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黃岡政府網 時間:2014-12-16 08:32 邾城遺址今稱禹王城遺址,位于今黃岡市黃州區禹王街道辦事處境內。邾城在戰國至漢晉六百年間,是江淮名城大邑,相繼擔負過城邑、郡城、王都、縣城等歷史角色,經歷過先秦至漢晉歷史上的重大事件,留下了許多歷史名人的身影與功業,并形成地方政治中心與重要軍事重鎮的鮮明特色。但它名動天下之源,則是戰國后期位于今山東地域的邾國國君南遷定居于此。 山東與黃州一北一南,相距千里,君臨今山東地域的邾國國君為什么南遷定居黃州地域呢?說來話長。 邾國(遺址在今山東省鄒城境內)是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立國近八百年,歷二十九代國君。 楚國自西周始,南征北戰,疆域遼闊,直至戰國早中期仍保持強盛之勢。但到了戰國后期楚懷王時代,由于內政外交出現一系列重大決策失誤,強盛發展勢頭出現轉折,楚國走向衰弱。特別是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81年),秦將白起統軍攻克楚國都城——郢,楚國遭遇空前打擊,楚國遷都于陳。 楚考烈王繼位后,春申君黃歇主政,楚國形勢一度好轉,春申君本名黃歇,戰國時期楚國人,是與魏國信陵君魏無忌、趙國平原君趙勝、齊國孟嘗君田文并稱為“戰國四公子”。考烈王時,他任令尹(相國),輔佐楚考烈王,為楚國再度振興做出了貢獻。 楚考烈王八年(前255 年),黃歇率軍北征伐,滅亡了魯、邾兩國,但《史記》只記載黃歇率楚軍北伐滅魯的史實,卻沒有明言率楚軍北伐滅邾的史實,這是因為楚軍北伐的戰備目標是滅魯,魯國是當時山東地域的大國邾國只是魯國的附庸,楚軍滅魯時,其進軍路線必須經過邾國,順勢附帶把邾國滅亡了,此事對于楚國北伐而言,無足輕重。所以,司馬遷在《史記》中遺失了楚軍滅邾史實。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稱:“江水又東經邾縣故城南,楚宣王滅邾,徙居于此,故曰邾也”后,雖肯定楚滅邾史實,但所言“楚宣王滅邾”之說有誤。因為楚宣王在位時間是公元前369 至前 340 年,考察戰國時間楚國攻打山東的歷史,楚宣王時期一直沒有發兵攻打山東的記載,況且,楚宣王之后,言鄒(即邾國)或鄒魯并稱者史不絕書, 僅《史記·魯仲連列傳》與《戰國策·趙策四》就分別稱鄒 ( 即邾國 ) 各五次、鄒魯并稱各三次。如《戰國策》記載,魏惠王自立為王,并于同年召集“逢澤(今河南開封市)之會”。宋、衛、鄒、魯、秦五國參加了會盟,會后惠王率諸侯朝見周天子。“鄒”即是邾,這是楚宣王去世后 4年才發生的事,可知“楚宣王滅邾”之說在時間上是不準確的。而歷史上明確記載楚軍北伐滅魯的時間,是楚考烈王八年,所以是楚考烈王滅邾而非楚宣王滅邾。 楚國歷史上在開疆拓土過程中,對于被滅亡的諸侯國國君處置的策略是滅國不絕祀,將其國君遷于他處。所以,楚軍北伐滅魯亡邾后,將魯國國君遷居于莒。亡邾后,將邾國國君遷出邾國故地,安置在今黃岡市區北郊(即現在的黃州禹王城遺址)。 春申君黃歇為什么要把邾君及邾國貴族遷居安置在今黃州北郊禹王城地域呢?其原因大致有三。 其一,邾城與春申君關系密切。楚考烈王元年(前 262 年),考烈王任命他為令尹(相國),封“春申君”時,鑒于他是春秋時期黃國貴族的后裔,將他家鄉的淮北十二縣賜他為封地,其封地有三座頗具規模的城邑:一為其家鄉黃國故都,位于今之大別山北麓的河南省潢川縣,二是西陵城,位于今武漢市新洲區,三是邾城,位于大別山之南今黃岡市區禹王街道辦事處轄地內的城池。 其二,邾城城池在春秋至戰國是是黃國故地名邑之一,具有一定規模,特別是戰國中后期楚國統治重心東漸后,楚國貴族多居于此,比較繁華,經濟實力比較雄厚,不會讓邾國國君有饑寒之虞,給天下人以把柄。 其三,邾城在他的家鄉和封地境內,完全可以達到對邾君監視居住目的。邾城與春申君關系密切,是春申君故城。這在后世文獻中屢有記載,如蘇東坡在《記黃州故吳國》一文中就說:“今黃州東十五里許有永安城,俗謂之‘女王城’,其說甚鄙野。而《圖經》以為春申君故城”。再如明萬歷《黃岡縣志》卷之一記載:“黃歇壘,在縣北十五里,即永安城,楚黃歇所都也。”說明自宋至明代對邾城地域是黃歇封地、并建有城池這一史實是持肯定 態度的。 邾國南遷國君,據山東學者考證,當為蕭公曹夯,他率其部分臣民遷居此地后,歷史上稱此城為邾城。從此有了正式城名。 戰國時期,各國在逐步建立郡縣制的同時,也開始推行封君制,以維護新興貴族的特權。這些封君,都擁有大小不等的封邑或封地,享有按戶征賦稅或其他經濟特權。戰國時期的四大公子,即楚國春申君、齊國孟嘗君、趙國平原君、魏國信陵便是有名的封君。據《路史》云:“小朱十四世而朱二十有九世,滅于楚,封其君為鉅鹿侯”,由此可知,邾國為楚所滅,其亡國之君定居邾城后,楚國封邾國亡國之君為邾君,封號為“鉅鹿侯”,邾君遂成為楚國封君之一。封君的封邑,按傳統習慣是可以世襲的。邾君的封邑為邾城。南京大學學者馬媛媛在《邾國地理考證》中對此結論持肯定態度:“邾被楚滅后,似乎又被封,然封于何處,線索沒有在山東出現,卻出現在千里之外的湖北黃岡。”“邾國被楚國滅之后,其君被遷至湖北黃岡地區,并在此建城。” 邾君南遷邾城定居,對今黃岡地域的貢獻與影響主要有四。 其一,黃州邾城有了正式名稱——邾城。從考古發掘可知,黃州邾城在邾國末代國君遷居之前就已存在,且規模比較大,人口比較多,甚至還有楚國貴族居住,出土的禹王城墓葬蘆沖一號墓和曹家崗五號墓的墓主人都是楚國下大夫級貴族,即是明證。另一個事實是,邾國末代國君遷居于此之前,這座城邑叫什么名稱,發生過什么大事要事,史籍記載全部缺失。但邾國末代國君遷居于此之后,這座城邑在史籍記載上就有了名稱——邾城,并一直沿用至漢晉時期。而邾國末代國君遷居于此,則是有史可查的邾城歷史上記載的第一件大事。 其二,邾城迅速成為當時長江中下游著名的大城邑。黃州邾城是邾國末代國君遷居之地,楚國封邾國末代國君為鉅鹿侯,所以,黃州邾城應是邾國國都的沿續,黃州邾城與邾國有著一脈相承的天然繼承關系。 邾君定居邾城后,在原有城池的基礎上,筑城建屋,擴大規模。由于邾國是春秋戰國時的諸侯國,以崇尚禮儀、文化淵厚而獲得天下尊重,有“鄒魯之邦”盛譽,雖然亡國,但其國君的一舉一動仍為天下關注,同時,他已被楚國封君,他的封地邾城又規模較大,所以他遷居的邾城名聲迅速上升。邾城經過楚國的經營,特別是邾國君民的努力,在戰國后期聲名顯赫,是當時長江中下游著名的大城邑。 其三,鄒魯文化在黃州地域成功移植接續。西周至春秋時期,邾國產生了獨樹一幟的邾婁文化。春秋戰國時期,邾婁文化逐漸發展為聞名古今的“鄒魯文化”,在先秦文化中鶴立雞群,而鄒魯文化中的精華則是儒家學說。在邾婁文化和鄒魯文化的搖籃里,先后孕育了孔子、顏回、孟子三位儒家圣人。楚師北伐,邾國末代國君南遷黃州,筑城定居,鄒魯文化隨之南遷,儒家學說的種子開始播灑黃州,鄒魯文化在黃州地域成功移植接續,成為黃州人文的源頭之一。千百年來,黃州攜帶邾婁文化基因,承繼鄒魯文化余緒,又有儒家學說浸潤,所以,文化昌盛,歷久彌新,人文鼎沸,大家匯聚,二十世紀,黃岡縣的熊十力面對西學沖擊,在儒學價值系統崩壞的時代,重建儒學本體論,創立“新唯識論”哲學體系,他的學生、浠水縣人徐復觀是現代新儒學的代表人物,為儒家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熊十力、徐復觀也可謂儒家思想的存亡繼絕吧。 其四,黃州邾城因此成為朱姓的始稱地之一。朱姓雖有多源之說,但邾國朱姓是為主體。邾國開國之君姓曹名俠,西周時被周武王分封于“邾”(今山東鄒城一帶),建立邾國后,以邾為氏,同時又繼承了曹人的血緣標志曹姓,為曹姓邾氏。邾氏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人因各種原因從邾國向各地擴散,如邾桓公的兒子邾夷鴻在沛澤(也叫沛邑),即今江蘇沛縣隱居,全家改姓,將“邾”姓改為“朱”姓,“邾”字去掉了“邑”。但邾國人的曹姓邾氏的主體狀況并沒有改變。邾國滅亡后,曹姓朱氏四處逃散,大規模向外遷移,形成朱姓大遷徙。其中,末代邾君率王室及部分貴族南遷到楚國邾城( 今黃州禹王城 )后,為了安全,也是為了懷念邾國故地,沿襲邾夷鴻的辦法,全族改姓,將“邾”姓改為“朱”姓,去“邑”存“朱”,以“朱”為姓氏。邾國后裔遂稱朱姓。正如鄭樵《通志·氏族略》中所言:“朱氏,本邾也,姓曹。其世系見于邾。邾既失國,子孫去邑 ,以朱為氏。” 唐代譜牒姓氏之學專著《元和姓纂》中也記載:“顓頊之后,周封曹挾于邾,為楚所滅,子孫去邑,以朱為氏。” 黃州邾城因此成為朱姓的始稱地之一。 邾國雖然被楚所滅,人們仍將邾國國君及其王室遺族南遷所居之城稱做邾城。邾城即因邾國遺民而得名,漢代還于此設置了邾縣。可見,黃州邾城的邾君遺族也是朱姓一脈。 (史智鵬 撰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