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明月紅霞 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流中留下了無數燦爛文化瑰寶,許多學者意識到,可以通過對古代人遺留下來的活動痕跡和遺物的研究,了解距離我們很遠的那些時代的文化和文明,于是考古對古墓進行探索和勘察。 古墓在地下沉寂幾百年,稍加不小心,就會對陵墓造成不可估計的損壞。在考察過程中要十分的小心。 新中國建立初期,北京市副市長吳晗和近代詩人、學者郭沫若和幾個學者的聯名上書,做出對明十三陵進行考察的計劃,上交給政務院,獲得了周總理的批準,明代第十三位天子朱翊鈞和他兩位皇后合葬的定陵被挖掘了。。。 郭沫若 吳晗 當時這個計劃一經公示,便遭到了很多學者的反對,學者們認為,現在的文物保護技術還很不成熟,沒有能力保護出土文物,更不要說去研究了,但是還是沒能阻止其計劃。這次挖掘,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可是卻也被稱為考古史上的一場劫難。 郭沫若毫無疑問,才華橫溢,精通多種語言是一個人才,他兼文學家,歷史學家,社會學家,書法家等于一身,得到了世人的認可,可是卻也受到了很多人的非議。 他和郭安娜的兒子郭博這樣評價他:對于家庭,郭沫若是個罪人。 郭沫若還有個被人詬病的地方就是,就是他熱衷于打著考古的名號挖掘陵墓。 當時郭吳二人首先選定永樂皇帝的長陵,后來在尋找墓道的過程中,發現挖掘長陵的難度太大,找不到地宮的入口。而且正巧萬歷皇帝的陵墓——定陵出現了坍塌,入口暴露在了考古隊眼前。二人立馬改變方向,將定陵視作試驗場。 經過兩年的開采,經歷了三百年光陰的陵墓就這么暴露在了陽光下。許多珍貴的古代物件例如字畫,綢緞等等卻在出土時就被氧化了,在接觸到外界空氣的那一剎那瞬間氧化,瞬間變黑,灰飛煙滅。后來萬歷皇帝和兩位皇后的遺骸被一把火燒毀,三口上好的金絲楠木棺槨也被扔到山溝里,被當地的農民撿去當柴燒了。, 郭沫若帶領考古隊將定陵挖掘完后,又提出想繼續挖掘皇帝永樂的長陵。這個消息傳遍了整個中國,其他地區的領導都上書,想開始發掘本省的皇帝陵墓。 因為郭沫若等人對定陵造成的破壞巨大,周總理意識到這種風氣不可助長,立即下發命令,停止對陵墓的挖掘,也駁回了郭沫若開采長陵的計劃。并嚴令其它地區,都不得以考古名義擅挖皇帝陵墓。 就這次教訓,周總理做出嚴格的要求:不主動開采皇陵,100年內這個政策都不許改變。因為周總理做出的的明智決定,明十三陵都得到了妥帖的保護,沒有遭受到破壞。 郭沫若除了對明成祖的皇陵之外,郭沫若還有兩座陵墓是特別的想要挖掘的,其中一座就是唐高宗和武則天的合葬陵墓乾陵,而郭沫若一直心心念念的《蘭亭集序》據說就在乾陵當中,這更加成為了郭沫若的挖掘目標,當然不可否認郭沫若也有著了解更多的唐朝的歷史的想法,于公于私這都成為了挖掘的對象。 當時陜西省計劃挖掘乾陵和秦始皇陵,這可謂是正中郭沫若下懷,為此他以老朋友身份建議周總理開掘皇陵,可是換來的是總理的一句話:“五十年之內不開帝王墓”。他的計劃被擱置,而換來的卻是中國皇陵保護,這真是不幸中的大幸啊。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逝世;根據其遺囑,郭沫若的骨灰灑在山西昔陽縣大寨人民公社的梯田中。大寨專門為他建了紀念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