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對于很多癌癥患者來說,臨床入組這個詞都不陌生,不僅不算陌生,反而大多數癌癥患者提到它,總是有種偏見的意味在其中。 而這最大的偏見就是認為,臨床入組就是拿患者當小白鼠去試驗新藥,對自己的病情沒有任何幫助,甚至還會因為試驗亂吃藥導致病情加重。 這樣的偏見誤會導致很多患者對入組避之不及,當前,隨著腫瘤學研究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們在腫瘤知識上的不斷更新,越來越多的抗腫瘤藥被研發,給很多患者帶來生的希望。但是同時,根據一項主流統計數據顯示一個新藥從研發到最終上市平均需要12-15年,而其中的主要時間是花在了臨床研究階段,而時間對于腫瘤患者來說,就是生命! 在歐美發達國家,很多腫瘤患者對于參加抗癌新藥臨床試驗十分積極,就診時總會問醫生有沒有適合自己的臨床試驗可以參加。但在我國現階段,遇到的情形恰恰相反,甚至存在許多“誤區”,認為參與試驗就是去當“小白鼠”,對參加試驗有偏見和抵觸情緒,拒絕配合試驗。 您之前有關注過臨床入組方面的消息嗎?您對臨床入組是怎么看的呢? 答:我是在2017年5月份自覺身體不適,體重下降,去醫院體檢的時候發現患肺癌的,當時腫瘤已經挺大了,長徑有6公分。知道結果當天下午便去了上海胸科醫院,檢查之后,剛好我的主治醫生就告訴我有這樣的一個臨床入組,覺得我的情況可以去嘗試這樣的一個機會。 那我之前肯定是不了解臨床入組的,也有覺得入組就是去當小白鼠的想法,所以也不敢輕易決定。剛好我的女兒是做藥物研發的,她對于這方面比較了解,所以她就來這邊向醫生了解詳細情況。因為我是ROS-1突變,藥物只有克唑替尼可以吃,而且后續也可能出現耐藥的情況,耐藥之后可以使用的藥物比較少,只能化療,所以在各方面評估之后,覺得可以試一試,便開始入組申請。 在申請入組到成功入組這段時間,一切都很順利嗎? 答:不是的,當時醫生也沒有說一定可以入組,還需要按照規定標準一項項做檢查,CT、核磁、基因檢測、骨掃描等。當時醫生告訴我篩查時間可能有點長,大概20天左右,問我是否等得起,那時我已經決定入組了,就說我等得起。其實在篩查等待的這段時間,我的狀況變得挺不好的,鎖骨淋巴處腫塊肉眼可見的增大,很痛,有一次甚至還咳血了。 當時有一項檢查,查出我有腦轉移,但當時的入組條件是不允許腦轉移患者入組的,但是,我對于出現腦轉移并沒有很大感覺,我的主治醫生也非常負責,他認為病人無主觀感覺,可以進臨床,又和北的醫生商量后,覺得我是可以入組的,所以最后,我的這個申請就成功了。在此,我也非常感謝我當時的主治醫生。 入組之前,醫生有跟你詳細介紹入組的具體情況嗎?包括優勢、風險等? 答:對的,醫生在之前把詳細情況都和我說了,我參加的是3期臨床,醫生也把此前各方面的數據以及入組后可能的受益和風險情況都告訴我了,那風險的話,可能會出現副作用、無效、甚至是疾病爆發性進展,這些都了解的。因為是要簽知情同意書的,所以醫生肯定會告知各方面信息的。 入組后用藥治療的一個詳細情況是什么呢? 答:因為試驗是分試驗組和對照組的,患者入組后分組是隨機的,我是被分在了試驗組。5月24號開始用藥的,用藥4周一次,檢查6周一次。第一次檢查最明顯的是腹部轉移基本都消失了,肺部腫瘤也縮小挺多的,腦部水腫消失了,但是好像大了一點點;第二次檢查,腦部2個轉移瘤,都縮小了很多,肺部腫瘤比上次更小了,入組前檢查到的骨轉移也基本消失了。 一直用藥到12月份,除了肺部原發灶在緩慢增大,其他部位的轉移基本都消失了。醫生說免疫療法可能會出現假進展,又多觀察了幾個月,每次檢查肺部腫瘤都是在緩慢增大。直到今年三月份,肺部腫瘤增大超出規定范圍,之后就出組了。 現在回過頭看,您覺得入組對您的最大益處是什么呢? 答:現在回過頭看,免疫療法對我的受益很大,主要是腦轉移消失。很多患者出問題都是在腦轉移上,比較麻煩。我自己接觸后,認為臨床確實是對患者有幫助,是很好的機會,尤其在我國,廣大患者在了解病情后要去爭取,受益肯定很大。 我參加的組很多病人情況都很好,也有很多患者對臨床了解比較少,生病前也是認為臨床試驗就是把自己當小白鼠。碰到一個患者,他自己在這方面不了解,想參加,家人一聽到試驗就不同意,最后沒參加,加上他本身的條件也不符合,最后也是沒進組。 您現在的情況如何了?通過您的經歷,有什么想要分享的嗎? 答:出組后,今年5月2號開始吃克唑替尼,現在情況很好,病情也很穩定。我今年61歲,有些患者病情穩定,3、5年生存都有的,蠻好的。當然我現在吃藥的話,還是有一些副作用的,像低血壓、疲勞、胃口不好等,不過我現在也在慢慢培養自己的愛好,退休到現在一年多了,也在朋友的公司上班,發揮余熱,到現在上班也有一年了,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很開心的。前幾天去復查,腦部什么都沒有,很放心。也要感謝一直陪在我身邊的家人朋友。 也希望廣大患友如果有適當的入組機會也去爭取一下,當前國家很多新藥用不到,只能臨床,國內國外都是。通過入組說不定還有機會,我就是其中一例。大家也要保持一個積極的心態,去找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做,多去學習相關知識,一定是有幫助的。 誤區一:參加試驗沒用 首先,這樣的觀點是錯誤的。對于受試患者來說,參加臨床試驗是一個獲得更好療效或者最新治療的機會。當前,很多癌癥患者是可以通過臨床試驗,在第一時間使用國際國內最新的抗腫瘤藥物,患者可能在某個試驗中獲益,延長生存期,減輕痛苦甚至使某種疾病得到治愈。對于那些出現耐藥無藥可吃或者傳統治療已無任何效果的腫瘤患者而言,參加臨床試驗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從另一方面來說,參加試驗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因為藥物使用都是免費的。 參與臨床試驗的受試患者,首先用藥是免費的,其次大部分檢查也是免費的,如價格相對昂貴的CT、核磁、實驗室檢查等,但床位費、護理費仍由患者承擔,但這也可由醫保結算,這樣患者整體的治療費用將大大降低,而往往很多癌癥患者僅僅在用藥這一項開支上就已經負荷太多。 臨床試驗肯定是有風險的,但是所有的臨床試驗,都是要最大程度保證患者利益。一個新藥研發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藥廠的試藥成本很高,對于入選患者的挑選非常嚴格,他們也是更想藥物研發獲得成功的。而且藥物在臨床試驗使用前,需要經過大量試驗,有明確嚴格充分的論證證明藥物安全性。雖不能保證完全有效,但肯定不是盲目的。在試藥過程中,各項指標、檢查、用藥情況都有詳細記錄,一旦有任何不良反應,都會得到及時處理。 新藥臨床試驗通常都會有試驗組和對照組,就是說一部分入組的患者是隨機進入對照組的,這樣就會有人擔心進入對照組用藥是安慰劑,對于病情沒有什么幫助。一般,癌癥臨床試驗的試驗組用的是新藥,對照組往往使用“目前最常用的標準療法”,而且也免費,很少會給安慰劑。這樣才能比較新藥和現有標準療法的區別。而這樣的試驗通常更多的是關心新藥是否和標準療法一樣有效,甚至更有效。有的時候,試驗組的藥物使用療效不一定比對照組更好。 如果試驗過程中有任何可能會出現安慰劑治療的情況,一定會在知情同意中明確告知患者。況且除了知情同意書,倫理委員會也會保障受試者的人身安全,所有進入臨床試驗的藥物都會經過倫理委員會的嚴格審核,確保受試者的安全、健康和權益受到保護。 知情同意書中,一定會寫明相關情況,說明不同試驗間存在差異,也會告知各種可能會出現的風險。但如果本次進行臨床試驗的藥物能夠讓患者獲益,倫理委員會通常鼓勵為試驗提供資助的制藥商繼續供應該藥物,醫院臨床試驗病房也會代受試者向制藥商積極申請。 新藥研發對于惡性腫瘤治療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新藥臨床試驗相當大程度上可以促進腫瘤的研究進展,為患者帶來更多的治療機會。希望廣大患者可以打破誤區偏見,結合自己的情況,有機會就加入臨床入組,說不定就會有很好的結果出現! 版權聲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