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雪沫 編輯:賈方方 來源:婚姻與家庭雜志(ID:hunyinyujiating99) 好的親密關系,并非鏡中花、水中月,會舍、會予,便離舒不遠了。關系若舒服了,幸福更長久。 ——小婚家不知何時,“累覺不愛”這個詞火了! 可到底是因為太累愛不動了,還是因為不愛才深感疲憊? 或許當我們深究時,很多人說不出個所以然。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終其一生,都渴望擁有一段讓人舒服的兩性關系。 那么,如何才能擁有呢? 答案就藏在一個“舒”字里。 01 會“舍”, 敢說“我可以”,也敢說“我不可以” 不久前,袁隆平生日,他稱自己從“80后正式變成90后”,被網友打趣為“90后梗王”。本以為科學家不茍言笑,沒想到袁老還挺可愛。 年輕時他的確不茍言笑,還因此成為“老大難”。是鄧哲改變了他,從結婚時對方說不用買新衣他就不買,到給妻子寫情詩、紀念日送禮物、出差捎衣服……舍棄“直男”標簽,變成“寵妻狂魔”。 而鄧哲則為他舍棄“完美”執念。生活中的袁隆平不拘小節,鞋襪到處丟、趕時間邊跑邊系皮帶……鄧哲見他“屢教不改”,還每每逗她開心,一面笑他是“愛情投機分子”,一面包容他的自由散漫。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亦沒有完全契合的兩個人。那些活成神仙眷侶的,不過是兩個相愛的靈魂,敢舍棄身上的“刺”,去擁抱彼此。 在現實中,有一種失敗的婚姻約定叫“愛情協議”。一方的條款是,我愿意舍棄自己的需求去愛你;另一方的條款卻是,你必須聽我的。 與其說這是愛情條款,不如說是婚姻中的權力斗爭。有人得,就有人舍。最忌諱的是,用情感綁架迫使對方舍;最可悲的是,該舍的不舍,不該舍的舍了;最痛苦的是舍錯了,既不敢喊停,又放不下委屈,蹉跎了自己。 健康的取舍觀是一種主動行為,是一種智慧之舉,是一種舍與得的能量守恒。 比方說,袁隆平舍棄“直男”標簽,并不妨礙他成為“雜交水稻之父”;鄧哲舍棄“完美”執念,不會讓她的人格打折。因為他們的“舍”無關自我,源于自發,旨在舒心。 在愛情協議中,我們可以舍棄那些有損親密關系的苛責條款,而有關自尊、自愛、自我價值的條款,不可舍。大多數人開始一段親密關系,本是因為愛上對方的優秀品質,假如這部分被舍棄,還是當初愛上的那個人嗎?而當發現舍了不該舍的,喪失了自主權,辱沒了自我,不妨勇敢收回。 所謂“舍得”,是敢說“我可以”,也敢說“我不可以”,舍對了,得大于失;舍錯了,失大于得。 02 會“予”,少說“我覺得”,多問“你覺得” 鄧哲曾說,袁隆平最讓她感動的是:婚后不久,二人去游泳,袁隆平怕她被漁網纏住,竟默默帶了把剪子。幾十年來,袁隆平就是用這些不經意的貼心之舉,滿足妻子被珍視的情感需求。妻子洗澡,他怕出事,隔幾分鐘喊一次;妻子突發病毒性腦炎,情況危急,他時刻守候,迎來奇跡…… 而鄧哲深知袁隆平的水稻之夢,不僅扛起家庭重擔,更在艱難時給予他莫大支持。有一次,袁隆平費盡心力找到的雄性不育株被人砸了,他沮喪不已,是鄧哲細心寬慰,并努力找到新的培育基地,讓他的夢想繼續。 給予并非是自己有什么就給對方什么,而是善于讀懂對方內心所求,精準對接才能收獲愛的福報。 在現實中,有一種廉價的給予叫做“我覺得”。他們以自己的意愿給予對方,并每每抱怨,自己好像對牛彈琴。 享譽全球的婚戀專家蓋瑞·查普曼博士曾說,愛有5種語言:肯定的言語、服務的行動、接受禮物、精心的時刻、身體的接觸。我們只有用對方渴望的“愛語”去給予,對方才能欣然接受。 那么,對方的愛語到底是什么呢?很簡單:
沒有人會讀心術。要想增進彼此的了解,少說“我覺得”,多問“你覺得”,溝通、試錯是“給予”的王炸。 愛,讓人困惑的地方也恰恰也是讓人欲罷不能的地方。其玄妙之處就在于特別感,當我們只針對對方的需要來給予,那就是獨一無二的。假如你給對方的,和給張三李四的沒區別,價值何在?高附加值的“給予”如同映射,點對點,才有光。 所謂“給予”,以對方的需求為標尺,以愛做天平。給錯了,事倍功半;給對了,事半功倍。 03 會“舍”,也會“予”,讓人舒服的關系,才長久 就像袁隆平夫婦,因為不吝“舍”、“予”,才收獲一段讓彼此舒服的關系。在一次頒獎禮上,袁隆平帶著妻子去領獎。他說: “我未來有兩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緊接著表示,自己還有第三個夢想,“跟我的賢內助一起白頭偕老”。 很多人總以為夢想與事業、價值相關,至于婚姻幸福,不必上升到夢想的高度。而在袁隆平看來,與妻子攜手一生卻是比肩全球夢的夢想。一段婚姻之所以讓人渴望長久,相信很大程度上,在于讓人感到舒服。 不久前,微博熱議上有一個話題“人類為什么需要親密關系?”引將近5億人圍觀,一句因為我們的一生都是反復被愛被救贖的過程,獲贊超過500000次。 沒錯,我們都渴望在親密關系中獲得愛與救贖。可誰也不是誰的救世主,要想“得”,先得學會“舍”、“予”。 舍身上的刺,舒服對方,完善自己;予對方所需的愛,熨帖對方,滋養自己。當愛與被愛這兩大基本需求都得到滿足,才談得上彼此救贖。而當“舍”“予”,合起來,恰恰是一個“舒”。 有人問,讓人舒服的婚姻到底什么樣? 假如把婚姻比作一個坐標系,橫軸代表自我,縱軸代表關系。讓人舒服的婚姻,就是在橫軸做自己,在縱軸相處不累。二者正相關,前者讓自己舒心、成長;后者讓關系舒展、長久。只有達到兩個層面的舒,幸福線才能走向更遠。 可讓人舒服的婚姻不會從天而降,也并非一人貢獻一半,而是當兩個人共同付出100%的努力,才能1+1>2。 在《親密關系》中有這樣一段話:好的伴侶,其實有三重角色。TA是一面鏡子,讓你看見引發你關注的不舒服感;是一名老師,在你探尋真實自我的時候,激勵與啟發你;是一名玩伴兒,開啟并陪伴你一段生命的旅程。 深以為然。都說婚姻是一場修行,好的伴侶,不僅是我們的愛人,更是一起打怪升級的同伴。我們只有彼此照亮、鼓勵、陪伴,才能透過彼此,認識自己,療愈創傷,不斷成長。 到那時,我們會發現,兩個人久處不厭,相親相愛,沒有內耗,彼此治愈,才是婚姻里最舒服的狀態。而這也并非終點,我們終其一生,是透過一個“舒”字,在親密關系里,發現你就是你。 好的親密關系,并非鏡中花,水中月,會舍,會予,便離舒不遠了。關系若舒服了,幸福更長久。 |
|
來自: blackhappy > 《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