛老師、前林老師、亦龍醫生對我們讀書會的支持,花很多時間跟書友們做分享。這樣的氛圍,是大家共同創造的。希望我們每一位書友深入地思考,積極地實踐,然后再來聽老師們的分享,那樣才是有價值的,能成為我們的滋養。 李辛: 謝謝槿川,謝謝大家,尤其感謝寫下這些問題,把自己內心感想分享給大家的朋友。未來我也會繼續跟大家在動靜自在做這樣的交流,這對我自己也非常有幫助,非常寶貴。我們下個月在直播間再見。 劉槿川: 再次感謝李辛老師。我們后續還會在讀書會安排李老師跟大家的分享,讓我們一起在這里共同學習、共同成長。謝謝大家。晚安。 圖文編輯_黃小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