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地理地圖微信公眾號消息,自古以來,重慶山清水秀的自然風光、厚重深遠的文化歷史讓歷代文人墨客留步于此,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蘇軾、黃庭堅等眾多詩人在巴渝大地留下了燦爛詩篇。“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這些源于巴渝的名詩名句流傳千古,家喻戶曉,或是贊美重慶的山水風光,風土人情,或是托物言志,感時傷懷,這些詩作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寶庫的一部分,也是巴渝文化的瑰寶,它滋養了一代又一代巴渝人的精神世界。 提到重慶的古詩,自然繞不開中國“詩城”——奉節,這顆三峽明珠有夔門的雄峙,瞿塘的幽深,更因為詩人的到來熠熠生輝,墨客騷人至此,無不游目騁懷,吐納珠玉之聲,“詩圣”杜甫在流放奉節的兩年多時間里,寫詩430余首,劉禹錫在這里開創了集巴渝民歌精髓的“竹枝詞”新風; “行到巫山必有詩”,神秘的巫文化、浪漫的神女峰、秀美的三峽開創了詩人們的盛宴,留下了浩如煙海的瑰麗詩篇,從屈原吟唱巫山神女的愛情,到元稹“除卻巫山不是云”的哀痛,在中國詩詞的歷史中,巫山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重慶市地理信息中心,本期為大家特別推出《重慶古詩地圖》。我們挑選了各區縣能代表當地特色的古詩,它們或是描寫自然風光,或是敘述人文歷史,或是流傳至今,家喻戶曉的詩句,這些古詩匯聚成了本期重慶古詩地圖。請大家跟隨我們的地圖,穿越時空,感受熱情的重慶城遇見古老的古詩,交匯出的巴渝情結與文化。 渝中 重慶府 [清] 何明禮 城郭生成造化鐫,如麻舟楫兩崖邊。 江流自古書巴字,山色今朝畫巨然。 煙火參差家百萬,波濤上下浪三千。 鑼巖月峽誰傳去,要使前賢畏后賢。 有著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慶府之稱的渝中半島在清代詩人何明禮的筆下格外熱鬧,兩江環抱,舟楫往來,燈火闌珊,重屋累居,山、水、城的在寥寥幾句里相得益彰。明清時期,大量移民進入重慶,水路商貿發達,促進了重慶經濟的發展繁榮,推動了重慶的文化繁榮,詩歌創作出現了一個高潮。 奉節 竹枝詞 [唐] 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中國“詩城”奉節地處三峽要沖,大山大水在這里匯聚,造化出了氣勢磅礴的雄奇景觀,巴楚文化在此交匯,獨特的三峽地域特色與風土人情激發了詩人們的創作靈感。時任夔州刺史的劉禹錫,以三峽民歌為基礎,開創了《竹枝詞》新風,使民間歌謠“雅化”,這首詩中的“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更是成為千古名句。 巫山 離思五首(其四) [唐] 元稹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行到巫山便有詩,對李白來說是“昨夜巫山下,猿聲夢里長。桃花飛綠水,三月下瞿塘”的怡然,但是對元稹來說卻是無盡的思念,用巫山的“水”、“云”、“花”來表達對妻子的情誼,面對如此大好的景色,心愛的人卻已離去,全詩言情而不庸俗,瑰麗而不浮艷,悲壯而不低沉,成為傳之千古的絕唱。 云陽 子規 [唐] 杜甫 峽里云安縣,江樓翼瓦齊。 兩邊山木合,終日子規啼。 眇眇春風見,蕭蕭夜色凄。 客愁那聽此,故作傍人低。 永泰元年(765年),蜀中大亂,人事更迭,杜甫從忠州(今忠縣)返京路上,客居云陽,在云陽留下30余首詩。這首詩峽里有城,城里有江,江上有樓,在這樣的江邊小城,思鄉難歸,詩圣的苦悶失意只能寄托于云陽山水中。 豐都 題平都山 [北宋] 蘇軾 平都天下古名山,自信山中歲月閑。 午夢任隨鳩喚覺,早朝又聽鹿催班。 豐都名山原名平都山,極盛時期,平都山仙山之名遠揚,四方文人墨客紛至沓來,留下詩篇。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北宋文豪蘇軾登游平都山,意氣風發,寫下此詩,詩中平都山地勢高闊,令人心曠神怡,從那以后,人們變將平都山改名為名山,沿用至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