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社會壓力不斷增大,各種縱欲、拜金價值觀的影響,中國人幾千年堅持的思想方式、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物質生活不斷提升,人們卻越來越不快樂,精神障礙層出不窮。在我國 15 歲以上人口中,各類精神疾病患者人數超過 1 億人。其中,1600 萬人是重度精神障礙患者,抑郁癥患者門診量每年增加 20%,3000 多萬名兒童存在心理行為障礙。每年有 28 萬人自殺,其中 40%患有抑郁癥,自閉癥患者超過 1000 萬人??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觸目驚心的數字還在成倍遞增。精神類疾病中最難治的莫過于精神分裂癥,被外來醫學和西方心理學界共同稱為精神疾病里的‘癌癥’。#健康明星計劃# 目前外來醫學治療精神分裂的方式外來醫學認為精神分裂是一組病因未明的重性精神病,臨床上往往表現為癥狀各異的綜合征,涉及感知覺、思維、情感和行為等多方面的障礙以及精神活動的不協調。包括認知活動里面產生幻聽、幻視、幻嗅、幻味等,思維活動上出現思維邏輯混亂、不正常、思維聯想出現很多問題、詞不達意等,思維性妄想,如被害妄想、嫉妒妄想等。外來醫學治療精神分裂主要有三種手段:藥物治療法、電擊治療法和心理治療法。 藥物治療是最基礎的治療手段,也是對身體傷害最大的。長期服用的毒副作用能讓人出現藥源性帕金森綜合征、急性肌張力障礙、靜坐不能、遲發性運動障礙、肥胖、內分泌失調、睡眠紊亂、心血管異常、藥源性強迫、精神活動壓抑等癥狀,從整體而言,脾胃和肝腎傷害極大,甚至出現不可逆傷害。很多患者及家人也認識到精神類藥物的危害性,力圖擺脫對精神類藥物的依賴,但又擔心停藥后突然發病威脅患者生命,兩難之間,對于其他治療手段抱有極大的期待。有需求就會有市場,市場上很多實用心理學從業者夸大宣傳能夠治療精神分裂,結果往往越治越糟糕,越治越嚴重。那么為什么西方心理學的治療手段對精神分裂無效甚至還有負面作用呢?這和西方心理學的天然缺陷有關。 西方心理學治療精神分裂的缺陷西方心理學治療精神分裂的代表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弗洛伊德。他是奧地利的一名精神病醫生,通過畢生的精神醫療實踐,對患者的病態心理經過無數次的總結、多年的累積而逐漸形成精神分析學說,多年以后形成西方心理學三大學派之一精神分析學派。他認為,人的心理可以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意識,另一部分是潛意識(無意識)。意識包括個人現在意識到的和現在雖意識不到但卻可以記憶的。無意識是不能被本人意識到的,它包括原始的盲目沖動、各種本能以及出生后被壓抑的欲望。無意識的東西并不會因壓抑而消失,它還存在并伺機改頭換面表現出來。這就是精神分析理論。 弗洛伊德特別重視早年心理創傷對疾病的作用與影響,其治療方法也特別重視對創傷的治療與處理,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弗洛伊德治療精神疾病和外來醫學治療精神疾病是一樣的,都是緊緊圍著“疾病”癥狀展開,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很少從長遠的角度考慮患者身體和心理健康的發展問題,對潛意識的研究也如蜻蜓點水,一晃而過,認識到了方向,真正的治病因素還沒有找到。由此誕生的實用心理學,卻無端發展出一個產業。患者在進行心理療愈后,短時間內獲得了愉悅感和滿足感,但就像一灘死水,生命力轉瞬即逝,最終又會回到腐敗不堪的精神世界。另外,目前的科技手段還沒有發達到可以全面地測量與獲得意識及潛意識的參數及意識與身體生理反應的關系,觀察者(心理醫生)只能根據被觀察者的表情及所講述的事情,來做一些經驗性的判斷,被觀察者腦海中數百萬潛意識活動過程根本無法被講述出來,而且講述本身又帶來了新的意識及潛意識過程,心理醫生根本無法得出有意義的結論。于是很多心理醫生只能求助與患者自身的潛意識,通過催眠等方式讓患者的潛意識“自己”出面解決自己的問題。 精神分裂患者精神世界里有太多不確定性,甚至有暗能量或稀奇古怪的意識形態。當貿然喚醒潛意識時,其自我和本我可能在其腦域中會形成新的負面潛意識,演化為新的黑匣子。就像打開了潘多拉魔盒一樣,不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讓人走火入魔,產生更加混亂的意識,甚至導致自殘或傷人的嚴重后果。西方心理學在精神分析方面,遇到了巨大的障礙。 精神分裂患者求助心理醫生的目的原本是尋求心理健康,卻被心理醫生貼上一堆疾病的標簽,甚至鼓勵患者繼續保持服用精神類藥物,讓患者更加堅信自己有病,其后果更加嚴重且危害極大。無論外來醫學還是西方實用心理學對于精神分裂的本質認識都是片面的,割裂了人們的身體、心靈及情感,缺乏整體性。他們把人體當做機器,無論是肉體還是精神出問題必定是因為某些地方故障,或某些部位需要更換。用這種將肉體與精神、情緒、心靈、意識割裂開治療的理論體系去診病療疾,又如何能根治那些困擾現代人的慢性病和疑難癥呢?對于病因未知的精神類疾病,他們只能不斷強調都是外在因素在作怪,如細菌與化學物質甚至基因遺傳,而忽略了個人態度與生活方式的重要性。這樣的治療思路,無論怎么治,始終無法恢復患者的整體平衡,消滅一種癥狀又會引發另外一種或多種癥狀,簡單的病癥變成了復雜的病癥,可以得到治療改善的疾病最終變成了不治之癥。 傳統中醫如何進行身心調理傳統中醫是我國最為耀眼的民族文化瑰寶,近年來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們重新認識到中醫的重要性和獨特優勢。但人們的普遍的認識仍然是,中醫藥對于慢性病乃至一些內科疑難病癥的治療有很好的效果,對于像心理疾病乃至精神疾病這些近年來才在國內泛濫的疾病沒有更好的調理辦法。患者及家人往往都是疑似病癥就去醫院檢查、確診、服藥,接下來就是毒副作用折磨,又想尋求心理治療,然后飽受精神鴉片的侵蝕,最后身心疲憊、創傷累累的選擇中醫進行康復調理,這樣無疑增加了調理難度和恢復時間。 其實,千百年來,傳統中醫對于情志疾病的調理都是非常有效的。除了中醫藥整體調理,不傷身體,對化解體內的氣郁寒瘀療效顯著。對于心靈的調理,更不會采取對抗性思維,傳統中醫有一套獨特的體系,首先認為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在治療軀體疾病時強調情志因素對軀體疾病的重要作用;然后在調節情志疾患時重視軀體整體生理功能變化對精神神經系統的影響。這種將人的心身相關性直接運用于指導臨床治療的心身一體化、關注人的社會性生存狀態的整體觀念,是傳統中醫學數千年擅長調整治療心理疾患臨床優勢的理論基礎所在。 傳統中醫治療過程中注重把握肉體與精神整體關系,反對孤立片面地看待人的肉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的觀點。在臨床上,可以從體系上避免外來醫學以及西方心理學那種心身分論、心身分治的局限性。傳統中醫認為諸病皆傷于寒,而寒邪又分實寒和虛寒,無論實寒和虛寒都會造成寒瘀和氣郁,無論是肉體還是精神上產生了淤堵不通就會生病。換成現代科學的說法就是維持人類生命運轉的生命能量(即中醫里的正氣)的流動只要受到限制,就會產生疾病,當人類系統的所有層面的能量都平衡和諧時,才會保持健康狀態。傳統中醫既要給患者調節內部臟腑環境的平衡,還要給患者調節內外部能量循環的協調,最終達到調節臟腑、疏通經絡、補益氣血、平衡陰陽的目的。 傳統中醫對于情志疾病的心靈療愈符合整體調節、天人合一的理論,不成癮,沒有副作用,患者主觀感受好,療效可靠。早在兩千多年前,《黃帝內經》中,就已經有“七情致病”說,指出人的情緒與疾病是有直接聯系的。除了七情、六淫外,還有尚未被認識的致病因素,比如古代醫家的“鬼神致病說”,所謂鬼神致病,也可以理解為外界情況未明的暗能量的侵蝕,或內心世界意識能量的混亂所致的疾病。古代很多中醫大夫都能夠熟練的運用“祝由術”來治療情況未明的身心疾病;《增訂醫醫病書·治內傷須祝由論》說:“祝,告也。由,病之所以出也。凡治七情內傷者,必先祝由。”,現在外來醫學分科越來越細,身與心在治療上往往被機械地分開,試想一下,無情之法怎能治有情之病?而傳統中醫則永遠把身心看成無法分割的整體,傳統中醫祝由術常常與刀針、藥石一同治病救人,遠遠優于外來醫學和現代心理學歸因替代的法則,對于精神分裂這類突如其來,病因不明的怪病的調理恢復有著極好的療效。 精神分裂被外來醫學和西方心理學塑造成精神“癌癥”,各種不對癥的治療方式只會讓患者痛苦不堪。社會上更是有不少機構火上澆油,盲人摸象一般抓住患者的一個局部就瞎折騰,讓精神分裂患者的復健之路崎嶇坎坷甚至到無路可走的地步。所以,放下心中的各種大道理,不要追求短暫的身體或精神上的治療“效果”,換來的卻是對化學藥物或心理治療的依賴成癮。傳統中醫依據自然療法將精神分裂患者調理恢復正常生活后,患者和家人最重要的就是堅定信仰,切不可依然以為在病中,最多視其為大病初愈,尚在虛弱狀態,不要拔苗助長,更不要胡亂尋醫,所謂的“多管齊下”、“聯合治療”其實是南轅北轍,沒病都會治成大病。選擇傳統中醫調理精神分裂,讓患者充分意識到身心靈是一個整體,真正開始回歸自己,重新達到“歸一”的狀態,“分裂”的情況自然煙消云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