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總計1952字,需閱讀5分鐘,以下為正文: 1-4 通過成本管理提高效益的機制 降低成本的含義 成本是指產品在生產、銷售及服務過程中花費的所有費用。另外,利潤是指在一定期間內,銷售額與成本的差。可以用公式表示為:利潤=銷售額-成本。 于是,增加利潤的方法有兩種,即:增加銷售量、提高產品價格來增加銷售額、降低成本。但增加銷售量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而價格是由市場根據競爭規律決定的,不是自己能隨便決定的。 所以,企業首先要做的是采取手段,通過自己的努力來降低成本,例如,通過公司上下齊心協力,即使銷售量下降也能確保利潤。 實現盈利的體制 在說明企業整體盈利狀況時,經常使用“總資產回報率”(ROA:Return On Asset),即企業所擁有的資產產生的利潤。 ROA可以用銷售利潤率與表示資產利用情況的周轉率的乘積表示。如果用跑步來比喻,銷售利潤率為步幅,資產周轉率就是走的步數,二者相乘就是跑步的速度,這樣應該容易理解了。 具有代表性的銷售利潤管理手法是,對和銷售成比例的采購物品這樣的變動費用,與土地、建筑等固定費用進行區分的成本管理辦法。通過第014頁圖應該容易理解,為了增加工廠的銷售利潤率,①降低變動費用的單價,②降低固定費用,其中任何一項都是必要的。 另外,為了提高資產回報率,制造的任務是削減庫存。不僅是原材料、中間品、完成品,還包括工程上的在制品等所有庫存,這些都是管理的對象。通過合理的改善,縮短生產周期是很重要的。 工廠的成本管理與作用 在工廠中管理的費用,可以分為材料費、勞務費和經費三大類。為了管理這些,應該進行: (1)每年的預算管理、與之關聯的各部門成本目標的設定,以及產品開發時的成本企劃; (2)對成本改善活動的成果進行收集、匯報。 1-5 生產管理在廣泛的領域中保障生產的順利進行 生產管理的職能有哪些? 生產管理可以理解為制訂生產計劃,并對交期與庫存進行管理。廣義地講,包括品質(Q)、成本(C)、數量/交期(D)的平衡管理。具體地講,主要是對以下方面進行管理: (1)制訂生產計劃及其他基本計劃。根據產品生產相對應的生產數量和生產時間相對應的生產計劃,確定生產能力及人員計劃。 (2)基準信息管理。對物料信息、產品構成信息、工程及設備相關信息等生產管理基準信息進行管理。 (3)物料需求計劃(MRP: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根據生產計劃信息、產品構成信息、庫存信息來計劃零部件、原材料的需求數量和時間。 (4)采購管理(供應管理)。配合生產活動,為了從供應商處獲得品質合格的零部件、原材料,并按必要的數量、在必要的時間、以經濟的成本購入的管理活動。 (5)庫存管理。為了在必要的時候,將必要的物料,以必要的數量供應給必要的場所,需要維持合適的庫存水平而推進的管理活動。 (6)工程管理。通過對生產工程進度的把握,調整日常的生產活動,讓生產活動能順利進行而開展生產活動的管理。 生產管理的課題是這樣對應的 生產管理中,為了保障交期、減少庫存,每天都要開展與時俱進的日常課題活動。為此,要組織相關部門,對下述課題、變化進行靈活應對:
→如何預測、預測不準時如何調整
→如何改善向協同部門傳遞信息的方法;資材、治工具如何預訂
→如何應對生產設備的故障、員工缺勤、零部件不良、設計變更、需求急劇變化等狀況
→如何及時把握時刻變化著的庫存狀況和生產進度 1-6 生產形態分類的關注點與要點 多種多樣的制造業 說到制造業,其實,在世上的制造業有多種多樣。在總務省的“日本的統計”中使用的制造業的種類分為24個中分類,收集了各種各樣的統計資料。 20頁的餅圖表示的是最近制造業各中分類的出貨金額比例。這些中分類根據產品的特性,可以分為3組,稱作“3類產業”,以下是“3類產業”的劃分:
根據上述定義,在實際產品面前,就可以很容易地進行分類了。 了解制造業按生產形態的分類 除了“3類產業”外,還有各種各樣生產形態的分類方法。從制造類型的角度和生產管理的角度的兩種分類方法見下圖。 “3類產品”中的基礎原材料型產業可以劃分至“流程生產型”,加工組裝型產業可以劃分至“組裝生產型”。一個工廠或產品可以歸到某一類,石油制品工廠可以歸類到“流程生產型”,汽車工廠可以歸類到“組裝生產型”。 然而,從生產管理的角度進行分類的話,就不是根據工廠或產品來劃歸到某一類了,而是根據分類關注點選擇一個。例如:采用“預測生產”來生產“多品種少批量”的產品,用“連續生產”方式投入、“拉動式”進行零部件采購。各種分類詳見上圖說明。這里請務必理解各自的管理要點和特征。理解了生產管理系統的功能后,一定能有重大收獲。 未完待續...... |
|