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之所以充滿著如此的魅力,從古至今,世界各國都為之神往,就在于簡短的文字之中,能承載我們的情感。我們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都能以詩歌這種文學形式表現(xiàn)出來。一首詩,往往就是一個動人的故事,我們能從作品中獨到自己,與那個素不相識的作者產(chǎn)生共鳴。不信,您看今天推薦的《寄人》一詩: 這首詩的作者叫做張泌,是一個非常容易讓人混淆的人。這是因為他生活在唐末五代這段時期,而同時代南唐也有一位叫做張泌的文人,與李煜的關(guān)系還很密切。就因為同名同姓還處于一個時代,不僅現(xiàn)代人分不清,就連《全唐詩》小傳也弄錯。至于說其余的詩歌選集,將二人張冠李戴的情況更是舉不勝舉。 這首詩的作者張泌,從來沒有去過南唐,他先在長安求官,后來在湘桂一帶當過武安軍節(jié)度使馬殷的舍人,也在后蜀為官。這首詩有個背景,那就是出自《詞苑叢談》所說: 張泌仕南唐為內(nèi)史舍人,初與鄰女浣衣相善,作《江神子》詞云:“浣花溪上見卿卿,眼波明,黛眉輕。高綰綠云,低簇小蜻蜓。好是問他知得么?和笑道,莫多情。”后經(jīng)年不復相見。張夜夢之,寄絕句云:“別夢依依到謝家……” 除去開篇之初依舊將兩個張泌混淆,其余的作品是沒有問題的,都是將主人公指向本文提及的張泌。它說的是張泌曾經(jīng)偶遇一位浣衣女子,長得十分漂亮,還為她填詞。后來兩人卻沒有機會見面,張泌在夢見這位心上人,才寫下了這首詩。 因為《詞苑叢談》是清朝人所作,與張泌相隔的時代較遠,很多學者認為這個背景故事并不一定真實。但小玨卻寧愿相信,因為只有這樣的經(jīng)歷,才會激發(fā)作者的靈感,寫下這首纏綿悱惻的寄懷詩。 《寄人》其實有兩首,本文介紹的是第一首。第一句中“別夢依依到謝家”就非常特別,他既寫出了自己的夢境,又寫出了朦朦朧朧的感覺。心上人并不一定姓謝,之所以稱為謝家,這是唐朝人特別喜歡以謝道韞作為心中的女神,大凡對于自己的愛人,都會稱其為謝女。 在夢中來到心上人的家中,構(gòu)建了一幅朦朧而美麗的場景,讓人充滿著期待,急切地希望看到詩歌的后續(xù)內(nèi)容。然而,作者卻賣了一個關(guān)子,故意寫道她的家中“小廊回合曲闌斜”。其實,作為一名浣衣女,她的家能有多大,還能產(chǎn)生多少曲徑通幽的園林效果?這里既是文學手法,同樣反映了作者急于看到心上人的焦急心情。 然而,這樣反反復復地走過回廊,又怎么能看到心愛的姑娘呢?她早已離去,并不見蹤跡。所以,作者看到那一輪明月照在園子之中,竟然發(fā)出了悲痛的感慨。明月是自然存在的事物,本無所謂有情還是無情,多少詩人贊美過它的皎潔和美好,但詩人此時的心緒混亂,將所有不快盡情鋪灑,嗔怪明月無情,那月光照在院子里的落花上,反射出慘淡的顏色。 最美的詩歌,不僅要構(gòu)造如畫的詩意,更要給人無盡的聯(lián)想。這首《寄人》顯然做到了。它給我們的畫面感很強,畫中人物的清冷悲涼,仿佛歷歷在目。一輪明月的孤寂,落英無數(shù)的無奈,也在激發(fā)讀者的想象。我們不知道到底發(fā)生了什么,才會人去樓空,也不知道作者醒來之后,到底是惆悵萬分,還是黯然神傷。 我們甚至不知道,女子的離開,是夢境還是真實的存在。作者不說結(jié)局,卻將結(jié)局暗含其中。某些心緒,你我一定經(jīng)歷過,不必說,一切盡在不言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