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有年輕和老年之分,也可以理解為有工作階段和退休階段之別。如何使自己度過幸福快樂的一生,在年輕時要拿得起,活岀生命的意義;在年老時要放得下,活岀生命的質量。 勞動創造生命的意義。人生在世勞動(工作)創造價值,通過勞動(工作)獲取我們的衣、食、住、行,人們都在盡可能多的創造價值,滿足我們的生活需求,或者略有儲備以防意外支岀。 當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糧食豐收、瓜果滿園、牛羊體壯、雞鴨成群時;當通過自己的勞動(工作)參與后看到:飛奔的高鐵穿梭在祖國大江南北、揚帆的艦船航行在廣闊的海洋上、熬游的航天器飛越在尉藍的天空、教育的學生有所成就時……,我們就會感受到生命的意義。《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主人翁保爾.柯察金說“一個人的一生應該是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恥……。”我們通過勞動創造了價值,滿足了自己的存在感和成就感,享受著人生的快樂和愜意。 一個人年輕時的勞動創造、奮斗奉獻,一定能給自己的晚年奠定良好的基礎。所以,人在年輕的時候不能茍且、不能偷懶。 運動活岀生命的質量。當我們進入退休階段后,雖然不再工作(勞動)了,但是不能停止運動。若仔細觀察周圍,有些人退休后,時間不長就離開人世,到上帝那里報到了。原因在于他(她)孤獨寂寞、空虛無聊,沒愛好、沒希望。人到老年以后,一定要有一個好的心態,并培養自己的愛好,使自己有事做,有希望。 正常的人活在世上,既享受物質生活,又要享受精神生活。人到晚年后,腿腳行動不便,出門機會減少;牙齒退化消化功能差,食物消耗降低。因此,物質生活需求費用減少,但精神生活仍然很重要,擁有一種好心態,放得下過去:自己年輕時拼過了、爭過了、愛過了、恨過了,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是最好的活法,讓自己既不過度焦慮,又能真正活在當下,擁有較為豐富的內心世界,安享晚年,度過快樂的余生。 一、不計得失;《論語》中孔子說:“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就是說:老年人要 “戒之在得 ”,學會用減法生活,卸下包袱,保持空杯心態,如此,每天的生活就會很快樂。 二、不去攀比;有一對夫妻退休工資近萬元,有房有車有存款,子女有稱心的工作和幸福的家庭,本該無憂無慮的享受生活。其仍不能從容放下過去的社會角色 ,在心理上仍然追求名利和物欲,平常聊天時開口就是:誰誰有幾套房;誰誰子女提拔了享受什么待遇;誰誰子女移民外國了等等。經常眼晴盯著外人、關注他人的生活,結果只能是自尋煩惱,于己于家庭均百害而無一利。 三、順其自然;老子《道德經》中有一句話:順其自然,自然而然。人老后耳聾眼花記憶差、腿腳不靈便,這是自然現象。有一個82歲的老太太,見年輕人玩手機,非讓兒子也給買了一臺 ,結果子女們教了她半個月也沒學會接打電話。見人家跳廣場舞 ,小影屏好玩,千方百計讓兒子買了一臺,教了多長時間不會操作,結果這些東西都成了擺設。還有一個90多歲的老太太,中秋節去給孫子送月餅,不小心摔傷大腿骨折了。不服老不順自然規律,還想生活在年輕時代,這樣的老人是要付出代價的。 四、培養愛好;老人賦閑在家,一定要在“琴、棋、書、畫、詩、酒、茶”等尋找一種愛好,以打發大量的閑暇時光,使老年生活充實快樂。有一個90歲高齡老大爺,每天堅持抄錄《毛澤東選集》4頁,整齊的楷書非常漂亮;有個70歲的老太太,愛追劇,她看過后把每部劇的主角和配角都記下來并寫出觀后感;有個老大爺愛養富貴竹和蘭花,室內陽臺上成了小“竹林”。身體是自己的,要靠自己去打理。 老人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主動的、積極的、有計劃的安排自己的活動,堅定的靠自己活出晩年生活的質量。 |
|
來自: 二月春風TSg > 《今日頭條推薦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